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夢知
近日, 我隨一個旅游團前往承德地區(qū)旅游。上午先到薊縣溶洞參觀,這樣的溶洞見得多了,大同小異,無新奇之處。下午汽車沿著蜿蜒的山路一路向北,經(jīng)過長城黃崖關進入興隆縣界。行駛間突見在一片河灘的開闊地上, 出現(xiàn)了一座水上小鎮(zhèn)。這就是下午要參觀的景點——石牌坊上四個大字“塞外江南”。它像是將江南的一個水鄉(xiāng)小鎮(zhèn)整體吊裝在這片河灘上,一棟棟小樓粉墻黛瓦、磚木結構;一座座石拱橋,橫跨河面,透著一派標準的江南建筑??上瘲l砌成的河道里水不流動。再加上北方這驕陽下干巴巴的氣候,哪里還有江南那濕漉漉的水鄉(xiāng)靈動的神韻,只剩下一個水鎮(zhèn)的空殼了。我想它的名字干脆改叫“塞外水鎮(zhèn)”還說得過去。就在我正遐想之際,停車場上立的一塊豎形廣告牌“青松嶺文化旅游度假區(qū)”卻使我心頭一震:青松嶺!埋藏在心中幾十年的那部老電影似乎被喚醒了。對,那個故事就是發(fā)生在河北興隆縣。就是這里!于是塵封久遠的記憶被激活了,當年的情景像打開了閘門,汩汩流出。
那部電影令人印象深刻是因為它產(chǎn)生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里。那是十年動亂時期,從運動一開始,就把建國后17年所拍攝的幾乎所有的故事片,一律按“封、資、修”打入地牢禁演。而從1966年運動發(fā)起,連續(xù)七年竟沒拍出一部新故事片。7億人民七八年來就光看八個“樣板戲”和“樣板戲”拍成的電影。把人都看得倒了胃口。1973年,突然冒出了一部新故事影片《青松嶺》,就像長期干渴的喉嚨,迎來了一杯水,雖不能痛快解渴,但畢竟可滋潤一下喉嚨。這部故事片寫的是青松嶺生產(chǎn)隊的老馬車把式張萬山(李仁堂飾)與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現(xiàn)任車把式富農錢廣的“階級斗爭”。后來培養(yǎng)出的鐵姑娘最終代替了錢廣,奪回了趕車鞭的故事。因為那時的文藝作品不寫“階級斗爭”是通不過的。別說是電影了,就連寫個小品或段子都必須有“階級斗爭”才能演出。所以這部電影帶著“階級斗爭”的胎記是必然的。好在它人物塑造比較豐滿,情節(jié)也曲折跌宕,沒有陷入純公式化。而更值得稱道的是電影的主題歌《沿著社會主義大道奔前方》,它以民歌風的抒情曲調,音色優(yōu)美,膾炙人口。在那時唱了好幾年千篇一律的歌曲后,突然冒出一首稍微另類的歌曲,令人欣喜,很快就傳唱開來。說起這首歌,還有段趣聞:曲子作者是因《節(jié)日序曲》而享譽歌壇的作曲家施萬春。1965年他為電影《青松嶺》配樂,但遺憾的是這部影片生不逢時,剛一上映即被叫停,因此,幾乎無人知道它。1973年又要求重制,開始長影廠準備讓長影樂隊的歌唱家李世榮演唱影片主題歌。施萬春覺得李雖然功力深厚,但聲音較蒼老又偏重美聲,與影片內容不太協(xié)調。于是力挺剛滿二十歲,還是無名之輩的蔣大為。認為蔣有朝氣,嗓音鮮活,民族唱法,很接地氣,更符合片中人物角色。果然蔣大為不負重望,一炮打響,成為他以后馳騁歌壇的成名作。這首歌直到現(xiàn)在,在老年人中仍在傳唱。由于這部電影內容新、歌曲美,使它深深留在了人們的記憶里。
寫作的職業(yè)習慣,讓我琢磨這部電影首演至今已45年了,了解它的人起碼也在50歲以上。要不連年輕的小導游也只字沒提電影《青松嶺》。我沿著櫛比鱗次的店鋪走著,看到一家冷飲店店主是位老者,于是買了飲料,邊喝邊和他聊起來。
《青松嶺》的劇情介紹
“請問,你們這個青松嶺是那個電影里的青松嶺嗎?”
