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不少人從小就聽說過“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接受的教育也是“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積累,才能做成一番大事業(yè)”。其實從本意上講,這個觀點也是很有道理的——先掃一屋,人們才有更好的狀態(tài)去做其他重要的事情。
新的研究顯示,將房子收拾整潔與健康有關。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表明,整潔有序的環(huán)境,更有利于人的健康,反之,雜亂的環(huán)境可能會對健康產(chǎn)生負面影響。
一個雜亂無章的家,很可能是一個充滿壓力的家,對人的健康并不好。
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有條不紊、辦事靠譜的人,比起不那么有規(guī)律的人,通常吃得更健康,總體更長壽,他們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也往往更整潔。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系列試驗,他們隨機安排大學生進入鄰近的辦公室里,其中一間辦公室非常潔凈,而另一間堆滿了紙張和其他辦公用品。10分鐘后,研究者通知學生們離開,并在他們出門時提供了一個蘋果(健康的水果)和一塊巧克力(甜食)供其選擇。相比于進入一團糟的辦公室的學生,那些進入整潔辦公室的學生,選擇蘋果的比例高了一倍。
另一項對雜亂和生活滿意度的研究則顯示,拖延與雜亂之間存在重要聯(lián)系。也就是說,“拖延癥”并非憑空產(chǎn)生,而是雜亂無章的環(huán)境讓人無從下手,于是最后選擇了逃避性地觀望。這可能形成一個惡性循環(huán),越亂的屋子,讓人越不想收拾,結果是更多的拖延,屋子更加雜亂。
一個雜亂無章的家,很可能是一個充滿壓力的家。
這種雜亂對不同的人造成的影響也不一樣。一般來說,年輕人對雜亂的忍受度較高,但隨著年齡增長,雜亂造成的挫折感也會增加。在老年人中,雜亂問題也與其對生活的不滿有關。
整潔與否的評判標準也會有性別差異。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表明,雜亂的環(huán)境可能會對心理健康產(chǎn)生負面影響,對女性而言更是如此。它還可能誘發(fā)生理不良反應,包括“壓力荷爾蒙”皮質(zhì)醇水平的增高。正是由于女性更不能忍受雜亂,所以她們會將更多的時間花在收拾家務上。
這種追求整潔的極致,就是被稱為“日本收納女王”的近藤麻理惠,她的著作《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已經(jīng)賣出近600萬冊。這本書提出,要通過斷離舍的方式,形成一種接近極簡主義的整潔。
比如,可以試試被稱為“一生一次的馬拉松大掃除”,整理一下衣服、書籍、紙張、雜物和照片等敏感物品,查看一下有多少東西,然后拿起每樣東西,看它是否能激起內(nèi)心的愉悅。那些能引起怦然心動的東西可以留下來,其他的就可以舍棄。
近藤麻理惠認為,整理不止對物理空間起作用,也是凈化人們精神的一個過程,換句話說,通過我們的篩選和舍棄,能達到一種內(nèi)在和外在相結合的整潔效果。
不過,追求整潔并不意味著要扔掉盡可能多的東西。關鍵在于,可以依自己的意愿,盡量多地留或盡量少地留,只要那些東西能給擁有者帶來真正的愉悅。從這點來看,這類似于整理過程中的“奧卡姆剃刀”,即通過刪繁就簡,達到預想的目的。
快樂和健康是許多人的心愿,實現(xiàn)它其實并不難,關鍵要有行動。可以制定一些在時間、精力和控制力方面既可帶來回報同時又具體可行的小目標,比如收拾周圍的空間。
一開始最好選擇一兩處范圍小且常用的地方,先進行整理。比如藥柜、冰箱、書包等,這些地方能在一兩小時內(nèi)清理好。實現(xiàn)這些“小目標”帶來的成就感,會驅(qū)使人們向更大的目標邁進,比如衣柜乃至浴室和廚房等。
這些嘗試都會得到具體的獎勵,比如,如果整理好衣櫥,那么早晨出門時,能很快找到得體的衣服搭配。重新整理廚房,就意味著能更多地在家做飯。這些都會帶來健康和積極的心理暗示,讓生活變得更健康和快樂。
和雜亂相比,整潔的直接結果是對時間的控制力更強。但在整理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對時間的預估要客觀。避免妄自菲薄,也不要急于求成。因為,沒有在計劃時間之內(nèi)完成任務的話,人們往往會產(chǎn)生挫敗感。同樣,如果安排太少的事情,則容易讓人懶散,這些都不利于身心健康。
健康收納,重點是健康。也就是說,以健康的名義,不管是整理衣櫥、廚房還是安排日程,最好尊重客觀情況,并根據(jù)自己的思維方式、習慣來制定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