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華
大瓜和李珊珊這兩位80后的北京姑娘,因為對吃感興趣,走到了一起,圍繞著一切“吃的”,持續(xù)不斷地觀察、記錄、整理、創(chuàng)造,做了一系列好玩的事情:做了《吃的ReallyWant》的專題書,開了一家只營業(yè)兩天的“中國辣條餐廳”,建一棟“餃子大樓”,翻拍“裝有食物包裝的垃圾桶”,開一間按斤起賣的自選零食小賣部……
李月溪是大瓜的本名,1987年出生于北京。同齡的李珊珊也是出生在北京,攝影愛好者,習慣用眼睛和手機,在行走中有意識地觀察和記錄生活。
兩個北京姑娘對食物的興趣始于童年,大瓜直至現(xiàn)在仍經常光顧洋快餐,而珊珊的童年夢想是做一個廚子。幾年前,畢業(yè)后的大瓜決定在實習過的書店留下工作,從事外版書采購,每天下班后舍不得走,翻看畫冊到晚上八九點關門。
因為喜歡美食,大瓜也經常翻看各種美食書,但看多了,總覺得這些書缺乏一點富有想象力的東西。于是,大瓜決定自己動手做一本有關“吃”的書。
2014年的一天,大瓜把曾經合作過一次活動的李珊珊約到一家麥當勞,商量自己要做的事。找李珊珊做搭檔,是因為大瓜覺得她對周圍的事物有一種特別的感受力,喜歡她拍照的角度,聊了幾句后,兩人一拍即合?!冻缘腞eallyWant》是珊珊想出來的書的名字,當時也是隨口取的,但沒想到那么簡單、直接又親切,有一種本真的情感在里面。
除了食物,不同的社會群體、工作狀況、生活習慣通過“吃”這個行為被呈現(xiàn)出來。大瓜認為這是生活中很自然的流淌。因此,她們探訪了夜間“的士之家”(聚集司機休憩點的街道村落),花兩年時間收集不同職業(yè)人群的工作餐,并將該系列命名為 “business lunch”,以記錄不同人在各自工作狀態(tài)下的具體飲食與生活。
她們挖掘各種關于吃的新地點,技巧只有一個——“觀察”?!懊總€處于昂貴寫字樓扎堆的地方,一定都能找到一個神秘的便宜吃飯點兒。這家就在朝陽門附近,一個地下超市內,一碗面,3 種鹵,只要 12 塊?!?016 年 12 月 29 日,大瓜在微博上記錄道,配圖是打鹵面照片及店內匆忙吃面的年輕上班族。
兩人把自費出版的《吃的ReallyWant》逐步放進她們喜歡的小店里去,不僅深受小店歡迎,還因為非常接地氣的選題和故事,讀者寫來了很多反饋的信。
“垃圾桶征集”是大瓜與珊珊一直在做的事。她們認為垃圾桶內藏有人們的許多秘密,它甚至是一種隱喻。沒想到還真讓她們找到這樣一位有怪癖的攝影者,他是正在湖北讀大二、出生于1995年的大學生詹琦。2014年 11 月 22 日晚上,詹琦用相機拍下了男生宿舍的 124 個垃圾桶,在垃圾桶的旁邊往往會出現(xiàn)老壇酸菜面桶、熄滅的煙頭,或者是帶著快遞單子的盒子等等。詹琦說:“這里能看到很多東西,都是我們生活留下的足跡?!迸臄z每一個垃圾桶的時候,他完全蹲下來,尊敬地拍攝。
大瓜和李珊珊拿到作品后,決定將《新時代了,我拍下了我們學校男生宿舍 A 棟所有 124 個垃圾桶》做成一本攝影書。這也激發(fā)了詹琦的靈感,繼續(xù)進行著他的藝術拍攝計劃,目前已經完成了的作品有《拍攝計劃:空調機》《拍攝計劃:模特》等。
2017 年年末,大瓜受到深港雙城雙年展的邀請,前往深圳一個有名的海濱景點——大梅沙進行駐地創(chuàng)作。展覽方給了她自由,前提是研究當?shù)爻侵写宓念}材,并做出一本小書。她有一筆能夠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經費。
