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塔島象龜是生活于南美厄瓜多爾的加拉帕戈斯群島的平塔島,體長達1.2米,雄性體重達300千克,曾是最大的龜類。它們生活在較干旱的環(huán)境中,行動非常緩慢,以植物為食。當地時間2012年6月24日,全球最后一只平塔島象龜"孤獨的喬治"的死亡,標志著該物種的滅絕。"孤獨的喬治"的壽命超過了100歲。為了破解這類奇異生命的長壽之謎,研究者對"孤獨喬治"和一只印度洋僅存的巨型陸龜——阿爾達布拉象龜進行了基因組測序。通過與其他近緣種的基因組進行比較,研究者發(fā)現了與代謝調控和免疫反應相關基因家族的正向選擇標記和擴張標記。長壽生物在理論上面臨更高的癌癥風險,但是,研究者發(fā)現龜類的腫瘤抑制基因較其他脊椎動物有所擴張,而且在兩個已知過度表達會造成癌癥的基因中發(fā)現了巨型陸龜特異性變化。雖然這些發(fā)現暗示可能存在一個巨型陸龜特異性的癌癥機理,但是腫瘤在龜類中非常罕見,因此還需要開展進一步的研究,以確定這些基因組特征是否與腫瘤發(fā)展相關。研究者表示,這些數據將有助于人們理解巨型陸龜生物學,促進保護加拉帕戈斯群島的其他巨型陸龜。(NatureEcology&Evolution 2019,3:87-95)
昆蟲綱是自然界中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類群,而隱翅蟲科(鞘翅目)是昆蟲中多樣性最高的一個龐雜類群,分為32個現生亞科,已描述的種類大約7萬種。目前隱翅蟲化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討它們形態(tài)特征的演化,而對某些隱翅蟲特殊行為的演化歷史知之甚少。突眼隱翅蟲亞科是隱翅蟲科中一類多樣性較高的捕食性昆蟲。該亞科包括3個現生屬,即全球廣布的突眼隱翅蟲屬(約3000種),全北區(qū)分布的束毛隱翅蟲屬(約220種),以及澳大利亞分布的一個尚未描述但較為原始的屬。突眼隱翅蟲屬和澳洲屬都具有極其獨特的由下唇特化而來的可伸縮的捕食器官,它們能夠以此捕捉迅速逃跑的獵物,如跳蟲等。在此過程中它們的下唇靠血淋巴的壓力快速伸出,利用末端帶有粘液的肉墊黏住獵物,并將其拖進上顎范圍內取食。下唇具有長距離、高速度及瞬間固定獵物的能力,在捕食效率上遠遠超過普通的上顎捕食方式。然而,可能正是由于這種特殊的轉瞬即逝的捕食行為,目前尚沒有中生代突眼隱翅蟲捕食器官的報道。近期,研究者通過對緬甸琥珀中大量的隱翅蟲化石進行系統(tǒng)研究,發(fā)現了兩種突眼隱翅蟲化石。它們極其罕見地保存了高度特化的、由下唇特化而來的捕食器官,這代表著突眼隱翅蟲特殊捕食行為的最早化石記錄,直接證明了突眼隱翅蟲在白堊紀中期已經演化出高度特化的捕食行為。與現生類型相似,它們的捕食對象很可能是包括跳蟲在內的小型獵物。(CurrentBiology 2019,29:PR116-R117)
近期,研究者通過對880種現生哺乳動物及其足部姿勢的分析,將它們分為三類:跖行動物、趾行動物或蹄行動物。大多數動物相對容易定位:人類和老鼠是跖行動物,狗和貓是趾行動物,馬和野牛是蹄行動物。但也有動物難以劃分,例如,大象和犀牛有蹄子,但它們不像馬那樣分配體重。大象的腳后跟承受著巨大的重量,這讓它們被劃分為跖行動物;而犀牛實際上是用腳掌走路,因此它們屬于踮起腳尖走路的動物。接下來,研究者將這些物種繪制在一個家譜上,以追溯所有已知哺乳動物的分支進化史。根據與現存物種的關系,在數據集中填寫了滅絕動物可能的步行姿勢。從體型上來說,趾行動物的體重平均是跖行動物的兩倍,而有蹄的哺乳動物通常更大——足足是趾行動物的57倍。