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飛 范琳
[摘 要]祈令語作為兒童語言發(fā)展中最早出現(xiàn)的言語行為,借助非言語性的刺激促使說話者產(chǎn)生新的言語和非言語行為,故受到研究者的廣泛關(guān)注。喬姆斯基對斯金納祈令語的界定,進行了激烈批判。此后,學(xué)界致力于祈令語界定的完善,其中最主要的兩個界定分別建立在已形成操作(EO)和動機化操作(MO)之上。然而,學(xué)界對祈令語仍有較大的誤解,鮮有研究深入解讀祈令語。更為重要的是,MO基礎(chǔ)上的祈令語的界定,仍可進一步完善。鑒于此,通過系統(tǒng)闡述祈令語的界定和分類,在綜合相關(guān)學(xué)者的觀點及祈令語泛化中MO和區(qū)別性刺激(SDs)之間關(guān)系的基礎(chǔ)上,嘗試將祈令語重新界定為:祈令語是一種言語操作反應(yīng),其形式受制于MO,SDs決定其是否出現(xiàn),無須直接訓(xùn)練亦可出現(xiàn)新的祈令形式—反應(yīng)泛化。
[關(guān)鍵詞]祈令語;動機化操作;區(qū)別性刺激;祈令語泛化
[中圖分類號]H08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372(2019)01-0111-06
一、引言
早在1957年,斯金納(Skinner)在其《言語行為》(Verbal Behavior)一書中,將言語行為定義為通過他人的中介而得到強化的行為,并指出該行為主要涉及對操作(operant)這一基本言語行為單位產(chǎn)生影響的刺激和強化物[1]2。斯金納在將言語視為行為的同時,還建構(gòu)了描寫和分析言語行為的框架,試圖找出影響言語行為的各種變量,以預(yù)測和控制人類的言語行為。然而,言語行為畢竟不是個體內(nèi)部因素(如遺傳、基因)的產(chǎn)物,而是一種操作性行為,因而它還受環(huán)境選擇的影響。
喬姆斯基(Chomsky)在1959年,撰寫《評斯金納著<言語行為>》(《A Review of B. F. Skinners Verbal Behavior》)一文對《言語行為》中的許多觀點和概念界定提出了質(zhì)疑和批判。這主要涉及三個方面:第一,質(zhì)疑實驗室低等動物的行為研究結(jié)果是否同樣適用于人類的言語行為;第二,質(zhì)疑言語行為、強化、祈令語(mand)等概念的界定;第三,質(zhì)疑強化和刺激強化的觀點,并提出不依賴環(huán)境反饋的先天心理過程[2]。雖然《言語行為》受到了喬姆斯基的激烈批評,但由于祈令語的刺激是非言語性的,是對說話者最有效的言語操作,是兒童語言發(fā)展中最先出現(xiàn)的一種言語行為,所以《言語行為》對語言本體的這種研究仍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斯金納在1974年詳細回應(yīng)了喬姆斯基對其研究的誤解和疑惑,并發(fā)出《言語行為》沒有被語言學(xué)家或心理語言學(xué)家們所理解的感嘆[3-4]。斯金納此處所言的不理解主要是指語言學(xué)界對《言語行為》中一些言語行為概念的理解上的困難。其中,祈令語也備受誤解。事實上,開展祈令語的研究對于祈令語的教學(xué)實踐和自閉癥等兒童行為的調(diào)節(jié)有著重要的意義[5-6]。所以,即便斯金納的祈令語在語言學(xué)界存在諸多的質(zhì)疑,但卻是被研究最多的一種言語行為。在已有的研究中,由于喬姆斯基等人的批判,學(xué)界對祈令語存有諸多誤解,鮮有研究深入解讀祈令語,72%的言語行為分析的實證研究主要涉及祈令庫(mand repertoire)的討論、判斷和分析[7-8]。所以,祈令語的界定仍需進一步完善。據(jù)此,本文將詳細闡述斯金納對祈令語的定義和分類,并結(jié)合喬姆斯基等人的批判和觀點,以及在祈令語泛化中MO和SDs之間的關(guān)系,嘗試對祈令語進行深入解讀和重新界定。
二、祈令語的界定和分類
(一)斯金納的祈令語界定
