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亞妮(西安涇河工業(yè)區(qū)中心學校體育組 陜西 西安 710201)
隨著我國的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也越來越重視自身的健康,隨之而來的是各種運動項目的蓬勃發(fā)展。其中羽毛球運動是集娛樂、健身與一體的隔網對抗性運動項目,對于提高自身的耐力、力量、靈活性、柔韌性以及快速運動中處理球的準確性上有較大的促進作用。在高校中,羽毛球運動是一項深受大學生們所喜愛的體育運動。20世紀20年代,羽毛球傳入中國,主要在租界內的外國人中展開,以娛樂和健身為主。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羽毛球在上海、天津和廣州等大城市中興起,在技術層面以學習歐洲人的技術為主,娛樂性大于競技性。隨著時間的推移羽毛球有簡單的娛樂項目發(fā)展為奧運會正規(guī)比賽項目,同樣帶來的是羽毛球規(guī)則的不斷完善。隨之而來的是運動員對專業(yè)知識的了解和各種羽毛球動作的熟練掌握。羽毛球是一種鞭打性運動,羽毛球選手在擊球時力量的傳遞是由下肢帶動軀干、肩關節(jié)到手指的一種運動,所以下肢的爆發(fā)力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羽毛球的發(fā)出速度,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比賽的成績。同樣場地移動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一場羽毛球比賽的成績,而場地移動速度是由羽毛球步法熟練度和步法快慢所決定的。在羽毛球運動中,運動員場上步法的移動速度會直接影響擊球的質量。所以在羽毛球的發(fā)展中羽毛球的步法訓練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其中熟練運用羽毛球步法和提高下肢爆發(fā)力對羽毛球步法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羽毛球運動員的下肢力量訓練不僅指爆發(fā)力訓練,起動和二次啟動、制動、反應力等快速力量對運動員的能力有非常重要的影響。負重訓練法、跳深練習法、組合訓練法、綜合訓練法對運動員提高不同形式的快速力量都有一定效果,但偏重提高具體的快速力量,在訓練中根據(jù)運動員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訓練方法進行針對性訓練。而負重訓練中的深蹲訓練能很好的提高下肢肌肉含量,使下肢肌群更具有爆發(fā)性,從而達到提高羽毛球步法移動速度的目的。
隨機抽取30未經過訓練的男大學生。
(1)文獻資料法。
通過查閱有關羽毛球步法訓練、深蹲訓練等方面的相關資料,通過收集文獻資料廣泛了解和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不斷擴展自己的知識面。同時運用網絡等工具對國內外相關研究進行查詢。為論文的撰寫提供理論基礎。
(2)實驗法。
隨機選30名男大學生,根據(jù)他們1分鐘(秒表計時)相同羽毛球步法測試的情況均分成兩組(每組15人)進行對照試驗。實驗組(15人):每個人都根據(jù)自身情況科學合理進行4周的深蹲訓練,深蹲重量為自身最大負荷的60%到70%,每周2-3次,每次3組,每組10-15次組間休息2-3分鐘,也可縮短到30秒到1分鐘。對照組(15人):不進行深蹲訓練,前后移動步法訓練、左右移動步法訓練、臥推、坐姿腿屈伸、卷腹等與實驗組一致。
(3)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用Excel數(shù)理統(tǒng)計法進行整理分析,對實驗法中為期4周的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整理。
(4)邏輯分析法。
通過對實驗數(shù)據(jù)的完美歸納與科學的分析得出實驗結論,即深蹲對羽毛球步法訓練的影響。
采用的羽毛球最經常用經典的羽毛球專項測試法,運動員底線出發(fā),上前場觸網后不轉身退至底線,即腳踩底線,上前觸網一次即為1回合 (1回合即為一組羽毛球步法組合),1分鐘時停止。四周后,在此對此上30名受試者進行測試,并記錄結果。通過觀察4周后實驗組與對照組中大學生1分鐘相同步法前后移動次數(shù)來判斷深蹲對步法的影響。
為期四周的力量訓練之后,對采用深蹲的實驗組與不采用深蹲的對照組進行了測試,測試結果如表1:
