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富軍
我們常常把讀書比作聊天,與朋友聊天,與名家聊天,與不同時代、不同國籍的人聊天。此時我主動地打開一本本書,被一篇篇文章吸引,心靈共鳴,擊節(jié)叫好,我感覺我們有緣分。有些書時常被捧起,反復閱讀,我們將這些書稱為床頭書,床頭書是前世修來的良緣。
有時走進圖書館,面對書海書山,感嘆自己時間有限,只能與之擦肩而過,有緣無分。有時貪得起來,羅列中西經典書單,奈何終是志大才疏,夢深緣淺。于是就像有些家長一樣,以自己年輕時沒好好讀書來教訓孩子,命令孩子充滿樂趣、心無旁騖地面對做不完的試題。我也有“己所不達,達于孩子”的熱情,希望孩子們手捧長卷,愛不釋手。十多年來堅持閱讀推廣的動力,大都來自于這種好為人師的習性。
這些年我碰到幾件事,應當提一提。
有一個學生對我說:老師,我爸爸不讓我參加讀書會了,因為這次考試成績差,他不讓我看閑書了。這個學生最愛看歷史哲學方面的名著,嘴邊經常掛著蘇格拉底、柏拉圖、孔子、老子等名字。
有一位家長對我說:你們學校怎么把這書獎給孩子,里面有不健康的內容。我看了一下,是《三言》《二拍》。我說:這是中國古典名著。
某校請到一位作家來做講座,先發(fā)下該作家的作品讓學生們閱讀,結果被理科老師收走了,理由是在校不得看課外書。我想她的理由該是校內即課內。
總之,課外閱讀不是浪費時間,就是讓精神不健康,尤其到中學后,要收心,要切斷靈魂的外緣,關上校門,關上心靈的大門,與世界絕緣,要將思考集中到課內書本、作業(yè)、考試卷上,將眼睛盯著分數。命令你,與分數結緣。
有時我感到困惑,緣分能強求嗎?
緣分有必然性,而這必然中也有偶然性。緣分讓人堅守,緣分又讓人隨波逐流;緣分讓人消極,卻又讓人積極。一切隨緣,緣分解釋一切又什么都沒解釋。緣分究竟是什么?我解釋不了,而解釋不了才相信的才叫緣分。
緣分好像是個偽命題,而又真實存在。
緣分能讓人的視野深入到一個神秘的天地,讓人堅守與放棄都輕松,因而大家都喜歡。依我看來,緣分沒有解決問題,可能只是放下問題,擱置爭論。
鼓勵讀書的說,你就讀吧;鼓勵刷題的說,你就刷吧。
如此嘲笑緣分后,我們再用緣分解釋讀書,這樣心里踏實些。而在緣分解釋一切的前提下,嘲笑緣分也成了船里拉船一樣愚蠢。
緣分經得起嘲笑。
緣分追溯因,叫因緣,卻常常因果倒置,在事情的結果處發(fā)現緣分。
十二年寒窗苦讀,青燈孤影,終于考上北大,于是說自己與北大前世有緣;幾十年追求,成為作家、科學家,于是說自己與創(chuàng)作或科研有緣;終于辦成了一個大企業(yè),就是自己與企業(yè)有緣。追求了十年二十年,回頭看自己,總結人生,用萬能的緣分來表達,這時候,緣分代表入世的深度、感情的濃度。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慶功會上,總要說說開始的機緣。時代的弄潮兒們自豪地說,風云際會,好像他們早就知道歷史規(guī)律似的。
年輕時我一直不相信緣分,也許是為防止頹廢、松垮?,F在我走向了自己的反面,認為人們都生活在緣分中。問題是我走到反面了也是一筆糊涂賬,人云亦云:命里無,莫強求;命里有,天助我。
然而,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對世界的好奇、迷茫、探索,或許這是我們與世界的緣分。
從好處上講,叫童心未泯,或叫不知老之將至。比如我買書時,就像周國平說的,見了書還要買,明知看不完還要買好多書,好像自己還要活很久似的。我自己用閱讀探索世界。閱讀,永遠地好奇,永恒地探索。我向少年朋友們推薦閱讀也是出于自己真心喜歡,好為人師也是沒有私心的。
從閱讀上講,是我們打開書看才有這個緣分的,是我到書店、圖書館,或在網上看書,或經人推薦才有與這位作家相遇的緣分,我是主動者。我開始讀書,好像我在某個遙遠的地方遇到了仙人,指點我,讓我恍然大悟。卻又好像仙人忽然間找上我,用他的理論或感情撞擊著我原來的思考。由此我感悟到,緣分是互動的,讀書是靈魂的互動。
讀書、緣分、靈魂,三個詞語都指向一片神秘的天地,探索的天地。
生活的本質就是探索。
說到底,人生就是在與環(huán)境對象互動中完成生命與探索的歷程,朋友、敵手都是互動對象,自然環(huán)境也是我們的互動對象。一個巴掌拍不響,順緣逆緣都是緣。閱讀就是主體需要與他人經驗之間交流,包括肯定與否定、認可與批判。經典閱讀就是深層次的交流,碎片閱讀就是粗淺的交流。不愛閱讀就是靈魂拒絕交流互動,是絕緣;課外閱讀就是自主選擇的廣泛交流,是廣結善緣。交流是一種存在方式或生活方式,能交流是有緣,閱讀是良緣,多少名家回憶少年生活,都會回憶起自己人生道路上促成精神發(fā)育成長的一本書,一位作家。
所有外在互動都以讀者的內在互動為基礎動力。楊絳說讀書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余秋雨說閱讀是為了擺脫平庸,狄更斯說努力成為作品中的優(yōu)秀人物。而閱讀所有的動力來自于生活。生活道路上,靈與肉、感性與理性、追求與退隱,以及昨天的我與今天的我都在互動,有時對立有時統一。成長的起步在于內在不平衡,教育學上視之為教育契機,閱讀學上視之為閱讀原動力。不斷平衡又開始新的不平衡的過程,是自己與自己、自己與環(huán)境的動態(tài)平衡過程。閱讀就是這種動態(tài)平衡過程中最好的解釋系統、推進系統。緣起緣續(xù),人生與閱讀一樣,因為沒有標準答案,所以都是永遠地好奇,永恒地探索。
閱讀立心。
這是我自己的一點體會,我寫我心,讀寫一體,我以書緣自我拯救。
學生們處于成長階段,處于感情的空窗期,正是探索的開始。我們用課外閱讀敞開心靈的大門,讓靈魂隨緣而行。
有一種類似于補課的論調,認為一切到高考結束后再補回思考這一課。而我認為,人生各階段都有特定的思考內容,過了這個村就沒了那個店,人到成年再思考少男少女的朦朧感情,已經回不到那種感受了。中小學十二年缺少課外閱讀,就是靈魂沒有被喚醒,就是得不到名家滋潤,留下的思考空缺,其實就是人生空缺。
值得反思的是,許多有慧根的同學,精神健康成長,在靈魂喚醒后,表現出獨立思考的品格,卻被認為心理不健康或道德不良,被一頂逆反的帽子總結一切。片面應試教育下,我們教師要反思的也太多了?!叭忾]”,是教育的惰性。
閱讀是緣分,以書會友,讀書、薦書是結緣。書籍是結緣的工具。你能翻看到這些文字,就是我們的緣分。
孩子們正面對一個陌生的世界,總有迷茫、徘徊、糾結,他們在思考人生。
我們這些過來人,能給予什么?
魯迅說:“他們應當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未經生活過的?!?/p>
我想說,捧起書吧,擁抱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