斯金納依據(jù)聽者的反應(yīng)、區(qū)別性刺激(discriminative stimuli,以下簡稱SDs)、強化及其他言語反應(yīng),將言語行為劃分為祈令語(mand)、反照(tact)和自我附著(autoclitic)三種類型。并指出祈令語與服務(wù)于聽話者的其他兩種類型的言語操作(verbal operants)的不同之處,在于祈令語是一種為說話者服務(wù)的言語行為[1]2。
首先,斯金納將祈令語視為一種有特征的結(jié)果(characteristic consequence)強化,是受短缺、反感性刺激等條件控制的言語操作反應(yīng)。其次,斯金納指出祈令語不同于其他類型的言語行為,在于其所反應(yīng)的形式與先前的刺激沒有具體關(guān)系,亦即其口頭或書面語言是由動機化操作(motivating operation,以下簡稱MO)而非SDs決定的[1]35。而邁克爾(Michael)的研究則認為祈令語這一概念所涵蓋的口頭、書面和指示性言語行為(indicative verbal behavior)主要受制于當(dāng)前發(fā)生效力的動機變量。然而,祈令語的控制變量具有多樣性,不同的MO可能會共同控制某一行為,某一行為也可能受制于不同的MO,諸如一個人即使餓了很久,但若生病的話,食物作為強化物的價值就會降低。據(jù)此,邁克爾于1988年對祈令語的界定進行了改進,承認MO控制具體的反應(yīng)形式(口頭、符號及書面語言等),其界定下文將詳述[9]。
(二)祈令語的分類及延伸
斯金納在以聽者為中介行為的基礎(chǔ)上,將祈令語分為請求(request)、命令(command)和懇求(prayer or entreaty)三種類型。他認為,“請求”可獨立驅(qū)動聽者來強化說話者;“命令”則是說話者在聽者的行為通過減少威脅而得到強化時的一種反應(yīng);“懇求”是說話者通過產(chǎn)生某種情緒傾向來促進聽者的一種強化。
斯金納根據(jù)聽者的行為特點,將祈令語分為“建議(advice)”“警告(warning)”“許可(permission)”“提議(offer)”和“呼喊(call)”五種類別。一般而言,在完成說話者發(fā)出的強化時,聽者有時會受益,此時說話者并未參與,卻仍能實現(xiàn)強化。據(jù)此,斯金納認為,若其中的強化是正面強化,該祈令語就被稱為“建議”;若聽者執(zhí)行說話者所指向的具體行為時,能避開反感性刺激,此時的祈令語被稱為“警告”;若聽者本打算以某種方式行動,卻因受到威脅等的限制,而能消除這一威脅的祈令語通常被稱作“許可”;若聽者的無端強化(gratuitous reinforcement)行為被說話者拓展,該祈令語則被稱為“提議”;若說話者能繼續(xù)發(fā)出其他對聽者具有強化作用的行為,該祈令語可被稱為“呼喊”。
此外,斯金納還指出,若將聽者發(fā)出和強化一個反應(yīng)的刺激條件考慮進來,可觀察到祈令語延伸(mand extension),并認為祈令語延伸是任何與強化情境的某些方面相似的、當(dāng)前情境均可增加反應(yīng)出現(xiàn)的概率,是一種刺激條件間的泛化(generalization)。據(jù)此,斯金納概括了出現(xiàn)祈令語延伸的兩種情形:一種是同樣的反應(yīng)形式出現(xiàn)于不同的SDs之間;另一種是同樣的反應(yīng)形式出現(xiàn)于不同的MO之間。他認為祈令語延伸還應(yīng)包括在已有強化的反應(yīng)形式上偶然獲得的新刺激形式,斯金納稱其為迷信祈令語;對于那種從未受到過強化,也無法用偶然強化來解釋,倒像是從舊祈令語類推而得到的祈令語,斯金納稱其為神奇祈令語(the magical mand)[1]38-48。
