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立
摘要:金農(1687-1763年)是清代中期一位詩書畫印兼工的藝術家。早年即以詩名,晚年更以畫獲贊譽,金石書法則是自幼至老,篤好不衰,尤以“漆書”銘于世人。平生好游歷,揚州賣書鬻畫自給,晚年寓居廣陵僧舍且終老于此。他的自畫像題跋中寫道:“尚不失山林氣象。”同時,晚年書畫題跋中頻頻出現“無憂林”三字。本文不對他的藝術成就做詳實的介紹,而是試從“無憂林”,剖析金農晚年的性情及其矛盾的心境,從而更加深入地了解他獨特的藝術成就。
關鍵詞:金農自畫像;無憂林;性情;藝術成就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3-0002-01
一、生平概況
金農(1687-1764年),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年出生于浙江仁和(今杭州市)。原名司農,字壽門,號冬心先生。金農年少時,敏而好學,其喜收金石,書法繪畫功力尤甚。他在自作詩歌,雜文造詣也頗深。乾隆元年(1736年),受薦舉博學鴻詞科,入都應試而未中,遂意志消沉,開始鬻書賣畫以自給。
他一生坎坷,窮困潦倒之時,或販賣古董,或抄佛經,刻硯臺以勉強度日。清乾隆二十八年(1736年)秋,歿于揚州佛舍。
二、金農的“無憂林”
金農晚年的書畫作品中頻頻出現“無憂林”,且集中在乾隆二十四年,當時的金農已是古稀之年。據文獻記載,乾隆二十四年《梅花圖冊》“四月浴佛日清齋畢,在無憂林中畫此遣興,勝與貓兒狗子盤桓也,心出家和僧記”“八九峰如畫,二三人倚闌?;羯矫駥懹跓o憂林?!薄坝跓o優(yōu)林中己卯八月蘇伐羅吉蘇伐羅畫佛一軀”。乾隆二十五“無憂林中庚辰秋日蘇伐羅吉蘇伐羅畫于佛家?!?/p>
“無憂林”中的金農真的是無憂嗎?晚年他妻亡無子,極其凄涼。乾隆二十六年(1762年),他撰文評鄭板橋畫竹,在《墨梅圖》題詩,“衰晚年零丁一人,只有梅鶴,病痛饑餓為伴”。思念故土的情懷也越發(fā)的嚴重,“紅藕花中泊支船,唐白太傅為杭州刺史西湖邊讌之詩也。余本杭人客居刋上,每逢六月,轍想故鄉(xiāng)綠波菡萏之盛?!?/p>
“吾家有恥春亭,因自稱為恥春翁。亭左右前后種老梅三十本。每當天寒作雪凍花一枝。不俟東風吹動而吐花也。今僑居刋上結想江頭漫寫橫斜小幅。未知亭中窺人明月,比舊如何須于清夢去時問之冬心先生畫記?!?/p>
由此可見,他的生活狀況是困頓的,他的內心是矛盾的。那“無憂林”又有什么深意呢?
三、金農自畫像
(一)由金農自畫像題跋說起
金農為自己所畫的自畫像,此作現藏于故宮博物院。這張金農自畫像題跋曰:“隱居不見余近五載矣,能不思之乎?他日歸江上與隱君,杖履相接,高吟攬勝,驗吾衰容,尚不失山林氣象也。”
何為“山林氣象”?金農希冀丁敬所見他時的“不失山林氣象”又是什么樣的呢?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意象“山林”有著特殊的含義。它通常表現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與沖突,是政治理想的破滅,或是懷才不遇,報國無門時而轉向歸隱山林的愿望。乾隆元年(1736年),此時金農正值五十知天順之年,博學鴻詞科晉升仕途失敗。仕途無望,他便來揚州鬻書賣畫以糊口。往后他的余生一直處于強烈的矛盾之中。一方面,他以“林壑之懷”自許清高,“無憂林,粳是他的居住地;同時在自己的詩集,隨筆乃至書畫落款中屢屢以“薦舉博學鴻詞”作標榜。這種復雜矛盾的性格貫穿于他的生活,并且深刻影響藝術風格。
(二)揚州的社會背景
若想深入了解金農的性情與他的藝術風格,不得不提及他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
正值“康乾盛世竺之時,揚州出現了百業(yè)興旺的格局,這為揚州書畫市場及書畫家的藝術成就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當時的揚州官吏崇尚文化藝術,時常舉行雅集活動。經營鹽業(yè)的鹽商群體巨賈走鄉(xiāng)賈而好儒”。這種風氣之下,他們不僅喜愛收藏藝術品,并積極地對書畫家進行藝術贊助。這一舉動,帶動了揚州書法市場的繁榮,同時也影響著揚州書畫家的藝術風格。而金農則是揚州書畫家群體中較為突出的一員。
四、結語
縱觀金農的一生,無比坎坷,卻能在眾多藝術領域成就斐然。這與他的性情不無關系。金農是不幸的,妻亡子無,窮困潦倒。金農又是幸運的,他在“無憂林”里以書畫寄情,積極樂觀,富于創(chuàng)造力,開辟了藝術上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