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新社4月28日文章,原題:中國對清潔、無限能源的追求升溫中國科學家建造的一座突破性核聚變反應堆凸顯北京方面決心成為清潔能源技術(shù)的核心。它希望到2050年建成一座功能齊全的核聚變發(fā)電站。
由于產(chǎn)生的熱量和能量,位于中國安徽的先進實驗超導托卡馬克實驗裝置(簡稱“EAST”)有時被稱為“人工太陽”。它已拿下一連串“第
一”。最近,它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實現(xiàn)1億攝氏度的設備,是太陽核心溫度的6倍。如此令人難以置信的溫度對于實現(xiàn)可持續(xù)核聚變反應至關重要。核聚變反應有望成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
參與該項目的高級官員宋運濤(音)表示:“我們希望通過這一裝置擴大國際合作,并為人類未來使用核聚變能源做出中國的貢獻。”他補充說,中國還打算建造一個獨立的核聚變反應堆,到本世紀中葉可以開始進行商業(yè)發(fā)電。
EAST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計劃的一部分,后者旨在證明核聚變發(fā)電的可行性。這個由歐盟、印度、日本、中國、俄羅斯、韓國和美國出資和運營的項目,現(xiàn)正在法國南部建設中。它將整合EAST和其他項目的研究成果。
核聚變被認為是能量的圣杯,是太陽的源動力。但是維持高溫和其他必要但不穩(wěn)定的條件極其困難,又異
常昂貴,ITER的總成本估計為200億歐元。
ITER中國高級工程師吳松濤(音)承認,中國在核聚變方面的技術(shù)能力仍落后于發(fā)達國家。但安徽的試驗凸顯中國科技的快速發(fā)展及其實現(xiàn)更多目標的承諾。吳說,中國的能力“在過去20年里發(fā)展迅速,尤其是在趕上ITER快車之后”?!昂司圩儾皇且粋€國家可以單獨完成的事,”宋說,“和ITER一樣,世界各地的人們需要在這方面共同努力?!薄ㄗ髡邉P麗·王[音],張旺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