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平足大象是地球上體型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而踮著腳尖的狗和貓比平足人類要小。但總體趨勢保持不變。例如,當科學家把這些變化映射到其系統(tǒng)發(fā)生樹的分枝點上;當疣豬、麋鹿和長頸鹿的祖先進化成用蹄子走路而不是用腳尖走路,結果顯示,它們的體型也在快速增長。而我們最早的、類似嚙齒動物的祖先很可能在兩億年前用微小的、扁平的腳踏足地球。隨著腳和步行姿勢的進化,哺乳動物的體型也在進化。從踮著腳走路的非洲獅到相對平足的人類,各種哺乳動物皆是如此。(Pnas 2019,116:2618-2623)
距今10萬年左右的歐亞大陸,主要生活著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及其他類型的古老型人類,同時,在一些地區(qū)也發(fā)現有早期現代人化石。而新近發(fā)現的"許昌人"頭骨化石(~12.5-10萬年前,晚更新世早期),則向我們揭示了存在于中國北方地區(qū)的一種兼具直立人、尼安德特人與早期現代人特征的古老型人類,其有可能處于向早期現代人過渡的演化階段。頭骨化石雖然能揭示許多重要信息,但對于這種遠古人類的行為認識,石器則是最好的證據。近期,研究者對許昌人遺址歷年(2005-2016)發(fā)掘出土的14862件石制品進行研究,首次全面、系統(tǒng)地揭示了"許昌人"的石器制作技術及相關人類行為活動信息。結果顯示,"許昌人"石器技術的進步性主要表現在剝片與加工策略兩個方面:1,石核剝片方式多樣,并以單面單向剝片、不規(guī)則多向剝片和向心剝片為主;盤狀石核所占比例較高,表現出剝片程序上的組織性和計劃性;少量石核表現出勒瓦婁哇技術的部分特點。2,工具類型分異明顯,包括刮削器、凹缺器、鋸齒刃器、尖狀器、石鉆等器型;少量尖狀器的底部經過修理,暗示可能存在配合骨柄或木柄使用的復合型工具;工具加工更為精細,刃緣更加規(guī)整,出現軟錘修理和壓制修理技術。通過對比分析許昌人遺址與中國北方地區(qū)中更新世階段遺址(如大荔人遺址、周口店第1地點等)的石器技術,研究者認為中國北方石器技術的漸進式發(fā)展在許昌人遺址中達到了新的高度,并有可能代表該區(qū)域技術發(fā)展的新階段。其他方面的研究也進一步支持這一觀點:軟錘工具和壓制工具的發(fā)現,表明古人類已有效地開發(fā)、利用骨質資源;原始牛和普通馬為主的動物群和"壯年居優(yōu)型"動物死亡年齡結構,表明古人類具備了成熟、系統(tǒng)的狩獵技術和群體組織行為。許昌人遺址與同時期歐亞大陸西部舊石器時代中期遺址的對比分析顯示,該遺址出現與西方舊石器中期遺址相近的器物組合和修理技術,但同時缺乏西方遺址中廣泛存在的勒瓦婁哇技術。雖然許昌人遺址中發(fā)現了少量具備部分勒瓦婁哇技術特點的石核(上下兩個不對稱且功能上不可互換的面、剝片方向與上下面的相交面平行等),但是,由于這類石核的數量少,尚難以確定古人類是否有意識地采用了這一標準化剝片方法??傮w來說,中國遠古人類在石器技術演化與行為適應方式等方面所具有的區(qū)域特色,發(fā)展出靈活、高效的原料和環(huán)境適應策略。(Archae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Sciences https://doi.org/10.1007/s12520-018-07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