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魚
“一個巴掌拍不響”,這簡簡單單的7個字,可能會毀了一個人的一生。
小學五年級時,小原轉(zhuǎn)學到我們班,他瘦小、靦腆,不愛說話。班上的“小霸王”經(jīng)常帶著一些調(diào)皮的男生欺負他。有一天放學,輪到“小霸王”做清潔,他卻一把抓住準備回家的小原:“今天你替我做!”
小原老實,便放下書包默默打掃起來。
“小霸王”趁著小原在拖地,將他的書包一把扔到水桶里。小原去撿書包,“小霸王”又踢了他一腳。周圍有同學看不過去,趕緊報告給老師。
結(jié)果,老師把所有人都罵了一頓。
“我……我……我沒有打架?!毙≡优车卣f。
“一個巴掌拍不響!他怎么不打別人,就打你?!”
聽到這句話,小原哭了起來,之后他變得越來越陰郁,也不知道從哪天開始,小原從教室里消失了。后來有人看到他去當服務員了,那時候他還不足13歲。老師輕飄飄的一句“一個巴掌拍不響”,就像一把利刃,將小原的生命力切割得干干凈凈。
為什么老師如此熱衷于“一個巴掌拍不響”?
一個字,懶!懶得去深究,懶得去思考。不用了解事情經(jīng)過,不用安撫受害方,只需要揪住當事人,各打五十大板。如果換一種處理方式呢?那簡直太麻煩了:要了解事情經(jīng)過,要弄清原委對錯,要教育,要安撫……所以,他們將“一個巴掌拍不響”作為處理糾紛的首選方式。
愛說“一個巴掌拍不響”的老師,很多人都遇到過。而喜歡這句話的家長,也不在少數(shù)。
小時候,我被院子里的一個同齡小男孩欺負。他不僅搶我的東西,還動手打我。我也不甘示弱,打了回去。結(jié)果兩個人都傷痕累累。可回家后,我不但沒有得到安撫,還被我媽打了一頓?!澳阋菦]做錯什么,人家為什么打你?你自己好好反??!”一句話就將我懟得說不出話了。
我媽倒不是因為懶,她確實是想要教育我,讓我學著反思自己的行為。
“他為什么不欺負別人只欺負你?一個巴掌拍不響,還不是你也有問題!”這話說白了,就是凡事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所以,不管你是不是真的做錯了,但你肯定有錯。
讓孩子學會反思很重要,但是過度地自省,就是自我攻擊了。
孩子本來就很委屈了,如果這個時候老師和家長還要去質(zhì)疑他、否定他,久而久之,他很可能就會形成一種慣性思維:只要遇到不好的事情,都是自己的問題。
心理學上有一種疾病叫“冒名頂替綜合征”,它的典型特征就是:認為自己不好,不配擁有好的,將自己的成功歸因于運氣;而當遇到問題時,卻總會不分緣由地將過錯往自己身上攬。這種病癥的根源,正是父母總教孩子過度自省。
“巴掌”理論不會將孩子教育得更好,只會將孩子的生命力拍下去。它讓孩子缺乏自信、過分敏感;讓孩子不敢爭取自己的利益,被欺負也會打落牙齒往肚里吞;讓孩子陷入自責的旋渦里,無法自拔。
一個巴掌拍不響,可壞人有兩個巴掌,他自己會拍。
我在網(wǎng)上看到這樣一件事:一個女生被同校的一個混混纏上了,在糾纏中被教導主任發(fā)現(xiàn),兩個人都被訓了一頓。女生性子耿直,寧死不認錯。女生的父親被請來了,他是個憨厚的人,卻也耿直,死活不認為是自己女兒的錯。
教導主任便說了一句話:“一個巴掌拍不響。他為什么不去找別人?”
女生的父親想反駁,但嘴巴笨,支支吾吾說不出話來。突然,女生的父親不知哪里來的勇氣,打了那個混混一個耳光,并質(zhì)問道:“你說,響不響?”
大家都蒙了,之后再也沒人敢欺負這個女生了。
我不知道這個故事的真假,但仍忍不住為這位父親喝彩。
希望每個人遇到事情時,能夠多一些同理心,多一些人性的關懷。因為現(xiàn)實和人性的真相從不會因一己之念而動搖。它總會在某個時間出現(xiàn),用赤裸裸的結(jié)果告訴我們:世界不是平的,一個巴掌也拍得響。
(陳智珊薦自《讀者·校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