對于這兩種祈令語延伸的特點,斯金納也給出了界定,他指出迷信祈令語是祈令的刺激泛化,是在新的區(qū)別性刺激條件下出現(xiàn)的祈令語;神奇祈令語是真實祈令語延伸(the true mand extension),是新的MO呈現(xiàn)時發(fā)出的祈令語。米格爾(Miguel)則認為,若這兩種祈令語延伸的形式同時出現(xiàn)于非訓(xùn)練的MO和新刺激條件下,那么這兩種類型的泛化會一起產(chǎn)生[10]。此外,Rosales 和 Rehfeldt等的研究結(jié)果表明,若對受試進行一個新祈令語的訓(xùn)練,并使之在形式上等同于舊祈令語之后,那么受試可以在同一MO條件下使用新祈令語替代舊祈令語進行祈令[11]。而Barnes-Holmes和Cullinan則將這種替代視為祈令語延伸或反應(yīng)泛化,并將其所產(chǎn)生的祈令語稱為“衍生祈令語(derived mands)”[12]。
三、祈令語的不同解讀
(一)喬姆斯基的批判
喬姆斯基認為斯金納關(guān)于祈令語的界定中每一個字眼都有很大的問題。所以他對祈令語的批判主要集中于控制變因識別困難和分類方法無效這兩個方面。首先,他指出斯金納沒有提供短缺和反感性刺激相關(guān)的條件。如“把書給我”“你讓我坐你的車子出去吧”,都讓人無法看出它們與何種短缺狀態(tài)相聯(lián)系;“要錢還是要命”[1]38的反感性刺激條件不充分,除非說話者之前曾被人殺過。其次,他認為斯金納關(guān)于“請求”“命令”等術(shù)語的意義均與傳統(tǒng)英語不一致。如英語中“疑問”不能包括“命令”“請求”“祈禱”“勸告”和“警告”。他認為正是由于斯金納對這些概念的區(qū)分標(biāo)準(zhǔn)不合理,才使得聽者的行為或傾向不能區(qū)分請求、命令、勸告等特征。因此,他認為借助祈令語的定義,無法判定一個反應(yīng)是否是祈令語,并認為即使聽者能夠識別,也不能實現(xiàn)全部祈令語的特征性強化[13]。
針對喬姆斯基的批判,諸多學(xué)者亦提出了異議,例如MacCorquodale認為喬姆斯基的批判完全是對“祈令”的誤讀。首先,他認為在斯金納的祈令語定義中,“有特征的結(jié)果”指的是具有某種形式的結(jié)果,而并非喬姆斯基所認為的程序或者必然出現(xiàn)的結(jié)果。其次,他認為,喬姆斯基沒有意識到強化不一定能降低內(nèi)驅(qū)力。如“找不到那本書里的參考文獻,我就寫不完文章,也沒法睡覺”“我需要個東西頂住門,不讓它關(guān)上”“我在書里藏了10美元”。在這三種情況下,“書”作為一個條件強化物,它的效力受控于其他動機性的條件和短缺形式。但是,這種部分相關(guān)性不是斯金納言語系統(tǒng)的一個缺陷。他指出《言語行為》的一個創(chuàng)新點在于其通過他人的強化中介作用來強化聽者的非動機(non-motivated)、非祈令(non-mand)。再次,MacCorquodale認為喬姆斯基對“要錢還是要命?”這一祈令語的理解有誤。他認為除非說話者有過被殺的經(jīng)歷,否則不會做出相應(yīng)的反應(yīng)。但由于喬姆斯基忽略了祈令語中說話者發(fā)出祈令不需要對其反應(yīng)這一特點,才會認為說話者只要曾經(jīng)缺過錢就可以[14]。我們認為喬姆斯基可能當(dāng)時有筆誤,他想寫的或許是:除非聽者有過被殺的經(jīng)歷,否則不會做出相應(yīng)的反應(yīng)。那么這里就可以用反感性刺激來解釋,即“要命”是一種威脅,聽者本能消除這一威脅,就得聽從說話者的祈令,把錢交出來,避免丟命。因而此例仍屬于祈令語,即使將喬姆斯基的“說話者”理解為“聽者”,其辯駁也毫無道理。
(二)學(xué)界對喬姆斯基的回應(yīng)
在對喬姆斯基的回應(yīng)中,瑞謝爾(Richelle)指出,由于喬姆斯基混淆了言語的功能性與形式性反應(yīng),以及言語事實的心理與語言描寫的區(qū)別,才對“祈令”概念的分析產(chǎn)生嚴(yán)重的曲解。就“把鹽遞過來”這個例子而言, 喬姆斯基是將其視為文本反應(yīng)(textual response)而非祈令語。然而,當(dāng)說話者在餐桌上使用這句話來給湯加鹽時,它就會變成一個祈令語。因此,同樣一句話形式相同,但功能會不同。所以,形式和功能描述不是完全對應(yīng)的,前者闡釋后者,卻無法替代后者。針對喬姆斯基提出的疑問不包括命令,瑞謝爾亦以“把鹽遞過來”為例,指出“把鹽遞過來”是請求而非疑問,而所有的請求并非都可以得到正面回應(yīng)。