表1 1分鐘相同步法前后移動次數(shù)表
從表1中可以看出,實驗前實驗組1分鐘相同步法前后移動次數(shù)均值為15次,對照組1分鐘相同步法前后移動次數(shù)均值為15次,統(tǒng)計學檢驗顯示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實驗前并沒有顯著差異。實驗組采用負重深蹲法進行了下肢的訓練,而對照組除了沒有進行負重深蹲外,其他方面與實驗組完全相同,經過4周的不同訓練之后重新進行1分鐘的相同羽毛球步法前后移動次數(shù)測試,其中試驗后實驗組的場地中1分鐘相同步法前后移動次數(shù)的平均值為20次,統(tǒng)計學檢驗顯示實驗組在實驗前后的1分鐘相同步法前后移動次數(shù)有顯著差異(p<0.05);試驗后對照組的場地中1分鐘相同步法前后移動次數(shù)的平均值為16次,統(tǒng)計學檢驗顯示對照組在實驗前后的1分鐘相同步法前后移動次數(shù)沒有顯著差(p>0.05);統(tǒng)計學檢驗顯示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實驗前后有顯著差異(p<0.05)。從實驗結果可以簡單的看出,由于實驗組采用了負重深蹲訓練法,導致1分鐘相同步法的前后移動次數(shù)有明顯的提高,實驗證明深蹲對羽毛球步法前后移動訓練有顯著影響。
實驗羽毛球步法左右移動測試:采用的羽毛球最經常用經典的羽毛球專項測試法,運動員左側邊線出發(fā),左右移動要求手每次觸碰邊線,觸碰兩次相同一邊的邊線即為1回合(1回合即為一組羽毛球步法組合),1分鐘時停止。四周后,在此對此上30名受試者進行測試,并記錄結果。通過觀察4周后實驗組與對照組中大學生1分鐘相同步法左右移動次數(shù)來判斷深蹲對步法的影響。
為期四周的力量訓練之后,對采用深蹲的實驗組與不采用深蹲的對照組進行 了測試,測試結果如表2:
表2 1分鐘相同步法左右移動次數(shù)表
從表2中可以看出,實驗前實驗組1分鐘相同步法左右移動次數(shù)均值為20次,對照組1分鐘相同步法左右移動次數(shù)均值為20次,統(tǒng)計學檢驗顯示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實驗前并沒有顯著差異。實驗組采用負重深蹲法進行了下肢的訓練,而對照組除了沒有進行負重深蹲外,其他方面與實驗組完全相同,經過4周的不同訓練之后重新進行1分鐘的相同羽毛球步法左右移動測試,其中試驗后實驗組的場地中1分鐘相同步法左右移動次數(shù)的平均值為25次,統(tǒng)計學檢驗顯示實驗組在實驗前后的1分鐘相同步法左右移動次數(shù)有顯著差異(p<0.05);試驗后對照組的場地中1分鐘相同步法左右移動次數(shù)的平均值為21次,統(tǒng)計學檢驗顯示對照組在實驗前后的1分鐘相同步法左右移動次數(shù)沒有顯著差(p>0.05);統(tǒng)計學檢驗顯示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實驗前后有顯著差異 (p<0.05)。從實驗結果可以簡單的看出,由于實驗組采用了負重深蹲訓練法,導致1分鐘相同步法的左右移動次數(shù)有明顯的提高,實驗證明深蹲對羽毛球步法左右移動訓練有顯著影響。
通過實驗證明無論是實驗組還是對照組,通過4周的訓練都能提高羽毛球步法的移動速度。實驗組前后場地中實驗組1分鐘場地相同羽毛球步法移動次數(shù)經統(tǒng)計學檢驗顯示具有顯著差異(P<0.05),對照組1分鐘場地相同羽毛球步法移動次數(shù)經統(tǒng)計學檢驗顯示沒有顯著差異(p>0.05),實驗組1分鐘場地相同羽毛球步法移動次數(shù)明顯多于對照組,即實驗后實驗組羽毛球步法移動速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實踐證明深蹲對羽毛球步法有顯著影響。
通過實驗可以看出,不管是進行深蹲訓練還是不進行深蹲訓練,受試者的移動速度都會有所提高,只是提高的程度有所差別,可以看出運動訓練對身體素質有提高的作用。而實驗組比對照組的變化更明顯,這說明針對性的訓練能夠更好的鍛煉身體的局部肌群,而這更需要專業(yè)的知識,以達到更好的鍛煉效果,所以要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而再練習羽毛球步法時一定要注意下肢力量的訓練,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運動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