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生活的喧嘩與精神的缺失

      2019-05-08 03:59:00聶茂
      湖南文學 2019年4期
      關鍵詞:曹雪芹小說

      引子:致敬閻真

      語言是人類文明的智慧結晶,它如此飄忽不定,卻又如此透徹,如火如燭,可以穿透人的思想、精神和感知,把相識的與不相識的聯(lián)系起來,人,物,環(huán)境,聲音,情感,氣息,無所不包。作為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閻真以超常的語言駕馭能力和高度的自覺意識,義無反顧地闖入文學之地。一路走來,他經(jīng)歷了滄桑與傷感,也收獲著詩意與甜蜜?!对谔煅摹纷屛膶W書寫和理想破滅后的生存訣擇異常艱難地呈現(xiàn)出來,個體生命價值同天然擁有的精神價值恰到好處地聯(lián)系在一起?!兑驗榕恕返某晒蚴《即碇环N詩意的張揚,而文本的詩意并非來自無病呻吟的抒情,也不是作家毫無節(jié)制的自戀,而是當代女性真實的生存困境。閻真不想逃避,更不想粉飾,他更愿意揭示,對真相的揭示,對價值觀的揭示,對愛情疼痛的揭示無不充斥其間。而為他贏得盛名的《滄浪之水》和《活著之上》,他的文學軸心依舊聚焦于知識分子的生存與發(fā)展。他的身上存在著深刻的現(xiàn)實與理想的矛盾對立,他的作品一再書寫著現(xiàn)實主義題材,但卻毫無顧慮地借用傳統(tǒng)文學的抒寫套路或敘事特征,沉穩(wěn)儒雅的言語,大巧若拙的風格,精雕細琢的做派,飽滿人文的情懷,娓娓道來的陳述,無不彰顯他創(chuàng)作上的大氣與自信。面對現(xiàn)實的重重枷鎖與市場經(jīng)濟的精神逼宮,他始終保持靈魂的獨立性和純潔性,并以超強的主體自覺,清醒地拷問自我,實現(xiàn)自救和他救。他常常以“我”這種非全能的視角切入敘事的剖面,而不像許多作家所忌諱的那樣將自己隱藏在厚厚的文本后面,保持著所謂的“客觀”“中立”或“零度敘述”。有時他甚至顯得婆婆媽媽,一個心理活動或一個場景可以延續(xù)很長時間,這反映他的內(nèi)心糾纏和對書寫對象的理解與包容,也增加了他所擅長的精神獨白和靈魂拷問的沉重分量,盡管這種風格可能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他的敘事,損害作品的光滑度。他的創(chuàng)作都有時代特色和主題意識,更有一個精神符號或文化信仰貫穿整個文本,無論是屈原還是曹雪芹,這鮮明地表達出他的精神姿態(tài)和藝術立場,也就是他的一份屬于知識分子的良知與責任,屬于每個擁有獨立人格的主體社會人的良知與責任。不少讀者想當然地把他歸入官場小說作家群中,這顯然是誤讀了他。他的作品無一例外地洋溢著詩意,這種詩意只要慢慢品讀就能充分地感受出來,一段對話或一個細節(jié)的處理,在有距離的關注中都能發(fā)現(xiàn)涌動其間的被遺失的詩意。閻真作為作家符號的社會能見度高了,但他仍然還是最初的那個人,依然單純、善良、執(zhí)著,他把一個知識分子的獨特思考和精神焦慮,釋放在他營造的天地之間,他的文字帶著咳嗽,反復琢磨,充滿強烈的書寫自覺。從他一脈相承的創(chuàng)作主旨中可以看出,他是具有宏大野心的作家,實際上,他的努力配得上他的野心。他始終在關注人的生存和命運的問題,以及精神困境的出路和更高階序的活著之上的問題,這也是所有人類的最高問題。他用“一個”清楚地講述出“一個集體”的精神困境,又用“一個”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一個集體”的國人精神特質。“一個”窮盡“所有”,這是屬于作品的最高境界的一種,這也是作家日思夜想的最高作品之一。無論是高力偉還是柳依依,抑或池大為還是聶致遠,他們的身上都濃縮了所有人、特別是知識分子的人格范式、性格特點和精神困境,這些生動的人物形象令人信服地踏入中國當代文學的人物長廊,所有這一切,無不昭示著閻真文學命途上的美好未來。

