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酬勤,水到渠成!”在主持人董卿的贊許聲中,2月14日,在第四季《中國詩詞大會》總決賽上,來自北京大學的陳更終于圓夢,勇奪本賽季的總冠軍。
對于陳更奪冠,很多人發(fā)出的最多感慨就是“不容易”。作為唯一一位參加了四季詩詞大會的選手,觀眾對陳更并不陌生,“怎么又是你”。面對觀眾的吐槽,陳更坦言:“我只是在做我喜歡的事情,不太關注輸贏。如果我能在傳統文化的路上多做一點點事情,讓更多人看到中國詩詞的美好,我都覺得是美好的?!?/p>
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一季第一期中,陳更在39道題中答對了38道,正確率最高且用時最短,從百人選手團中脫穎而出,成為攻擂者。當得知她是北大研究 “機器人”的理工科學生時,人們不禁瞠目結舌,而陳更依舊淡然,“我愛我的機器人生涯,它是我理性現實的左岸;我也愛我詩情畫意的詩詞世界,它是我柔軟感性的右岸?!?/p>
工科博士、詩詞達人,人們稱贊陳更是學霸和天才,但她不認可這些稱謂:“我的智商并不是很高,只是個從小刻苦學習的孩子,文科理科我都很努力,在讀本科前,我從來沒有出現過偏科?!?/p>
作為工科博士,陳更的日常是這樣的:每天早上7點起床,晚上12點睡覺,白天大部分時間都在實驗室;實驗室門口的小巷里有個煎餅攤,午飯常常就買個煎餅解決,早飯是一杯檸檬糖水,晚飯常是一碗麥片。陳更是一個特別自律的人,只要覺得是應該做好的事情,她就會不遺余力,甚至“壓榨”自己。高二那年寒假,臨近過年時父母都回了老家,但是陳更卻一個人留在了家中,吃著饅頭、包子度日。為什么這樣難為自己?原來是因為放假后,陳更感覺沒把老師學期末教的一些知識學透,擔心直接回老家過年會將半懂不懂的知識忘掉。于是,那段時間就像在修行一樣,屋外是歡天喜地的過年氣氛,而她獨自留下了,在冷冷清清的屋子里默默地整日做練習冊。
很多人想知道“別人家的孩子”如何煉成,也許上面這些故事,就是“比你優(yōu)秀的人比你努力”的詮釋。
其實,陳更真正領悟詩詞之美是從21歲才開始的。研究生一年級,陳更在圖書館讀到了《蔣勛說唐詩》,對詩詞的熱愛與鉆研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就這樣,從研一到研四,從《唐詩三百首》到一些詩人的全集,陳更一直在讀詩詞,而且是“寒暑假讀,吃飯讀,坐地鐵、坐火車讀,睡前讀……”,填補了沒有從小開始積累的遺憾。
四年后,陳更出版了自己的書籍《幾生修得到梅花》。她的作品被學校列為假期推薦書目,她的文章被擬成中學語文閱讀理解題。孩子們從中學習賞析詩詞和寫作的方法、技巧,涵養(yǎng)愛詩詞、親近文化的高雅志趣。
幾生修得到梅花?這是陳更對自己一遍又一遍的詰問,更是她對自己的種種期許。
熱議銳評:夢想也許會遲到,但從不缺席。陳更的詩詞大會之旅,讓每個人想到有夢想、不甘心的自己。沒有天賦異稟的神力加持,憑借“雖九死其尤未悔”的深愛與堅持,她一路披荊斬棘,終于綻放了最美的光彩。人生自有詩意,愿每一個堅持夢想的你,都永不言敗。
素材運用:熱愛;我和詩詞有個約定;重頭再來;不忘初心;一書一世界……
(資料來源:中國青年網、搜狐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