隨后,大瓜搬進該海濱景區(qū)后面的一個城中村,入住其中一棟樓的空房間。她需要敲開居民家的門,與他們吃飯、觀察飲食并記錄素材。她上街熟悉環(huán)境,與人們交談表明來意,但沒有人接受請求。
還是村里的小朋友先敲開大瓜的門。他們跟大瓜熟得最快,每天下午四五點鐘,剛放學的小孩兒們準時出現(xiàn)。入住第三天,大瓜給認識的川川小朋友過了場生日派對,大瓜連夜做了海報,那天很多小朋友和家長來了,村民開始知道這個新地方。
大瓜開始敲開小朋友家的門,也被邀請去吃午飯,隨后走入他們的生活。在深圳大梅沙村,她吃到了來自湖北、湖南、陜西、河南、四川的家常菜,并用手機攝像一一捕捉下來,同時記錄下每一個家庭故事。
慢慢地,她與這里的村民熟悉起來,記錄和整理了在大梅沙村 82 天里于各家庭間發(fā)現(xiàn)的飲食與生活。在這本《我家就在大梅沙》的卷首語中,大瓜這樣寫道:“幾乎所有深圳人都知道‘大梅沙,它是這邊很早就開發(fā)的海濱度假區(qū),包括了一處沙灘、很多酒店、一個購物中心及好多個大小餐館。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大梅沙村,它就靜靜地躺在大梅沙那整片酒店的正后方,這里居住著為度假區(qū)服務設施出力、維持其正常運轉的人。他們來自五湖四海,為了尋求更多工作機會來到這里,有的人結婚生子定居下來。不管日出日落、潮漲潮退,有人在這里過著真正的日子?!?p>
大瓜如今全職在做《吃的 ReallyWant》,其間做一些兼職,也幫玩創(chuàng)意的朋友做采訪寫稿。關于吃的事情,她覺得有用不完的想象力。
2014年12月,大瓜和李珊珊發(fā)起“餃子大樓House of Dumplings”項目。靈感來自大瓜第一次去同齡朋友家包餃子,發(fā)現(xiàn)每個朋友包的餃子形狀都不太一樣,餃子像個不經意的媒介,保存了每一個家庭的秘密,手里下意識捏出的形狀,也透露著你是誰、來自哪里。
于是她們決定給餃子蓋一棟大樓,為了讓情景更為逼真,他們在亞力克制作的透明大廈樓頂安置了一只會亮燈的美式招牌——“House of Dumplings”。住戶的 DIY 餃子入住后,會得到一把鑰匙與一小張房產證,這里共有 108 個房間。
12 月 27 日她們探訪了 10 處網友與朋友的家,遇見 40 多個人。當晚結束后,大瓜和珊珊記錄道:“上門收餃子讓我們見識到各種場景,認識很多新朋友,且一舉斬獲很多個奇怪的餃子?!?/p>
這個項目持續(xù)一年,“餃子大樓”過程中發(fā)生的事也被她們做成了一個展覽。2015年10月,大瓜攜“餃子大樓”參加了北京設計周期間在天陶菜市場的市集,并當場策劃“吃的ReallyWant杯壁咚乒乓球挑戰(zhàn)賽”。
2018年 10 月上海舉辦的野餐藝術節(jié)上,大瓜開了一家只營業(yè)兩天的“中國辣條餐廳”。該餐廳提供 16 種餐品,備有辣條菜單,觀眾自助點餐,包含一道主食和兩道菜(均為辣條)。這可能是當天展覽最受歡迎的互動節(jié)目之一。大瓜有點腦洞大開地想:“如果連不能再平凡的辣條都可以用來開餐廳,那么還有什么不能開餐廳?”
大瓜玩出來的很多關于吃的創(chuàng)意項目正被一些文化空間的主人帶出國參展,影響力在擴大。她開的按斤起賣的自選零食小賣部也很火爆。也許,像她這樣的藝術家才是最貼近生活的記錄者,她希望一日三餐這種看似很簡單的事情,可以觀照到大家的內心世界,讓每個人都去好好對待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