      一、 新媒體時代的文學喧嘩

      聶茂:我在大學開過一門選修課叫《中國現(xiàn)代文學八講》,就在這個課堂上我做過一個問卷調查,其中涉及到他們通過什么方式閱讀你的作品,半數(shù)的學生竟然是移動端手機閱讀,這個結果還是讓我稍感意外。在我的意識里,文學閱讀還是以紙質的方式舒服些,聞著墨香,翻著書頁,感受手指與紙張摩挲時的快慰。但是今天,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電子閱讀的方式越來越多,尤其是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手機閱讀,讓文學變得愈發(fā)喧嘩。閱讀真的是隨時隨地了,地鐵上、被窩里、行走中、候車室無處不在,白天和晚上隨時可讀,內(nèi)容分享只在剎那,自此,由文本、讀者和作家構建的系統(tǒng),更多地被讀者與讀者之間的交互所取代。而你的作品全都是手寫,于是我們看到了這樣的景象:一端是紙張和筆墨,另一端是屏幕和電子版式,這是一副具有隱喻意義的圖景啊。你如何看待新媒體時代的這種現(xiàn)象,你是否會覺得這樣的圖景令你不適、怪異或產(chǎn)生某種隔閡?

      閻真:作為作者,我當然希望讀者用讀書而不是讀手機的方式,來讀我的小說。根據(jù)我的閱讀經(jīng)驗,讀手機看故事情節(jié)行,但在審美的意義上讀文學作品,效果可能不太好。越是好的作品,經(jīng)典性的作品,越需要細細品味。這種閱讀境界,在手機上電腦上很難達到。手機閱讀,不論讀什么,主要是獲取信息,閱讀的層次上不去。我很難想象一個人在手機上讀黑格爾,唐詩,魯迅,能夠真正讀出韻味。這也是為什么,網(wǎng)絡上的作品,總是各領風騷三五天,很難有長久的生命力。讀者就沒有投入嘛!至于我的作品,我并沒有感到網(wǎng)絡帶來了很大的沖擊。比如《滄浪之水》,從出版到今天,十六年了,已經(jīng)出版了八十一版,每年四到五版,每版一萬冊,很穩(wěn)定,幾乎沒有起伏。

      聶茂:閱讀是讀者情感和作品的共振,我感覺最重要的還是內(nèi)容,紙質的《紅樓夢》和手機電子版的《紅樓夢》僅僅在閱讀體驗上有所差異,而且不同讀者群體對紙質和電子版的認同感也有巨大的差異。我們熟悉的紙質閱讀只是介質發(fā)展中的一種形式。從毛筆書寫的線裝書,到機器印刷的裝訂書,從手抄本到印刷本都是介質的重大變化。人們也一度曾經(jīng)留戀線裝的質感和書寫的情懷。所以,我想這種變化是必然的。藝術的魅力不會隨著介質的變化而有所減弱,經(jīng)典永駐,藝術長存。高爾基在兒時讀法國作家福樓拜的小說,就生出一種奇特的感覺,覺得作品里面可能存有某種魔法。少年的高爾基不解其中的緣由,他打開書頁,對著太陽光細看,試圖找出隱藏在里面的秘密。當然書籍的紙張、油墨和文字符號,都不是文學文本,而是文本的物質載體。章太炎先生曾給文學下過一個定義:“文學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謂之文;論其法式,謂之文學。”我想章太炎先生的定義是大文學的概念,因為說線裝書比印刷體更有質感,本身就包含了文化的范疇。中國古代文學文本的載體曾先后經(jīng)歷了“竹”“帛”“紙”的階段,現(xiàn)在又有了電子文本。據(jù)我所知,絕大部分作家都用鍵盤寫作,有的曾經(jīng)用筆,現(xiàn)在是以鍵盤代筆;有的一開始就是用鍵盤寫作。像你這樣還用筆的很少,只是每個人的習慣不同罷了。不管什么載體,都還只是承載文學文本的物質外殼,不是文本本身。手機閱讀中的大觀園和線裝書中的大觀園是同一個世界,感受不同,只可能緣于不同的讀者。海德格爾在《林中路》中說,貝多芬四重奏的樂譜放在出版社的倉庫里,和地窖里的土豆沒有兩樣。作家面臨的殘酷事實是,大家都面臨著相同和相似的生活,如同廚師做飯,相同的食材、烹飪工藝和廚師理念不同,就會做出不一樣的美食。這是我從讀者角度對作品接受狀況進行的分析,我特別想知道的是,假設你改用鍵盤寫作,改筆為鍵,改紙為屏,會影響你的寫作思維嗎?你的思考是不是因此而受到極大的影響?以后會有這種轉變嗎?

