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金 王佳麗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報社集體學習發(fā)表講話,講話中再次強調,要推動媒體融合發(fā)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更是提出新聞業(yè)要以導向為魂、移動為先、內容為王、創(chuàng)新為要,為新聞業(yè)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①。檢察日報作為最高人民檢察院的機關報,作為我國法治建設的行業(yè)媒體翹楚,始終高舉旗幟,積極響應號召。在今年的全國兩會報道中,檢察日報再度全方位出擊,積極迎合全媒體時代的發(fā)展潮流,推出兩會相關報道影響力空前。
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第43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目前我國網民規(guī)模已達8.29億,其中手機網民占比達到98.6%。手機用戶占比再創(chuàng)新高,信息傳播形態(tài)持續(xù)更迭,這意味著傳統(tǒng)媒體要想實現(xiàn)“彎道超車”在全媒體時代占得優(yōu)勢,必須搶占移動傳播這一陣地,堅定移動優(yōu)先策略。
在今年的兩會報道中,檢察日報著力生產精品內容,輕量閱讀與深度報道相結合,構建多層次傳播矩陣,更在移動端貢獻了多則“法文法事”爆款文章。3月13日,由最高檢公眾號推出的文章《“達康書記”看報告:檢察院的事兒原來離咱這么近!》②不到一周時間閱讀量突破5.9萬。隨后被安徽檢察、荊州江北檢察等多家平臺轉發(fā)。同樣,檢察日報正義網公眾號3月12日發(fā)布的文章《法治社會誰都不能任性!首席大檢察官這10大金句很有力!》③閱讀量也已突破兩萬,并被黃石檢察、花都檢察等多家平臺轉載。這些爆款作品經由下屬檢察機關的二次傳播,擴大了檢察日報“法文法事”原創(chuàng)報道的傳播范圍,引爆輿情評議,使得信息在傳播中得到增殖,進而提升了檢察日報的影響力與號召力。
我們選取了3月3日至3月17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官方微信公眾號(表1)和檢察日報正義網官方微信公眾號(表2)兩會報道中閱讀量排名前10的文章作為研究樣本,通過內容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其共性:一是緊跟時事熱點,如淶源反殺案、夫妻“共債共簽”;二是人物顯著性突出,達康書記、徐崢、馬化騰等話題人物自帶流量;三是民生本位,制度改革、社保問題皆與民眾切身利益相關。以最高檢公眾號3月11日發(fā)布的轉載文章《中央定了!2019年為“基層減負年”(全文)》④為例,該文章以“基層減負”這一民生話題迅速吸睛,不到一周時間,閱讀量已達5.3萬。據監(jiān)測,該文發(fā)布時距離原創(chuàng)首發(fā)已近40分鐘,這說明優(yōu)勢話題對用戶有天然黏性,其信息價值并不因時滯而損耗,反而能帶動輿情升溫。
如何適應受眾移動閱讀習慣,如何提升熱點話題的產出力,如何消除各方聲音的傳播噪音,這既是媒體移動端轉型時期的挑戰(zhàn),同時也是機遇。檢察日報通過三微一端(微博、微信、微視頻、客戶端)完成了移動平臺的搭建,但原創(chuàng)率偏低,優(yōu)質內容稀缺也是不可回避的問題。綜合上文來看,優(yōu)勢話題有助于實現(xiàn)用戶黏性與流量“自來水”,符合新媒體環(huán)境下新聞傳播的信息規(guī)律,利于推動平臺優(yōu)勢與內容優(yōu)勢的凝合。
表1 最高人民檢察院微信公眾號
表2 檢察日報正義網微信公眾號
時政新聞報道屬于高維信息,即受眾與報道客體之間存在天然信息屏障,為了消除這種信息屏障,提升信息的可讀性和易讀性,媒體在報道形式的創(chuàng)新上博采眾長。在今年的兩會報道中,最高檢公眾號銳意革新,推出《小游戲|來局“跳一跳”,熱點檢察數據等你解鎖……》⑤,將檢察資訊植入全民級小游戲,并將相關數據巧妙嵌入游戲關卡。據統(tǒng)計,最高檢公號當日發(fā)文數45篇,該文閱讀量排名位列第15位;截至3月18日該文已被浦東檢察、鹿檢之聲等33家平臺轉載,其傳播熱度可見一斑。