事實上,只有命令,即使沒人遵從,也還是命令,而疑問是不會變成命令的,所以勸告也不一定都要有人聽從;警告雖可能沒有意義,但聽從警告反而會受反感性刺激,即使不聽仍會有積極強化的作用。所以,瑞謝爾認為形式分析是無法界定一句話是否為祈令語、為何種祈令語。瑞謝爾以“把鹽遞過來”為例,指出判斷此句是請求還是疑問,取決于聽者的反應(yīng)是否強化了說話者的言語行為。如果聽者完全不加理會,它就并非請求,在說話者的言語庫(verbal repertoire)中就成了一個疑問。因此,瑞謝爾認為一句話的功能分析不是通過說話者的意圖來體現(xiàn)的,而是與某種強化依存(contingencies of reinforcement)曾經(jīng)引發(fā)的行為有關(guān)[15]。針對喬姆斯基聲稱斯金納用“X缺Y”來代替“X想得到Y(jié)”是沒有把行為描寫得更客觀的論斷。王宗炎從科學(xué)研究的角度分析,認為這種替代至關(guān)重要,它能使得Y短缺的時間變得可控,短缺所引發(fā)的變化易于觀測,而意圖卻無法來控制[13]。
(三)對祈令語的客觀評價
事實上,我們需要客觀看待喬姆斯基對祈令語的批判。一方面,喬姆斯基對祈令語的確存在誤讀。首先,喬姆斯基提到斯金納在創(chuàng)造了請求、命令等概念之外,還創(chuàng)造了迷信祈令語和神奇祈令語。也就是說,不能僅用短缺或反感性刺激這些控制變因來界定祈令語,還需從更廣闊的視角加以界定。其次,對于請求、命令等祈令語的概念,喬姆斯基認為不應(yīng)按照常規(guī)意義來理解,而應(yīng)將其置于斯金納獨特的系統(tǒng)中來加以考量。在《言語行為》中,由于沒有先例供參考,斯金納才獨創(chuàng)了一套術(shù)語,目的是想從行為過程的角度對言語行為重新定義和分析[16]。同時,由于斯金納無法用傳統(tǒng)的語法術(shù)語來對言語行為的原因進行分析,所以斯金納的新術(shù)語看似與普通英語形式一致,然而其實際上所被賦予的新意義卻難以理解。但斯金納的這些新術(shù)語多數(shù)經(jīng)受住了時間的考驗,而且其在行為方面的研究方法至今仍在沿用[17]。從語言學(xué)角度而言,由于傳統(tǒng)的分類方法不清晰,尤其是在通過語言形式來描述語言的系統(tǒng)中,句子的劃分沒有考慮到言語行為或說話者的影響,所以斯金納將祈令語從言語行為中抽離出來加以研究,是有助于簡化言語分析的。而且斯金納的祈令語,是基于行為主義的操作條件進行界定的,所以我們不能僅從因果關(guān)系來加以分析,而得出斯金納的祈令語并未涵蓋所有影響祈令語變量的結(jié)論。
另一方面,喬姆斯基對祈令語這一概念的界定所提出的質(zhì)疑,也不無道理。喬姆斯基的質(zhì)疑直指祈令語的動機與短缺、反感性刺激等之間的關(guān)系。斯金納祈令語概念的提出是主張語言研究的基本出發(fā)點是找出行為的動機和引發(fā)該動機的外在因素。但喬姆斯基認為言語與行為和動機緊密相連,而影響言語行為的依存關(guān)系又和行為動機密切相關(guān),所以動機成為言語行為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對于言語行為而言,外因產(chǎn)生動機,動機引發(fā)行為。外因可分為強化和懲罰兩類。斯金納將短缺、反感性刺激等負面強化物與動機相聯(lián)系,這一點在祈令語的定義中可見一斑。但僅將動機變量視為短缺、反感性刺激,是不全面的。因而,應(yīng)該找到比斯金納祈令語定義中的短缺和反感性刺激更寬泛的概念來涵蓋祈令語的動機。在這種情況下,已形成操作(establishing operation,以下簡稱EO)及MO應(yīng)運而生。
四、祈令語界定的沿革
(一)基于EO的祈令語界定