“沒錯,就是它,你看。”他指著門對面那道郁郁蔥蔥的山嶺說,“那就是青松嶺。我們這個鄉(xiāng)原來叫茅山鄉(xiāng),《青松嶺》電影熱播后,名氣越來越大了。隨著改革開放后經(jīng)濟的發(fā)展就改名叫青松嶺鄉(xiāng)了。當年時任外交部長的黃華同志來這里視察,并提筆寫下‘青松嶺三個大字,這塊題字碑現(xiàn)在就立在電影里‘驚馬的地方?!?/p>
我心中一喜,果然是電影里的青松嶺! 于是我們斷斷續(xù)續(xù)地聊起來,因為不時有人來買飲料。但我的問題都得到了解答。據(jù)他講:“那時這里是深山中一個封閉的小村,一道青松嶺隔斷了與山外的聯(lián)系,要到山外去得沿著青松嶺九曲十八彎的盤山路才能翻過嶺。那時生產(chǎn)隊里產(chǎn)的山貨水果要運出山,只有靠馬車運輸。所以趕車把式成了關鍵人物,他掌握著趕車權,也就是隊里的經(jīng)濟命脈。趕車調教牲口是較難掌握的技術活,所以當個車把式比現(xiàn)在開輛寶馬車還要神氣,更何況還能到山外走走。那時山里人能出山就和當時的城里人能出國一樣新鮮,須知有的人一輩子都不知道山外是什么樣。所以趕車權一定要放到政治可靠、出身好的人手里,因此爭當車把式就成了兩個階級斗爭的導火索。故事就是圍繞著趕車鞭的爭奪展開的,影片里那些人物原型我們村里都有?!?/p>
我們隨導游走到小鎮(zhèn)對面的山腳下,一棟沿著山坡而建的很氣派的長條形大樓赫然在目。這就是我們下榻的“青松嶺阿爾卡迪亞國際度假酒店”。店內大廳、餐廳、客房全是現(xiàn)代設施的星級酒店,比起大城市的同類酒店也毫不遜色。只是這山中我想不會有幾個“老外”來住吧,酒店怎么用了這么個長長的夾雜洋文的怪名字,又別嘴又不好記。而且還在樓前巨巖上勒石刻碑,可誰會去記它呢?這讓我想起“拉大旗,做虎皮”的魯迅名言。其實,干脆叫它“青松嶺酒店”不就得了。晚上旅行社組織自娛自樂晚會,次日上午又組織介紹旅游項目。我都趁機溜了出來,繼續(xù)我的采訪。和酒店管理人員聊,和本地籍的服務員聊,走上山去眺望。如果說昨天我了解的是青松嶺的過去,今天了解的就是青松嶺的今昔巨變。
自古以來,青松嶺就是塊風水寶地,它南鄰清東陵。順治年間,營建東陵,興隆縣一帶被封為“后龍風水禁地”,御封300年,使它形成一個天然的動植物園。民國初期,北洋政府為彌補經(jīng)費不足,開封禁地墾地伐林,使其木業(yè)興起,生意興隆。地名便由此而來,但生態(tài)受到破壞。而幸運的是解放后這一帶建起了林場,恢復了植被,涵養(yǎng)了水土??汕嗨蓭X守著這么優(yōu)越的自然環(huán)境,老百姓的日子過得依然清貧。因為那時侯整天在割“資本主義的尾巴”。直到改革開放后,這里才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原來那道翻越青松嶺九曲十八彎的盤山路,馬車要走上半天。后來有了汽車,一個小時就翻過去了。從此馬車走進了歷史,再也不會為爭奪一個車把式崗位而進行階級斗爭了。人們離山外愈來愈近了。山里的水果山貨能及時快捷地銷往山外市場,山里人的錢包也開始鼓起來了,有商業(yè)頭腦的人都先富起來了。
有進取心的山里人,沒有停留在“小富即安”的路上,他們眼光更遠。2014年他們又在青松嶺下打了一條200米的隧道。出山,坐汽車僅需要10幾分鐘。
青松嶺的路通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他們一直細心呵護著這片綠水青山,既經(jīng)營,又發(fā)展。真是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于是現(xiàn)代化的星級酒店、江南風格的小鎮(zhèn)都在這大深山里安營扎寨了。山里人不動腳就融進了現(xiàn)代化的社會中。他們在酒店打工,在旅游小鎮(zhèn)上租店鋪房開飯館、商店,賣山貨、賣工藝品,吃上了旅游飯?,F(xiàn)代的青松嶺人的生活是過去人們做夢也沒有想到過的幸福光景?!昂人煌蚓恕保藗冋l不稱贊青松嶺的巨變是改革開放帶來的。
回程的路上,我望著車窗外那一望無際的青山翠嶺,農林密布??床灰娨蛔纳?,一片裸土,這才真是美麗家園。我對這次旅游甚感欣慰的是,原定的景點,雖了無新意,而誤打誤撞的青松嶺, 卻使我得到了意外的收獲。
(編輯·韓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