邵偉萍
繁星點點的夜晚/在調(diào)色板上涂抹出灰和藍/用你洞穿我靈魂中灰暗的雙眼/看殷紅的鮮花恍若明亮的焰火/紫羅蘭色的霧靄輕攏旋轉(zhuǎn)的流云/映入文森特瓷藍的眼眸/色調(diào)變幻萬千
他在那里靜靜地坐了好久。沒有動作,沒有言語,只有他那灼熱的眼神,流露出無法撼動的堅毅。他看到一群歸鳥飛快地掠過低矮殘破的石墻,看到一只銀白色的兔子在繁茂的草叢中跳躍著閃去。飄零的晚霞、安靜的村莊、孤傲挺拔的向日葵……一切都漸漸淡化,先前看到的那拖得很長很長的樹影不知何時也已消逝不見。
云層低低地掠過地平線,在不知不覺之間覆蓋了群山,淡淡的月黃從黛青色的山巔掙脫出來。一切都比黃昏時分清晰。在那很遠很遠的,高高的藍色天空里,一股神秘而熱烈的夜氣讓他感到緊張又心動。他回想起無數(shù)個夏日的夜晚,一片星空,手激動得竟索索發(fā)抖起來。支起緊繃的畫布,拿起他的畫筆,清灼的目光逼視遠方,閃閃爍爍的光點里,是激情與渴望。
他是文森特·威廉·梵高,一個活在精神病院的孤獨者。
他出生于荷蘭一個鄉(xiāng)村的牧師家庭,在父母眼里,他是逝去的哥哥的替代品,生即有罪。父親是個頭腦偏狹、不可理喻的傳教士,而在母親身上,他也盼不到細軟的手、呢喃的細語所帶來的溫情。沒有感情交融的血緣羈絆帶來至深的痛苦,他轉(zhuǎn)而尋求愛情,然而充滿誠意的愛卻遭到無情拒絕。愛情、親情的雙面夾擊讓他痛苦不堪,他本希望悲天憫人的上帝可以給予他福音,“褻瀆上帝”的冷帽卻狠狠地砸在他臉上。他做過很多工作,一廂情愿地多情,膠質(zhì)的生活狀態(tài)常常使他灰心喪氣。
繪畫是他唯一可以隨心所欲而不會擔心遭到拒絕的表達方式。然而,在人們對癲狂世界不屑一顧的時候,梵高這個真正的瘋子似乎是快速旋轉(zhuǎn)的社會甩出的小泥團,不受關注,被人忽視。在此之前,他未嘗有一幅畫作得到過物質(zhì)上的青睞,懂得欣賞自己作品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找不到懂他作品的知己,“共鳴”也就更加遙不可及。
梵高來到了法國南部普多旺思的小鎮(zhèn)阿爾,南方深藍的夜空給了梵高情感的噴發(fā)口。“當我望著天上的星星,常常產(chǎn)生好像地圖上代表城鎮(zhèn)的黑點的幻覺,為什么天空中閃亮的點,不像法國地圖上的黑點那樣容易接近呢?我們可以搭火車到塔拉斯康或者盧昂,我們卻不能到星星上去?!?/p>
夜空,猶如閃光的藍色瀑布,襯托黑黝黝的屋頂和房舍,梵高在這樣的世界里自我安慰、自我陶醉。于是,他扭曲了線條,點彩派的色點擴展成了色線,色彩沿著畫筆軌跡流動,筆觸也變得粗獷起來。而那明黃色的星星與閃光的橘黃色月亮形成漩渦,像海浪般翻騰起伏,鑲嵌在藍幕中,點綴著光輝,顯示出強有力的不屈不撓地打破藍色死寂的存在感和生命力。暗綠褐色的柏樹像一股巨形的火焰,由大地的深處向藍色的夜空中旋冒。藍色夜空變得美而沉重,如堅冰下的涓涓細流,一點一點地嚙啃明光,在波浪般線條里涌動著憂愁陰沉的壓抑感,動人心魄。它意味著“喜悅”的驚懼與瘋狂,“給人的感覺就是,陷入一片黃色和藍色的旋渦中的天空,仿佛已經(jīng)變成一束反復游蕩的光線的一種擴散,使得面對自然的奧秘而不禁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蕓蕓眾生,頓時升起一股絕望的恐怖?!边@是“真實”的再現(xiàn)。
