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秋平
摘要:客家的文物建筑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的社會、文化等許多元素都和傳統(tǒng)的漢文化一脈相承,卻也獨樹一幟發(fā)展出了自身的特色。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為了能夠更好的對客家文物建筑進行更好的保護,本文對其歷史淵源以及在保護過程中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希望能夠對客家文物建筑進行良好的保護和利用,從而讓中華文化的這一重要的分支能夠呈現在世人的面前,對漢文化有著更加深層地的了解。
關鍵詞:客家;文物建筑;保護
中圖分類號:TU-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5-0143-02
一、前言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淵源流長,客家文化做為其重要的分支之一,保留和展現了先民偉大的建筑工藝,使如今的人們也能夠領略到古代人民的風土人情,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樹立了堅強的民族自信。本文對客家文物及建筑文化的形成和特征進行了簡單的描述,介紹了保護利用客家文物建筑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一定的策略措施,如主打客家文化,開發(fā)旅游資源,并對古建筑進行必要的現代化改造等等,都為客家文物建筑的保護和利用做出了貢獻。
二、客家文物及建筑文化的形成和特征
客家民系是漢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和中原地區(q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歷史淵源甚至可以追述到東晉以及南宋末年,其主要成就是在漢民族的不斷南移中實現的。在南移的過程中,與中原文化的差異逐步擴大,發(fā)展成為了較為獨立的客家文化,但是殊途同源,即便是形成了較為獨立的發(fā)展體系,但是卻依然閃耀著漢民族的光輝。從地域上看,客家人主要分布在粵、閩、贛三省交界地帶的三江流域、嘉應平原等地。歷經一千多年的風云變化,客家文化依然保留著傳統(tǒng)的漢文化,因此,在漫長的歲月中,大量客家文物和建筑得以保留,建筑風格一脈相承。體現了漢民族古老的傳統(tǒng)。
三、在保護利用客家文物建筑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產權關系不明確
在客家各地的發(fā)展歷程中,多數的古建筑多是客家先民進行建造的,由于歷經了漫長的歲月,家族人口逐步增多,關系逐步復雜,一棟古建筑往往由子孫分成若干份。在進行分家的過程中,產權關系自然難以劃分清楚,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其情況更加復雜。由于無法有效的明確產權關系。使其責任主體無法得到有效的確認,因此在進行保護的過程中無法順利進行。
以贛縣為例,當地的村民根本不理解什么是古建筑,在處理產權問題上的時候更多的認為這是自己的家事,因此只是作為口頭協定,因此對于古建筑的保護情況十分有限,雖然近些年來也確實做出了相應的的努力效果確是不盡如人意。復雜的產權關系,依然是制約相關工作開展的絆腳石。
(二)現狀管理不到位
由于之前人們對古建筑的不重視導致在實際的生活過程中,并不注意對當地古建筑實行保護,這就在一定程度上無法很好的進行,甚至一些老舊的古建筑被徹底拆除,在原來的建筑上新建了房屋,有很多古建筑也移做他用,如養(yǎng)一些雞鴨禽畜等,更多的則是被長期上鎖無人居住,除了這些之外,一些破舊的墻壁和屋頂,也沒有人進行有效的修補,其中不乏一些精美的石雕和磚雕,由于年久失修早就已經失去了當初那般的精美,若是常此以往一下去,很多精美的文物古建筑將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損失,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古建筑的保護工作無法順利的進行??梢娫愀獾墓芾憩F狀,讓古建筑的保護工作蒙受了巨大的損失。
四、保護利用好客家文物建筑策略分析
(一)建立文物建筑保護利用工作小組
在進行客家文物建筑的保護過程中,需要協調各個方面,充分調動社會資源完成對古建筑的保護與開發(fā)利用工作。而這樣的工作需要專業(yè)的團隊進行有效的運作,才能夠保障相關工作的順利展開,因此需要建立文物建筑保護利用工作小組,使其能夠肩負起保護文物建筑的使命,并積極的利用自身的專業(yè)優(yōu)勢,完成對文物建筑的保護工作。除此之外,還要加強對人才隊伍的建設工作,畢竟只有專業(yè)素質過硬的技術人員才能夠合理的規(guī)劃文物建筑的修復工作,出色的完成修復任務。所以,工作小組的人員配備要相對合理,廣羅不同的人才為文物建筑的保護和利用工作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持。
