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如
每到三月,覺得草長鶯飛之余,總是憑空冒出幾許春日閑愁。
只是這飛速運轉的世界已經無處安放閑愁。
經過2018年藝術品市場處于的深度盤整期,“過冬”讓藏家們一直處于場外觀望,出手非常謹慎。但隨著開春的股票行情來了一波小陽春,勢必影響緊密相連的藝術品投資市場。
不知不覺間,這世界早已熙熙攘攘,又充滿了奮斗的味道。各拍賣行準備開始春拍季的預熱,已不斷有小拍在前期挑動市場。從去年第一幅人工智能繪畫進入拍場起,以后AI作品會作為一個既定品類,越來越多地以常規(guī)方式出現(xiàn)在拍場上,不再新鮮。近些年越來越期待每個拍賣行的特色專場,因為幾乎每個專場都凝聚了各大拍行的智慧和人脈,從中發(fā)現(xiàn)的小精尖生貨有時會帶來不小的驚喜。實際也是對每一間拍行實力的衡量。
而在2018年經歷了一番生死劫的畫廊和獨立空間,又開始枕戈待旦準備新展,包裝推廣藝術家是在市場的多面夾擊中爭取生存,打醒十二分精神再戰(zhàn)2019年的江湖。畢竟困難有,夢想也還存在,向光而行,總能遇見東風。
博物館卻是冬天里的春天。因為《國家寶藏2》的播出,博物館里的“文博熱”持續(xù)高燒不退。故宮在元宵節(jié)里與民同樂做出了博物館活化的表率。文物不再遙遠,越來越多的觀者會發(fā)現(xiàn)文物中蘊含著中國審美系統(tǒng)的演變和高度。有時候我們會捫心自問,為什么一旦飲下藝術這碗毒雞湯就難舍難離?
其實,生活才是最后答案。與藝術最近的距離還是要最后回歸于日常的生活。裝飾藝術也會向實用藝術轉換,古代大門上的鋪首,就是“拆半”藝術對御門神獸的分解與重組,也濃縮成了中華審美的符號。而那些千年來與文人們相伴浮生結下白首深情的文房四寶,置于案頭,終日欣賞與把玩,漫溢而生的雅致就是藝術給予人的心靈滋養(yǎng)。明代文人除了把文房搬到花園里,還必須有雅器相伴,據(jù)明人屠隆《考槃余事》所載,文房雅器就達49種之多,雖然仍不離于生活,但是卻把器以載道的精神承載推崇到了一種極致。
而這樣的審美情趣已經影響了今時今日的餐桌,不再拘泥于吃飯就是吃飯,而是把餐桌的感官全體驗上升了藝術的高度,其間包含了餐具陳列、食物擺盤、環(huán)境布置……甚至還有燈光、氣味等特別的“調味料”。藝術感十足的美好,一定通過精心創(chuàng)造。
回首再看,藝術或遠或近,本就無時不在,無處不在。而這樣的存在正是我們卸掉日常工作與生活壓力的最好途徑?!懊篮檬怯脕砝速M的”不是虛空一言,而是知其稀缺,是以給予最高禮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