1950年,Keller 和Schoenfeld率先提出已形成的事件描述能影響行為產(chǎn)生的動機變量。邁克爾在此基礎(chǔ)上將EO定義為一個環(huán)境事件、一項操作或一種刺激條件,從而臨時改變其他事件的強化效果及與結(jié)果事件有關(guān)的行為發(fā)生頻率,對個體的行為施加影響[18]。邁克爾從習(xí)得的角度把EO分為非條件性已形成操作(unconditioned establishing operations,以下簡稱UEO)和條件性已形成操作(conditioned establishing operations,以下簡稱CEO)。前者的發(fā)展無須條件或訓(xùn)練,是非習(xí)得的,而后者的發(fā)展卻是習(xí)得的,必須借助特定的學(xué)習(xí)過程,才能獲得動機效果。UEO涉及的環(huán)境事件或操作能在短時間內(nèi)改變非條件強化物的強化效果,而CEO則能將短缺、反感性刺激等動機變量進行整合,使其納入至共同的范疇,促使影響行為動機變量的定義和種類得到清晰的闡釋,從而形成一個有機體系。然而,EO這個術(shù)語本身也存在問題,其本意指改變一個既定行為后果而得到的強化價值,而這個價值卻指向兩個方向—升高和降低,但EO的字面意思卻只包含“升高”這一方向。因而,邁克爾用MO取代EO來彌補這一缺陷 [9]。
(二)基于MO的祈令語界定
邁克爾采用MO取代EO改進了祈令語的界定,他認為是MO對具體的反應(yīng)形式(口頭、符號、書面等語言)進行控制[9]。而Laraway 等則指出,由于MO既包括可改變作為強化物的某個刺激的價值,也包括改變先前所習(xí)得、產(chǎn)生的強化物的行為出現(xiàn)頻率。因而他們認為MO是一個比短缺和反感性刺激更寬泛的概念[19]。Sundberg系統(tǒng)闡釋了斯金納的30條關(guān)于行為分析中動機作用的觀點,也概括了邁克爾及其同事對動機的改進和擴展,并指出使用MO來描述短缺和反感性刺激有眾多益處[20]。在綜合考慮相關(guān)學(xué)者關(guān)于MO研究的基礎(chǔ)上,邁克爾將祈令語重新定義為:祈令語是一種言語操作反應(yīng),而且其中的某種反應(yīng)形式受到與結(jié)果相關(guān)的MO或EO的功能控制。譬如,一瓶未開啟的啤酒瓶會由于短暫性地提高開瓶器而作為(有條件)強化物的價值,未開啟的啤酒瓶也可能引發(fā)像稱呼祈令語(vocal mands)這樣的習(xí)得行為,因為這些行為曾經(jīng)幫助說話者得到開瓶器。但在這種情況下,未開啟的啤酒瓶明顯不屬于短缺或者反感性刺激[10]。
五、祈令語的泛化及新界定
(一)祈令語泛化中MO和SDs的關(guān)系
斯金納在《言語行為》一書中除去提及請求、命令等祈令語之外,還提到過祈令語延伸,即祈令語的刺激泛化(迷信祈令語)、真實祈令語延伸(神奇祈令語)。此外,Barnes-Holmes等還提出了衍生祈令語的概念。而邁克爾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chǔ)上指出祈令語是唯一受MO功能控制的言語操作。他指出只有出現(xiàn)具有相似價值-替換(value-altering)和行為-替換(behavior-altering)效應(yīng)的新MO時,先前習(xí)得的祈令語才會再次出現(xiàn),從而實現(xiàn)祈令語的某種程度的泛化。他明確指出祈令語的形式受MO功能控制的條件與其他言語操作類似,亦即只有聽者在場或環(huán)境的其他方面也獲得對祈令語的區(qū)別性控制(即多元控制)時,祈令語才最易被強化。而祈令語的區(qū)別性變量通常與祈令語的形式(topography)無關(guān),只與其出現(xiàn)有關(guān)。因為聽者在場增加了說話者進行祈令的可能性,而其所祈令的首先是當(dāng)前MO的產(chǎn)物。例如,一個具體的動機性變量(如食物短缺)可激活一組同類反應(yīng)(如意大利面、日本壽司、墨西哥卷餅)。這就是所謂的“發(fā)散控制”(divergent control)。而通過增加一個發(fā)揮SDs作用的變量(如日式餐館)來強化某種形式(如日本壽司)并弱化其余形式(如意大利面和墨西哥卷餅),就是“聚合控制”(convergent control)。諸如在菜單上印有日本壽司這一刺激,SDs就能增強MO對反應(yīng)形式所施加的控制。
