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福田
湛藍的孟津河,發(fā)源自邙山。一條孟津縣橫水鎮(zhèn)東部的瀍河,另一條濫觴于孟津縣朝陽鄉(xiāng)瓦店村溝壑的圖河,兩河都是注入孟津河的支流,孟津河最后匯入黃河。站在邙山岡上鳥瞰,可見孟津河兩岸郁郁蔥蔥,樓房鱗次櫛比。
在經(jīng)歷崤山的險峻、函谷的幽深之后,崤山支脈自西向東蜿蜒到洛陽時,已沒有了關(guān)中的崔嵬險峻。英雄遲暮,逶迤成嶺,這便是邙山。邙山之南,伊洛盆地邊沿,雄踞著一座千年帝都——洛陽。邙山之北,攜泥帶沙狂飆突進的黃河從小浪底奪路而出與邙山相遇。山不再亂石穿空,水不再驚濤拍岸。一個舒坦的懶腰之后,邙山北邊便鋪展出一望無際的沖積平原。
江山本無主。地老天荒中,山在這兒亙古高臥,水在這兒萬古奔流,芳樹花自落,寒盡不知年。隨著中國第一個朝代——夏代的出現(xiàn),邙山黃河之間的這塊土地,成了孟涂氏的封國。不知又過了多少年,有人在河邊開了個渡口,這片山川便有了自己的名字——孟津。
孟津河源于《樂府詩集》中的《折楊柳歌辭》:“遙看孟津河,楊柳郁婆娑。我是虜家兒,不解漢兒歌?!钡搅颂拼?,在孟津居住了19年之久的王維在《雜詩三首》中沿襲并光大了這種稱呼。詩曰:“家住孟津河,門對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書家中否?”
“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jīng)》的這首千年情歌,就誕生在孟津河。
“百代興亡朝復暮,江風吹倒前朝樹。”孟津河不只蕩漾著離情、愛情與風情,在它洶涌澎湃的泥沙里和夕陽明滅的亂流中,有時也激蕩著血腥的殷紅。公元528年農(nóng)歷二月,北魏胡太后鴆殺親生兒子孝明帝,控制政局。權(quán)臣爾朱榮以“匡扶帝室”為名,率軍從孟津渡過黃河,打進洛陽,將胡太后和她所立的幼帝元釗投入黃河。農(nóng)歷四月十三日,爾朱榮又以祭天為名,將朝中百官誘至河陰的陶渚(今孟津縣東),縱兵圍殺,2000多位王公大臣命喪河陰,黃河為之變色。
有河就會有渡口,孟津河有個著名的孟津渡。其實,“津”本身就是渡口的意思。有記載道:“孟津者,孟地置津之謂也?!边€有種說法:“孟”意為第一;“津”,渡口之意。孟津,即洛陽北部黃河第一個重要渡口?!妒酚洝ぶ鼙炯o》載,周文王死后,武王曾“東觀兵,至于盟津”。
八百諸侯會盟津,皆曰:“紂可伐矣?!敝芪渫跽f:“女未知天命,未可也?!蹦诉€師歸。兩年后,“紂昏亂暴虐滋甚”,于是武王再次把諸侯召到孟津會師,歷數(shù)商紂之罪,要求大家“共行天罰”。二月,牧野大戰(zhàn),一舉克商。武王伐紂,兩次孟津會盟,賦予了這個黃河古渡特殊的歷史意義。
唐代胡曾的《詠史詩·孟津》:“秋風颯颯孟津頭,立馬沙邊看水流。見說武王東渡日,戎衣曾此叱陽侯?!?/p>
東漢時,孟津渡又變成了孟津關(guān)。曹操《蒿里行》:“關(guān)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初期會孟津,乃心在咸陽。”孟津河,歷史在這里澎湃成河。孟津關(guān),歷史在這里峭峻如關(guān)。孟津渡,黃河上的千年古渡,擺渡著沉重的歷史,擺渡著歷史的走向,擺渡著天下蒼生的命運……
春來河水綠如藍的孟津河,或許得益于小浪底工程吧。這河流兩岸的村落,存留在我的鏡頭里,在那一河湛藍和一片青黛的村落之間,有生機勃勃的雜樹草木。按下快門的一刻,我感覺有河風吹過臉頰,并輕輕搖動柳枝,這個瞬間將永存于我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