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潔
在家長和老師們眼中有一類“自尊心特別強”的孩子,他們不能接受哪怕一點兒批評或忽視,很容易委屈哭鼻子。
我最近在一所幼兒園大班做進班觀察,班里有這樣一個男孩淘淘。在繪本課上,淘淘不小心用手肘碰到了另一個小朋友,小朋友馬上就去找老師“告狀”。老師還沒說話,淘淘就流淚哭了。老師說:“你確實碰到了人家,老師并沒有批評你,你怎么就哭起來了???”
老師不再理會淘淘,繼續(xù)講繪本。淘淘強忍著淚水,繼續(xù)上課。大概二十分鐘后下課了,淘淘終于忍不住還是放聲大哭起來。
老師和我解釋道,淘淘一直是姥姥帶,一直被溺愛,自尊心很強。他很愛哭,其他小朋友都不喜歡他。老師坦言,除了選擇暫時忽視。下,也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
這種“自尊心強”、愛哭、敏感的孩子,內心語言其實是:別人說我好,我就好,說我不好,我就不好。與其說他們自尊心強,實際是自尊心弱。
自尊心穩(wěn)定的人不依賴別人的看法,而自尊心不夠強的時候,才會有這樣的信念:只有別人肯定我,我才值得被肯定,別人接納我,我才值得被愛;相反,一旦別人對他的態(tài)度不積極,他就會自我否定,感到挫敗。
1.父母的指責呵斥有的父母不忍受孩子有情緒,孩子哭了以后,他們的第一反應就是制止孩子“不許哭,越哭越不管你”。這種強勢的態(tài)度讓孩子感到無情,自己不值得被理解而備受打擊。
2.父母“缺乏溫度”的安慰當孩子遇到挫敗的情形時,需要和孩子一起面對、體會挫敗感。如果父母為了盡快擺平事件,給予一些理性的勸慰,“還不錯哦,下次繼續(xù)努力?!边@種草率的舉動沒有體驗孩子的情緒。孩子孤獨地面對挫敗事件和內心的沖突情緒,哭鬧不止也是孩子在尋求真正的“被看到”。
3.表揚得太多,不恰當?shù)馁p識教育近幾年賞識教育可能被過度強調了,給父母造成一個假象,只要欣賞孩子,肯定孩子,孩子就會自信。這種使父母變得盲目,孩子在父母眼中都是可愛的,這并不意味著事實也會像父母一樣仁慈。
孩子可能“力所能及”,不需費力,唱了一首歌曲、倒了一次垃圾,父母就表揚他:“寶寶你真聰明,寶寶真棒。”這些表揚給孩子造成一種錯覺,“做什么都能得到表揚,我很厲害”。然而一旦困難的事情來到,他的失敗戳傷了他良好的自我效能感,他躲在舒適區(qū)尋求“表揚”來補償這種挫敗感。
淘淘老師忽視的做法是很多家長的方法,“不理他,哭完就好了”,但哭完真得就好了嗎?沒有。讓孩子把情緒哭出來是好的,但是孩子的內心需要被看見、被理解。
提升孩子的自尊感,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
●首先,處于情緒中的孩子,給予他情緒以接納的態(tài)度,讓孩子感到被理解;
●其次,在生活中給予清晰正確的強化,表揚努力的過程而非結果,表揚品質而非行為;
●第三,為孩子建立清晰的規(guī)則感,邊界不清晰讓孩子迷茫,反而不安全;
●最后,幫助孩子確定難度適中的目標,不宜過難或太容易,提升他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