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聲樂演唱中,我們經(jīng)常能聽到“面罩唱法”這一詞。這一唱法最早是由法國人發(fā)明的,但是卻一度不被大眾所接受。后被意大利人嘗試運用在美聲唱法中獲得了成功。直至今日,“面罩唱法”依然是國際聲樂界最受人推崇的一種聲樂發(fā)聲方法,也是美聲唱法的精髓所在。[1]但是在我國的聲樂教學中,無論是民族還是美聲,很多教師曲解了“面罩唱法”的內(nèi)在含義,為了追求其明亮富有金屬感的聲音,一味地讓學生追求所謂“靠前”的頭腔共鳴,雖然在學習初期可能會使得聲音變得更明亮,但是最終導(dǎo)致的結(jié)果就是氣息短淺虛浮、聲音尖銳干澀等一系列問題出現(xiàn),最終反而弄巧成拙限制了學生今后的發(fā)展。那么什么才是正確的“面罩唱法”呢?本文試做剖析。
[關(guān)鍵詞]聲樂演唱;面罩唱法;要點
[中圖分類號]J6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9)04-0114-02
一、什么是面罩
說到“面罩唱法”首先要說的必然是面罩。所謂面罩,通俗點來說就是人的整個面部。它是一個面,而非一個點。確切地說,面罩是嘴唇往上的腔體,包括頭腔、鼻腔、額竇等。借助這些腔體的共鳴,從而達到“面罩唱法”的音響效果。
二、“面罩唱法”的重要性
對于歌者來說,用是否擁有“面罩感”來判斷一個聲音的好次一點不為過。缺少“面罩感”的聲音沉悶、無力。而當加入了所謂的“面罩感”之后,聲音會變得更加集中和明亮,富有強大的穿透力。[2]除了聲音的變化以外,最重要的是對聲帶有了一個很好的保護作用。由于其集中明亮的特性,因此可以在演唱時使用更少的能量去取得預(yù)期的效果,從而使得演唱可以更加持久。
三、“面罩唱法”的要點
“面罩唱法”雖然有集中明亮等特性,但是并非聲音明亮高亢就是所謂的“面罩唱法”。若用錯誤的方法一味去追求明亮,后果不堪設(shè)想,對聲帶以及今后的發(fā)展都會造成很嚴重的影響。筆者結(jié)合自身感悟,將“面罩唱法”的訓練總結(jié)如下。
(一)“打開”
其一便是正確的呼吸,橫膈膜的“打開”。相信這一點學過聲樂的人都知道,但筆者依然要將其放在第一點可見其重要性。我們在訓練中應(yīng)該吸長氣,吸足氣。就像是蓋高樓,越高的樓地基要打得越深。只有先將我們的“根(氣)”扎實了,才能支撐住你的聲音在頭上更好地做文章。
其二是喉嚨、咽腔的“打開”。這有助于呼吸順暢更好地下沉。前文有提到,“面罩唱法”是由法國人發(fā)明的,但是最終卻是在意大利人手中發(fā)揚光大的,這是因為意大利人得益于天生元音后置的語言,使他們的喉嚨和咽腔始終處于一種良好的“打開”狀態(tài)。所以我們在訓練或者尋找“面罩感”的時候,一定要保證身體管道的暢通,更有助于訓練。
其三是口腔的“打開”。正確的唱歌方式一定是自然舒展的,但是很多人在訓練和尋找“面罩感”時,為了追求集中明亮的聲音,而刻意控制嘴型不讓其張開,以期達到集中聲音的作用,筆者認為用此方法感受“面罩感”有其可取之處,但切不可長期用此方法訓練,否則必定弄巧成拙。
(二)“提起來”
其一是面部肌肉“提起來”,通常我們在演唱過程中老師會教導(dǎo)我們要提笑肌,這樣可以讓我們的聲音更加明亮,對我們的演唱有很大的幫助。在尋找“面罩感”的過程中,提笑肌固然是一種好的方法,但筆者認為提上唇肌更有助于尋找和感受“面罩感”。上唇肌位于鼻子的兩側(cè),更接近于鼻腔和額竇,提起來后可以更好地幫助我們?nèi)ジ惺堋懊嬲止缠Q”。[3]提起狀態(tài)類似于“打哈欠”,下口蓋微向下,上口蓋自然往上。當然不僅僅是口蓋打開,內(nèi)在的軟腭也需要適當?shù)亍疤崞饋怼?,這樣才能形成一個很好的腔體,為接下來的演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chǔ)。