同期,人民日報微信公眾平臺也推出《兩會答題來了!拼腦力,贏大獎!》⑥,將兩會信息點融入火爆一時的答題游戲,十分吸睛。與之對比,“跳一跳”游戲新聞雖亦借助“游戲+”思維來創(chuàng)新報道形式,但在閱讀體驗上仍有較大差距。從嵌入方式來說,前者的游戲入口仍沿用了識別二維碼完成頁面跳轉的方式,而后者界面友好性和操作性較高,直接將小程序嵌入文中,點擊即可開始游戲。從界面設計上來說,人民日報公號對新聞游戲作品的功能設定完善、畫面流暢、體驗感較好。而最高檢公號“跳一跳”游戲的設計略顯粗糙:一方面用戶觸摸屏幕時間長短對游戲結果毫無影響,交互感較差;另一方面,游戲環(huán)節(jié)設定過于單一且無勝利失敗之分,降低了用戶的沉浸感,弱化了對新聞信息彈出的關注度與理解力。此外,“跳一跳”作為2017年年底的爆款小游戲,早在2018年兩會期間,就已在其他媒體報道中嶄露頭角,⑦此文借用融合作品的固有敘事形式,多少喪失了創(chuàng)新的優(yōu)勢。
兩會報道歷來是各家媒體的演武場,今年人民日報率先打破縱屏長圖模式開啟橫屏時代,為移動端用戶提供了耳目一新的觀感,并將靜態(tài)數據圖表動態(tài)化,使得總結類數據新聞不止簡潔明了而且生動有趣。⑧值得提出的是,各種H5設計元素都因其趣味性或交互性被媒體人所追捧,但這種“追捧”絕不應當止于模仿,而當以創(chuàng)新為要,引領新聞作品形式的迭代;當開闊視野,吸納更多設計新元素;當精益求精,追求畫面細節(jié)至臻至美。
欄目是媒體之窗,它們引人注目,各具特色,各色各類的欄目構筑起媒體品牌。檢察日報在多年的積淀中創(chuàng)辦了眾多優(yōu)秀欄目,前有“社會萬象”獨具一格,后有“法治三維”開獲獎先河。在兩會報道實踐中,更是打造了許多金牌欄目:既有“高端訪談”聚焦政界高端人士,也有“兩會觀察”以小見大開拓獨特視野,這些精品欄目共同奠基了檢察日報兩會報道的輝煌成就。
今年檢察日報革故鼎新,在大會前期推出“迎接全國兩會特別報道”為兩會預熱。此外,報社更積極迎合全媒體時代的發(fā)展潮流,吸取報刊辦欄目的經驗,在微信端順勢孵化同名欄目。最高檢公眾號推出“代表委員說檢察”匯集多方代表觀點,以統(tǒng)一封面圖片提高識別度,檢察日報正義網公號更是直接設置“兩會時間”快捷菜單,有益探索了報紙欄目在微信端的延伸。
欄目不僅能夠幫助讀者進行信息定位與分類,它更是一家媒體對外的窗口。一個好的欄目甚至可以突破報紙的發(fā)行局限,在三微一端上拓展其傳播力與影響力。在習總書記要求媒體提升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號召下,傳統(tǒng)媒體當拓寬傳播渠道,構建傳播矩陣以增強傳播力;借助多矩陣共時性與廣域性的合力,有效發(fā)聲以提升引導力;重視分眾化與差異化的傳播趨勢,多平臺協(xié)同互補以擴大影響力;挖掘真相深耕內容,堅守底線權威報道以提高公信力。
新的歷史條件下,網絡正在成為輿論的新載體與新場域,觀點的碰撞交匯使得這個新場域天生具有復雜性和不穩(wěn)定性。在多個意見“漩渦”的沖擊下傳統(tǒng)紙媒的輿論引導力被逐步消解與分散,網絡輿論的高地之爭,也是新型主流媒體的重塑之爭。
今年兩會期間,檢察日報社以報為圓心、以三微一端一網為基本點,全方位布局輿論戰(zhàn)場,更以圖文為莖,音視頻、小游戲為葉,積極構建立體化導向格局。在“淶源反殺案”這一社會熱點議題的引導中,檢察日報成功搶占輿論高地:在微信端及時發(fā)布獨家視頻,搶占引導先機;檢察日報專訪代表委員談正當防衛(wèi),精準表達觀點;正義網無縫銜接滾動報道,形成輿論合力;三方平臺互聯(lián)互通,快準穩(wěn)傳遞主流聲音,消除社會情緒負能,積極傳遞法治正能。
據統(tǒng)計,今年兩會期間,最高檢、正義網新媒體閱讀總量超過6.3億,產生“東北大哥誤撥12309”等一批現(xiàn)象級的爆款作品,其影響范圍和閾值還在不斷擴大。無論是在紙媒時期還是全媒體時代,影響力都當與引導力并存。正確把握各個輿論場的特點,堅持以導向為魂占領輿論高地,積極設置議程引導受眾思考,為人民利益服務,為黨和政府解憂解難,才是媒體責任所在。
在今年的兩會報道中,檢察日報的表現(xiàn)可圈可點。從形式上來說,檢察日報呈現(xiàn)了較為成功的新聞作品,但創(chuàng)新層面仍有進步空間,產品完整度、用戶參與度,乃至畫面精美度、游戲流暢度都應當被重視。從內容上來說,檢察日報打造了多篇爆款文章,但優(yōu)質內容仍需加強,作為最高人民檢察院的機關報,檢察日報當充分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訪精尖人物、供獨家觀點,關注法治建設的新動向與新問題,做好法治新聞報道領域的帶頭者。從發(fā)展上來說,報道向移動端傾斜是已然趨勢,移動端的建設也將與全媒體平臺構建共同成為頭等要務,紙媒時代的主流媒體都必須積極尋求應對這一趨勢的方法。
(作者分別系中國政法大學光明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
“東北大哥誤撥12309”被全網轉發(fā),成為現(xiàn)象級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