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月
工會工作導向,要以職工為中心。
那么,怎么做才能“以職工為中心”?
每個職工的利益需求都是獨一無二的。簡單說,職工都是“獨一份”。
改革開放之前,工會的維權注重“大類”,因為都是公有制屋檐下的“主人”,彼此利益訴求區(qū)別不大。盡管如此,那時我們還是把“女工”單獨區(qū)別開來。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把“農民工”“非公有制企業(yè)員工”“勞務派遣工”等又單獨區(qū)別開來了。這是一個進步,標志著工會進入了“差異化”服務的時代。
不過,工會的這種“差異化”服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新時代,人們的需求多樣化了。工會要以職工為中心,需要考慮這一點。
舉世界現(xiàn)代工運史上的兩個例子。
一是“左撇子”職工。工會調查發(fā)現(xiàn)員工中有不少“左撇子”,但機器設備的制造,從來沒有考慮過這會給“左撇子”職工的操作帶來不便,甚至傷害,因此呼吁機器設計要照顧“左撇子”職工。
二是對“煙民”職工的特殊關注。吸煙和不吸煙的職工不一樣,工會除幫助“煙民”戒煙外,還提醒企業(yè)注意考慮“煙民”的體驗、環(huán)境、待遇與非煙民不同。
工會服務,既需要“普惠性”,對所有職工都“陽光普照”,同時又需要“精準性”,對各種類別、各種性格、各種嗜好、各種異稟的職工,區(qū)別對待。
以職工為中心開展工作,工會需要求同存異,也需要求同“顧”異。在尋求“最大公約數(shù)”時,不要對無數(shù)個“獨一份”簡單合并或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