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橋
公元741年,兗州司馬杜閑托人向司農(nóng)少卿楊怡提親,希望長子杜甫能夠迎娶楊府千金。楊怡幾乎沒有任何猶豫,滿口答應(yīng),但女兒楊氏有幾絲猶豫。畢竟此時的杜甫只是一介布衣,尚無功名在身。還是楊怡的一番話,打消了她的顧慮:“杜家奉儒守官,未墜素業(yè)。杜甫才華超群,他日定會金榜題名。且他一臉忠厚,不似輕浮狡黠之徒,值得托付?!?/p>
定下這門親事后,楊氏便開始憧憬婚后的美滿生活。但她沒料到的是,父親的話只說對了一半。
杜甫七歲作詩,九歲成名,小小年紀,社交圈里全是岐王李范、大臣崔滌、御用樂師李龜年這樣的達官貴人。他寫下的詩句也是磅礴大氣,吞吐萬里,“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字里行間,透著一種“天下俊杰,合我其誰”的霸氣。但殘酷的現(xiàn)實給了他和楊氏連番痛擊。
公元747年,唐玄宗下詔,讓全國的書生到長安比拼才藝,優(yōu)勝者不僅可以直接授官,還可以落戶京城,杜甫欣然報考。奈何這場考試只是一出鬧劇。身為主考官的李林甫在考試結(jié)束之后,在皇帝面前聲稱“野無遺賢”。就這樣,數(shù)百名考生竟無一人被錄用。
杜甫哭笑不得,卻也奈何不得,為了謀取功名,他只得滯留長安,尋找其他機會。長安米貴,居大不易,別說升官發(fā)財,連養(yǎng)活自己也極為不易。“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受盡冷臉和白眼之后,杜甫也曾有過放棄的念頭,但一想到“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初心,還有家中嬌妻幼子都在等著他榮歸故里,他只得咬緊牙關(guān),繼續(xù)堅持,期待有朝一日,能夠袍笏加身。
直到公元755年,在一口氣連寫了三篇《大禮賦》,歌頌皇室的祭祀盛典之后,杜甫終于成功引起了天子注意,幾番波折下來,最終被定職為從八品的右衛(wèi)率府兵曹參軍,總算進了體制。任命書一下來,杜甫立刻動身返鄉(xiāng),他要把這個好消息親口告訴妻子。
正是在回奉先的途中,杜甫寫下了《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誰能久不顧,庶往共饑渴?!逼迌杭木釉诜钕龋驴酂o依,與我風雪相隔千百里。作為父親和丈夫,我怎能棄之不顧,就算是有萬般磨難,也要與她攜手共度。
沒有想到的是,杜甫剛進家門,就聽到楊氏號啕大哭的聲音,原來年幼的兒子已被活活餓死。這一消息如晴天霹靂,杜甫一下子愣在原地,羞愧不已。在這首詩里,他第一次稱楊氏為“老妻”。“老妻”其實并不老,此時的楊氏才三十余歲。但婚后十年,杜甫基本上都在外交游,只有楊氏一人撫養(yǎng)孩子、照料雙親。貧困愁苦的生活,讓她的容顏過早地衰老了。杜甫的一聲“老妻”,喊出來的不僅是親昵,還有愧疚和感激。
杜甫沒有料到的是,他的這份愧疚才剛剛開始。
就在他回到奉先當月,“安史之亂”爆發(fā)??蓱z的楊氏還沒有用上杜甫的半點俸祿,就要和他一起搬到鄜州避難。不久,杜甫聽說唐肅宗在靈武即位,又只身北上,前去投奔。留在羌村的楊氏孤苦無助,個中辛酸,不言而喻。而杜甫的心里也時刻惦記著楊氏。
前往靈武途中,他不幸被俘,押到了長安。身在淪陷區(qū),杜甫除了感慨烽煙肆虐、山河破碎,也非常想念困守廊州的妻子:“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彼业氖?,當時的杜甫并無多大名氣,幾個月后,趁著叛軍不注意,他溜出長安城,趕到了唐肅宗的臨時行在,被授職左拾遺。
