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和平的爺爺朱德是中國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朱和平從小就耳濡目染勤儉節(jié)約的家風,他希望將這樣的家風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爺爺經(jīng)常說他小時候吃了太多的苦,沒有吃過一頓飽飯,甚至曾經(jīng)在九歲那年的除夕,因為地主逼債,全家被迫四處逃散。也正是因為從小就經(jīng)受過這么苦的歷練,他參加革命后南征北戰(zhàn),再也不覺得餓,不覺得苦。1949年,我們進城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爺爺一貫主張要粗茶淡飯,勤儉過日子。無論是在家還是外出視察,爺爺都要求我們不能鋪張浪費,這樣既讓自己保持樸素,也讓人民群眾感到親近。
與全國人民同甘苦
上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我們國家還很困難,爺爺要求我和群眾一樣,在大食堂吃飯,所以,我也常常吃不著大米吃不著肉。1962年的一天,爺爺專門讓炊事員用野菜加棒子面糊糊做了一頓飯,爺爺邊吃邊問我們:“這菜好吃嗎?”我當時感到真是難吃啊。可爺爺卻說:“這樣的菜我們長征的時候都沒的吃?,F(xiàn)在毛主席都帶頭不吃肉,和全國人民同甘苦,我們要向毛主席學習,從現(xiàn)在起也要和全國人民同甘苦?!边@頓飯是爺爺在困難時期為我們?nèi)冶磉_的一個態(tài)度,也是給我們的一次教育。吃完那頓飯,爺爺把我們幾個孩子“趕”出家門,讓我們各自回單位、回學校,回到群眾中去。我當時上小學,因為父母在外地,所以留在了爺爺身邊,但是不能和爺爺一起在中南海小食堂吃飯,要和普通工作人員去大食堂。從我小時候記事起,爺爺就經(jīng)常帶我們在院子里種菜,目的是讓我們從小養(yǎng)成勞動的觀念,知道糧食來之不易。這個傳統(tǒng)我家保持了四十多年,改革開放后依然保持,不是為了物質(zhì),而是為了保持勞動習慣。
我的兒子朱辰1987年出生后和老奶奶生活了五年,直到老奶奶1992年去世。老奶奶有很強烈的愿望,要把朱家家風傳給朱辰。吃飯的時候,老奶奶一定要看著朱辰吃完最后一粒米。朱辰掉飯粒或者嫌飯菜不合口時,老奶奶就會發(fā)話:“不要浪費一粒糧食,不要浪費一棵蔬菜,盛在你碗里的飯菜一定要吃干凈,我要看著你吃干凈?!本瓦@樣,朱辰從小就知道家里有不能浪費糧食的規(guī)矩。
現(xiàn)在還不習慣穿新衣
1949年10月后,爺爺讓工作人員建立了賬本,他的工資津貼、開支的各種費用都記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津貼費、購服裝費、理發(fā)、買煤、買米面、買飯票、買肥皂、買鞋油、看病……還有黨費,一筆筆都記錄得清清楚楚。爺爺一直多交黨費,他的工資是400多塊,按照1%比例的規(guī)定應該交4塊錢黨費,但他一直交10塊。他說他愿意為黨多交一點。
剛開始爺爺拿的元帥工資是700多塊,但是他1957年、1959年、1960年三次主動降薪,從659塊降到404塊,直到去世。1960年他還把糧食定額從30多斤減到26斤,因為家里人口多,糧食不夠吃,所以親戚朋友們來家里做客、吃飯都自覺地帶上糧票。我們小時候沒有零花錢,也很少買玩具,逢年過節(jié)或者過生日,就自己動手做禮物。
1964年,爺爺作為黨和國家領導人陪剛果總統(tǒng)參觀上海,為了盡地主之誼,自掏腰包90多塊買禮物,結果那個月我們家還要買過冬的煤,只好超支了。爺爺一生省吃儉用,很少買新衣服。除了軍裝和接待外賓用的中山裝由國家配發(fā),他幾乎沒做過新衣服。里面的內(nèi)衣全是洗了又洗、補了又補。1976年爺爺去世時,我們沒有思想準備,連一件嶄新的衣服也沒有找到。最后還是奶奶決定,給爺爺穿上他參加外事活動時的那套中山裝,因為不經(jīng)常穿,顯得比較新,可是里面的衣服全是打著補丁的。
我們這些孩子們的衣服,也是大的穿了給小的,小的穿了給更小的,我最小,所以老穿舊衣服。我到現(xiàn)在還不習慣穿新衣,『日衣服更貼身,更舒服。爺爺一生儉樸,去世時連一件新衣服都沒有,卻對國家和人民很大方。
他在去世前專門交代我奶奶,要把他存折上的20306元存款,作為最后一筆黨費,全部交給黨。他人走了,賬戶就清零了。曾國藩說過“作官以不要錢為本”。爺爺就是這樣。其實在老一輩革命家群體中這樣的故事非常多,比如毛主席、周總理、李富春等同志,他們最后基本上把所有的積蓄都交給了黨。這反映了他們那一代人的終身追求——為人民謀福利,為民族謀復興。所以,我們共產(chǎn)黨人的信仰不是一句空話,要一點一點地做。
立德樹人,勤儉持家
我們朱家祖祖輩輩是農(nóng)民,祖籍廣東韶關。湖廣填四川的時候,我爺爺往上第八代起從廣東遷到四川,然后修了朱家的祖屋。在我們老家祖屋的堂屋供奉著佛龕,貼有幾副對聯(lián),其中最外側的取自《朱子家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橫批是“開源節(jié)流”。這條家訓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朱家人。
爺爺沒有給我們留下什么物質(zhì)上的東西,但是留下了一筆精神遺產(chǎn)。他的道德,他的風范,他的信仰,他的生活態(tài)度,他所追求的事業(yè),他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所有這些融匯到一起,就自自然然地形成了我們朱家的家風。我們從小耳濡目染的家風,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感到,這是一筆值得一代又一代細細品味和領會的文化遺產(chǎn)。金錢不能流傳,精神上的、文化上的東西才能永久地流傳。我們?nèi)铱偨Y的家風就是“立德樹人,勤儉持家”。勤儉持家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祖祖輩輩、世世代代傳下來的。立德樹人,特別是立德,是爺爺參加革命后用他的理想、信念和追求,為我們這個非常樸素而傳統(tǒng)的農(nóng)民家庭注入的時代元素、信仰元素,使我們樸素的家風有了社會含義,有了社會影響,有了更大的文化價值、傳統(tǒng)價值。
“粗茶淡飯吃飽就行,千干凈凈穿暖就行?!边@是爺爺經(jīng)常說的一句話。爺爺奶奶離開我們已經(jīng)四十多年,但是他們崇高的精神風范、他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一直留存在我的腦海中。他們留下的“立德樹人,勤儉持家”的家風,激勵著我,鞭策著我。我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努力學習,努力工作。我們國家進入了新時代,這就是他們所向往的、為之奮斗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