(二)和鄉(xiāng)鎮(zhèn)文化站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
鄉(xiāng)鎮(zhèn)文化站的主要工作就是組織鄉(xiāng)鎮(zhèn)群眾的文化活動,在發(fā)動群眾,組織宣傳方面有著豐富的工作經驗和地區(qū)經驗,相關工作人員熟悉當地的文物建筑的分布和保護情況,能夠有效的幫助工作小組人員開展相應的保護文物工作。在宣傳地方發(fā)揮以及文物建筑保護方面的知識有著重要的積極意義。能夠有效的讓群眾們了解到文物建筑保護的重要作用,從而有效的發(fā)動當地群眾對古建筑進行保護。
另外,當地的文化站,有著廣大的群眾基礎,對當地風土人情有著一定的了解,能夠幫助工作人員順利的展開對當地文物建筑的調研、普查以及保護工作②。
(三)開發(fā)旅游資源,主打客家文化
客家文物建筑是老祖宗留下來的重要瑰寶,以客家文化為主,進行適當的旅游開發(fā)工作,不僅能夠讓國內外的游客們感受到優(yōu)秀的客家文化,也能夠為當地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促進當地的民眾對文物建筑的重視,從而能夠自發(fā)對文物建筑進行有效的保護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客家文化能夠更好的傳承下去。并帶動當地的經濟的有效發(fā)展。例如,贛州的旅游經濟的興起,就有效的帶動了的當地旅游業(yè)的發(fā)展,以客家文化為主打的龍南—贛縣客家風情旅游產業(yè)集群,已經成為了贛州四條精品旅游線路中,最具當地特色的旅游產業(yè),在旅游線路開發(fā)至今,已經接納了不計其數的游客游覽客家文化,領略客家的文物建筑。不僅有效的宣傳了客家文化,也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的高速發(fā)展。
(四)添加現代化房屋功能,使古建筑煥發(fā)生機
古建筑作為老式的建筑,或許已經不能夠滿足人們的居住需求了,但是一鎖了之,也不利于對于古建筑的保存的。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建筑本身的結構和功能就會發(fā)生一定的變化,如果沒有日常的有效保養(yǎng)工作,就無法延長建筑的使用壽命。另外,房屋內的有效的活動和打掃以及清理,也能夠保障建筑物不被蚊蟲破壞。因此,是能夠發(fā)揮古建筑的居住功用,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文物建筑的整體結構的穩(wěn)定。因此,將一些古建筑進行適當的現代化的技術改造,使其能夠符合現代人的居住條件也就變得非常重要了。如可以建筑電氣化改造,將一些保障基礎生活的電氣進行適當的添加,使其能夠適合人類居住。即便是一些不符合居住要求的古建筑所有者,也可以通過一些現代化的改造使其能夠成為別具特色的賓館房間,充分發(fā)揮當地的旅游特色,使游客也能夠感受到傳統(tǒng)客家人的住宿文化。通過多方努力,使古老的建筑煥發(fā)嶄新的生機。
(五)建立客家文物建筑保護體系
客家文物建筑的保護工作不僅僅是文物部門的責任,更是各級相關職能部門的重要責任。因此需要聯合各個政府部門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體系,其中包含博物館、公安局等等,對于破壞古建筑的行為要及時的進行勸阻,情節(jié)嚴重的要進行處罰,讓群眾們意識到文物建筑是收到各級政府部門保護的,還需要定期舉行反事故演習,使消防員能夠熟悉客家村落的消防狀況,在發(fā)生火災或者其他事故的時候,能夠快速的奔赴事故現場,針對文物建筑的特點做好事故消防工作,使其損失降到最低。
除此之外,也要組建文物建筑修復小組,針對文物建筑中破損較為嚴重的部分進行修復還原工作,并進行必要的保護,讓古老的客家建筑能夠恢復原來的面貌,使其能夠投入到相應的使用中,造福當地群眾。
五、結語
總之,在客家文物建筑的保護和利用的過程中,首先要建立文物建筑保護利用工作小組,對相應的保護和利用工作做出戰(zhàn)略部署,充分調動社會各界的資源進行客家文物建筑的保護可開發(fā)工作,和鄉(xiāng)鎮(zhèn)文化站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促進相關工作的順利展開。并添加現代化房屋功能,使古建筑的居住功能得到合理的利用,并尋找出一套有效的保護和利用的模式,讓客家文化得到有效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