上任不久,杜甫便開始打聽鄜州的消息。聽說叛軍所到之處,瘋狂殺戮,十室九空,他心急如焚。可朝廷正值用人之際,自己又是新官上任,不便休假探親,杜甫只得寫上一封家書,寄往鄜州的羌村。十個月過去了,他沒有收到任何回音。沒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杜甫這樣安慰自己。
到了最后,他甚至“反畏消息來”,脆弱的內(nèi)心已經(jīng)無法承受任何不幸。就在這一年,因為替兵敗的宰相房琯說了幾句公道話,杜甫觸怒唐肅宗,被趕出朝廷,放還鄜州。滿腔赤誠卻落得如此下場,杜甫有些心灰意冷。也罷,他趁著這個機會,趕緊回去看望妻兒。
杜甫到達羌村,已是傍晚時分。夕陽的余暉,破敗的柴門,還有枝頭的幾聲雀鳴,一片蕭條衰敗之景,讓杜甫心里更添幾分悲涼。他加快腳步,推開了柴門。楊氏聽到屋外的動靜,連忙出門查看,只見院子里站著一個衣衫襤露、滿頭白發(fā)的老人,她愣了好久,才反應(yīng)過來。
她實在不敢相信,在烽火連天的年代,一別數(shù)年、杳無音訊的丈夫還能活著回來。而眼前的一幕,也讓杜甫百感交集。妻子瘦骨嶙峋,一身粗布短衣,打滿了補丁。兒子宗文臉色蒼白,光腿赤腳;兩個小女兒的衣服也又破又舊,已經(jīng)短得遮不住膝蓋。他們對于眼前的父親都感到非常陌生。杜甫剛張口喊了一聲“宗文”,兒子立馬轉(zhuǎn)過身去,泣不成聲。
那一刻,杜甫心如刀割。過了許久,一家人才團團抱住,齊聲痛哭。夜里,杜甫和妻子相對而坐,想起他在長安時寫的“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恍若夢里。也就是從這一刻起,杜甫決定此生再也不與妻子分離。
這年秋天,杜甫帶著妻兒,幾經(jīng)輾轉(zhuǎn),避難入川,一待就是十年。雖然先后得到嚴武、柏茂林等官員的照顧,杜甫的生活并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觀。楊氏甚至要賣掉陪嫁的金釵,才能換取些許口糧,“囊虛把釵釧,米盡坼花鈿”。這一切,都讓杜甫羞愧不已,“計拙無衣食”“飄飄愧老妻”。賢惠的楊氏卻從不計較這些,依然和當年一樣,照料孩子成長,關(guān)心丈夫身體,“家貧仰母慈”“老妻憂坐痹”。
只有極少數(shù)時候,杜甫和楊氏才有片刻歡愉,或畫紙為棋,“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或泛舟江上,“晝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但好景不長,公元768年,杜甫乘船出峽,一家人又開始了流浪。兩年后,杜甫不幸病逝,楊氏也郁郁而終。
在唐朝,有很多詩人喜歡寫詩贈給歌姬舞女。杜甫未能免俗,偶爾也會陪同官員應(yīng)酬,享用歌姬佐酒,但他的筆下是“使君自有婦,莫學野鴛鴦”。這境界,不知要比其他詩人高出多少檔次。
當然,也有一些詩人會給妻子寫詩?!昂萎敼布粑鞔盃T,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的相思只是點到即止?!霸?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元稹寫得很深情,其實很薄幸?!澳袃汉涡膽倨拮樱蚪謇蠀s人”,在岑參看來,與建功立業(yè)相比,妻子分量太輕。
或許正因如此,古代詩人的妻子,形象都非常模糊,幾乎沒有存在感。唯有杜甫,一生摯愛楊氏,將她的生活點滴全寫進詩里。他寫給楊氏的詩,就如同他倆的愛情,樸實無華,真摯感人。這樣一來,后世之人在走進杜甫的同時,也能真切地看到,一個淳樸善良、堅強寬容的“老妻”楊氏。
編輯/羽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