所以,除MO間的泛化外,祈令語只有在聽者和環(huán)境不同的情況下才會出現(xiàn)。盡管祈令語的形式受MO的功能控制,但其出現(xiàn)卻受制于SDs的各種變量,因而祈令語的泛化(mand generalization)指的是祈令語可以擴展到MO和SDs。換言之,祈令語是否泛化既要看是否有負責(zé)其形式的新MO,也要看是否有負責(zé)其出現(xiàn)的新SDs,還要在直接訓(xùn)練的情況下看是否會出現(xiàn)新的祈令形式—反應(yīng)泛化。例如,小孩不會系鞋帶,就需要不僅教會他如何向老師求助,還要使他具備在遇到其他困難時(MO泛化),在不同的情境下向其他成人求助(刺激泛化)的能力[10]。
(二)祈令語的新界定
基于以上的分析可知,建立在MO之上的祈令語泛化,尚存在諸多的不足,有待進一步的完善。首先,其只關(guān)注MO對祈令語的功能控制,而淡化甚至忽略SDs的作用,是不全面的。誠如斯金納在其《言語行為》中所描述的那樣,祈令語延伸可以是不同SDs或者MO控制下的同一反應(yīng)形式,MO決定祈令語的形式,而SDs則決定祈令語是否可以出現(xiàn)。所以,SDs的作用在祈令語的界定中必定會有所體現(xiàn)。其次,斯金納只關(guān)注MO對反應(yīng)形式的控制力,而未能認識到祈令語泛化還可通過SDs來增強則是不完善的。斯金納雖然指出祈令的形式不受制于先前的SDs,但是SDs的出現(xiàn)卻會增加反應(yīng)的強度。例如未開啟的啤酒瓶,其作為MO,會提高幫助喝到啤酒(強化因,reinforcer)的刺激物(如開瓶器)的價值,而放置于啤酒瓶旁邊的開瓶器則可以強化“(遞過)開瓶器(來)!”這一反應(yīng)的強度。在此例中,是MO和SDs的共同作用才實現(xiàn)了對該稱呼祈令語的聚合控制。再次,斯金納未能從現(xiàn)實關(guān)懷的角度厘清祈令語泛化中MO和SDs之間的關(guān)系,而此關(guān)系對于患有自閉癥兒童祈令語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這是由于自閉癥兒童無法實現(xiàn)已習(xí)得祈令語在不同的場景及人群之間的泛化,對他們而言,不僅要促進其單一祈令語的發(fā)展,更要確保這些祈令語可以在不同的刺激條件下實現(xiàn)泛化[21-22]。
綜上所述,鑒于祈令語的泛化同MO和SDs之間的關(guān)系,我們認為祈令語的定義可以進一步完善為:作為一種言語操作反應(yīng),祈令語泛化其形式受制于MO,而其是否出現(xiàn)則由SDs決定,且無須直接訓(xùn)練就可出現(xiàn)新的祈令形式—反應(yīng)泛化。
六、結(jié)語
雖然喬姆斯基對斯金納的祈令語有諸多批判,但借助行為主義心理學(xué)的成果簡要概括而成的祈令語的概念,是斯金納的貢獻所在,也是諸多學(xué)者不斷嘗試進一步完善言語行為的基石。其中,邁克爾在將短缺和反感性刺激擴展為EO后,又承認MO控制祈令語的具體反應(yīng)形式,從動機的角度對祈令語重新界定。本文在EO、MO以及祈令語泛化的基礎(chǔ)上,深入闡釋祈令語泛化與MO和SDs之間的關(guān)系,并從患有自閉癥兒童祈令語的研究角度出發(fā)對祈令語進行了重新界定。該界定不僅考慮到了祈令語同時受制于MO和SDs,也考慮到反應(yīng)泛化的出現(xiàn)是判斷祈令語成功習(xí)得的一個重要標(biāo)準(zhǔn)。因為祈令語的習(xí)得既要確保相同的反應(yīng)形式受制于功能對等的不同MO,也要確保不同反應(yīng)形式受制于相同的MO,即祈令語應(yīng)涉及不同的聽話者,不同的環(huán)境,也應(yīng)該包括所有形式的祈令語。同時,該界定也重新評估了MO同SDs在祈令語泛化中各自的地位和作用,這無疑將有助于在對自閉癥等兒童祈令語的研究中,提高對該類兒童在不同場景中、不同人群中實現(xiàn)祈令語泛化的重視。但限于篇幅,本文尚未涵蓋祈令語的其他方面,如祈令語與反照之間的功能獨立關(guān)系等。總之,祈令語作為斯金納極具創(chuàng)新性的一個概念,仍需更為全面系統(tǒng)的解讀。
[參考文獻]
Skinner B. Verbal Behavior [M].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Crofts, 1957.