其二,歌唱位置“提起來”,在我們演唱過程中出于音高的原因,難免會出現(xiàn)換聲點前后音色不統(tǒng)一的問題,那么“高位置”的演唱也就是我所說的歌唱位置“提起來”?!懊嬲殖ā币笪覀儽仨殨r刻保持“高位置”的演唱,依靠鼻腔、額竇、蝶竇等腔體的共鳴,達到明亮的音色。由于“高位置”的保持,即使在低音區(qū),我們依然可以借助面罩的力量來進行演唱,保持音色的穩(wěn)定和統(tǒng)一。[4]最后切記,這里的“提起來”一定不能是氣息“提起來”。
(三)共鳴
有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是一味地“往前送”“往前逼”,而忽略了其他一系列的準備工作,最后得到的聲音即使是明亮的,也只會是干癟尖銳的,而不是圓潤、富有生命力的聲音。所以這就需要我們用共鳴來實現(xiàn)聲音的穩(wěn)定和圓潤。
而這里說的共鳴不僅僅是指“面罩共鳴”,演唱過程中,歌者一定要通過全身共鳴來進行演唱,“胸腔共鳴”“頭腔共鳴”等等是必不可少的。而筆者更愿意將“面罩共鳴”比作一個聲音前進的方向,而且并非直著往前送,而是如出膛炮彈一般經(jīng)過全身,如同一個拋物線一般將其瞬間拋出去,從而達到震撼人心的效果,也只有這樣才能讓聲音更有穿透力。
四、“面罩唱法”的訓練
(一)哼鳴練習
哼鳴練習是最直觀地感受“面罩共鳴”的一個練聲方式,用氣息將聲音送進鼻腔內(nèi),從而振動產(chǎn)生共鳴。[5]難點在于“高位置”的保持。學生在訓練過程中容易為了掛住“高位置”而將氣息提起,壓迫咽壁。僅僅去追求“面罩共鳴”而忽略了頭腔和胸腔共鳴。聲音變得干澀,失去光澤,失去了訓練的意義。
(二)母音“i”的練習
母音“i”的訓練是因為它可以輕松地將你的聲音很好地集中起來,順利地送進你的面罩腔體內(nèi)去共鳴,讓你很輕松地感受到強烈的“面罩共鳴”。其難點在于母音“i”作為一個窄口音,容易使聲音變得扁平刺耳。因此在練習時一定要多注意腔體是否飽滿及口腔是否打開。
(三)弱音練習
在訓練過程中切記不可隨意大聲,錯誤的訓練方式,會對聲帶帶來強大的壓力,容易對聲帶造成嚴重的破壞。所以在訓練中,我們可以適當減小音量去練習。難點在于,發(fā)弱音的同時需要保持住聲音的“高位置”,并將聲音輕輕地泛起來。[6]這就需要我們有強大的氣息作為支撐,切記吸長氣、吸深氣。
練習“面罩唱法”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它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學生在訓練過程中,一定在確保做好前期準備的情況下,再去嘗試,否則只會做無用功。在不斷試探中尋找適合自身的共鳴點,去不斷地熟悉它,最終收為己用。
以上看法為筆者結(jié)合自身所感,若有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
注釋:
[1]范"華.男高音歌唱技術(shù)的探索——面罩唱法與頭聲的結(jié)合[J].大舞臺,2012(01):37—40.
[2]王德才.面罩唱法在歌唱中的運用[J].民族音樂,2011(03):114—115.
[3]宋"媛.女高音面罩唱法訓練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
[4]王德才.歌唱中的面罩唱法[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21):168—169.
[5]楊樹聲.如何學習和掌握面罩唱法——介紹吉諾·貝基的面罩唱法[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6(02):117—122.
[6]田玉斌.吉諾·貝基聲樂理論探索——歌唱發(fā)聲基本原則[J].人民音樂,1990(03):29—32.
(責任編輯: 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