梵高常 把自己比作一個被孤獨判了刑的囚犯,他渴望逃離孤獨的禁錮,渴望筆下的星月變成戀人溫暖的懷抱,洞悉與慰藉他的孤獨,接納他被命運遺失的愛與熱情,因此他常將補色比喻為兩個人的結合,“繽紛的色彩,它們結成了伴侶,就像男人和女人一樣,使彼此達到完美。”藍黑色的背景襯托著橘黃色,這就是所謂“結婚”的一個例子。梵高用兩種補色的結合來啟示某種激情,它們的混合與照應,形成了神秘又令人感動、豐富而又互為一體的基調(diào)。靜謐的深夜,半彎月光濃墨,十一星星重彩,梵高顛簸著終于找到了久違的溫情與寧靜,他曾說過,夜晚萬籟俱靜時,他能聽到上帝的聲音從星光中傳來。這或許是因為他坐守在黑暗中---面對哀傷、孤獨、死亡,耐心地等待最后的幸福之光吧。他的心里仍有一寸土地,留給太陽,即使是在被孤獨包圍的夜晚。
梵高的星夜具有感人的力量,這種力量來自梵高對生命的祈求和渴望,來自自我剖析和認知,更來自與時代情感的共鳴。他生活著的年代,一切都呈現(xiàn)燦爛的模樣,人們在時代進步的美景中狂歡,也在有形無意間表露著時代變革帶來的思想陣痛和精神焦慮。別人看到了燈紅酒綠,觥籌交錯,梵高卻看到這里的每個人都在承受著熱病、幻覺和瘋狂的痛苦,無數(shù)次為那鮮活的生命陷于孤獨而感到沉痛。即使被命運拋置社會邊緣,終生與孤獨為伴,梵高亦從未想著報復而拋棄人道主義和自然主義精神,反而因為求而不得更加堅定“愛”的信念。是他敏感堅強的靈魂以創(chuàng)作的方式把所有的熱情與孤獨注入色彩,注入畫面,這種具象化的精神狀態(tài)比起精致的藝術作品更令人感動。他的星夜,根植于對現(xiàn)實的感受和人生的關注。這片星月夜,屬于全人類。梵高的孤獨,同樣如此。
梵高的人生和他筆下的星夜似乎是相通的,藍和黃相互摩擦、不斷撞擊。他的生命恰如其作品中的星星,在幽藍的夜空中獨自放光。唯有夜空,可以安放他的靈魂。他的人生愈孤獨,他的色彩愈斑斕,“縱觀梵高的一生,充滿了孤獨與寂寞,但他的畫卻像星星一樣閃耀”,傳之久遠而不朽,“他就像一顆永遠的恒星活在世人心中”。
我終于明白/你曾試圖對我說的話語/清醒時如何掙扎/多想使他們解脫/沒人愿意聽沒人能懂/也許今天會有人聆聽/他們從不愛你/但你仍然愛得真摯
那晚的月光會透過蒙灰的窗戶泄進梵高的白色床單嗎,會不會有那么幾縷軟軟的月光柔愛地貼在他深深的法令紋上?梵高的心情會因為星月的溫潤而暫時濕和起來吧,但他是醒著還是睡了,他會在溫情脈脈的星月照耀下與美夢久別重逢嗎?嘴角展露淡淡的笑痕,平靜無害的樣子像玩倦沉睡的孩子?還是在一點一點聚攏的激情突然爆發(fā)后又陡地低落下來,惶惶不安地再次與馴服不了的披著黑色外衣的魔鬼做不自量力的斗爭?
月,跑到另一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