Chomsky N. A review of B. F. Skinners Verbal Behavior[J]. Language, 1959 (35): 26-58.
Skinner B. About Behaviorism [M].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74.
Skinner B. The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operant behavior[M]// Reiber R, Salzinger K. The Roots of American Psychology: Historical Influence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Future. New York: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1977: 374-385.
Lechago S A, Howell A, Caccavale M N, Peterson C W. Teaching “How?” mand-for-information frames to children with autism[J].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2013 (46): 1-11.
Sundberg M L, Michael J. The benefits of Skinners analysis of verbal behavior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J]. Behavior Modification, 2001 (25): 698-724.
Pennington R C, Ault M J, Schmuck D G, Burt J L, Ferguson L L. Frequency of mand instruction reported in behavioral, special education, and speech journals[J]. Behavior Analysis in Practice, 2016 (9): 235-242.
Hall G, Sundberg M L. Teaching mands by manipulating conditioned establishing operations[J]. The Analysis of Verbal Behavior, 1987 (5): 41-53.
Michael J. Establishing operations and the mand[J]. The Analysis of Verbal Behavior, 1988 (6): 3-9.
Miguel C. The generalization of mands[J]. The Analysis of Verbal Behavior, 2017 (33): 191-204.
Rosales R, Rehfeldt R A. Contriving transitive conditioned establishing operations to establish derived manding skills in adults with severe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J].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2007 (40): 105-121.
Barnes-Holmes D, Barnes-Holmes Y, Cullinan V. Relational frame theory and Skinners Verbal Behavior: a possible synthesis [J]. The Behavior Analyst, 2000 (23): 69-84.
王宗炎. 評斯金納著《言語行為》 [J]. 國外語言學(xué),1982(2):15-45.
MacCorquodale K. On Chomskys review of Skinners Verbal Behavior [J]. Journal of the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Behavior, 1970 (13): 83-99.
Richelle M. Formal analysis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Verbal Behavior: notes on the debate between Chomsky and Skinner [J]. Behaviorism, 1976 (4): 209-221.
Palmer D C. On Chomskys appraisal of Skinner's Verbal Behavior: A half century of misunderstanding [J]. The Behavior Analyst, 2006, 29(2): 253-267.
Salzinger K. Skinners Verbal Behavior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Psychological Therapy, 2008 (8): 287-294.
鄭亞,章淑慧. 國外關(guān)于已形成事件的研究綜述 [J]. 湖南師范大學(xué)教育科學(xué)學(xué)報,2006(5): 101-104。
Laraway S, Snycerski S, Michael J, Poling A. Motivating operations and terms to describe them: some further refinements [J].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2003 (36): 407-414.
Sundberg M L. Thirty points about motivation from Skinners book Verbal Behavior [J]. The Analysis of Verbal Behavior, 2013 (29): 13-40.
Chezan L C, Erik D, Mcwhorter G Z, Kristine I P S, Brooke M H. Discrimination and generalization of negatively-reinforced mands in young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J]. Behavior Modification, 2018:1-32.
Falcomata T S, Wacker D P, Ringdahl J E, Vinquist K, Dutt A. An evaluation of generalization of mands during functional communication training[J].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2013 (2): 444-454.
[責(zé)任編輯 祁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