      閻真:也許我的閱讀經(jīng)驗有局限性,只能代表我自己。年輕一代有他們自己習慣的方式,應該得到尊重。我寫長一點的文章,肯定要手寫,短文現(xiàn)在也用手機了?,F(xiàn)在就是在手機上回答您的問題。因為手機上打字比較習慣了,就不那么慢。如果在電腦上,打字就像捉蟲,半天一個字,思維不連貫。我這一輩子,還會不會寫小說?我自己今天也不知道。如果寫,那肯定還是寫長篇,也肯定還是手寫。

      二、敘述的孤獨與愛的圍城

      聶茂:你長期在高校執(zhí)教,是一個既有理論修養(yǎng)又有寫作實踐的作家。法國作家科克托說:小說之難,在于敘述之難。文學的感覺真是難以言表,有時候你只有找到那個特定的表達才能準確地展示自己,從而讓寫作順利地進行下去。我記得你在中南大學的一個講座上曾經(jīng)講述過這種經(jīng)歷,我還是那次講座的主持人,所以至今還記得。你說有一次校園里行走,不經(jīng)意間聽見一對大學生情侶聊天,女生說:“我要抱死你”,你回去后就把這句話記到自己的寫作筆記上。就一個“我要抱死你”,小情侶間的那種甜言蜜意立馬躍然紙上,所以有時候努力做功課卻找不到感覺,反而在無意間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敘述方式。因為這不僅是具體的表達,更是開啟了一種敘述方式。據(jù)我所知,這是你長期以來養(yǎng)成的習慣,為寫作積累素材,有些想法和表達就在剎那間,所以喜歡做筆記,每一部小說都有好多手寫的筆記,因為那種特定的表達是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里感知到的,不記下來,可能就丟失了。對你來說,寫作就是你的全部情感體驗。但是我感覺這似乎是一個矛盾:一方面你窮其全部的才華和精力尋找最具文學性和陌生化的表達方式,另一方面讀者似乎并無意于體會其中的個中三味。那些曾經(jīng)讓你興奮甚至癲狂的美好敘述,到了讀者那里,似乎如泥牛入海,毫無音訊,他們根本就沒有感受到你的艱辛,也不愿意去細心品味。請問:你是否感受到過敘述的孤獨?

      閻真:寫作肯定是一個非常艱難的工作,難在哪里?難在創(chuàng)造性。從大的方面說,你要找到一個多少有一點創(chuàng)意的話題,重復別人的話題意義有限。魯迅寫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別人也還能寫,意義就非常有限了。從小的方面說,自己寫出來的句子,總還要有一的自我風格。完全公共化的敘述,怎么能證明你是一個作家?我們生活在公共空間之中,每天經(jīng)歷的事,說的話,絕大部分是沒有特色的。這些沒有特色的東西雖然也是生活的真實,但寫進小說,是不會有藝術的力量的。在這個意義上,文學不是要忠于生活,而是要反抗生活,背叛生活,即反抗生活的公共性,背叛生活的平庸性。有時候自己用最大的心血寫出來的東西,卻沒有人注意到,確實有某種失落感。這不能怨讀者,要怨只能怨自己的水平還沒有達到那種極強的沖擊力度。

      聶茂:《因為女人》包含了你對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的愛情關系、女性知識分子的生存現(xiàn)實和婚姻困惑等諸多方面的思考。你說多年前聽一個打工妹講,自己結婚后,對于丈夫在外面風流也不管,讓他去胡搞,你當時感覺很吃驚。近兩年,你聽到幾個女研究生也這么說。因為你關注的是知識女性的現(xiàn)實困擾。傳統(tǒng)意義上的打工妹也是在你的關注之列。重要的是,你質問:把愛情當作一個精神包袱徹底放下,是一種歷史性的理性選擇嗎?誠然,現(xiàn)代女性知識分子要面對市場經(jīng)濟社會環(huán)境的挑戰(zhàn),無法回避,這種挑戰(zhàn)與市場經(jīng)濟的盛行和消費主義的滲透有很大的關系。市場經(jīng)濟使人的欲望滿足延伸到了無所不及的維度,而消費主義又給膨脹的欲望找到了宣泄的出口。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女性特別是知識女性的情感遭遇到了嚴峻挑戰(zhàn),這是生存的真相,無論你是否正視,它就在那里。知識女性按照自己的愛情信仰構建理想的婚姻生活,但是這種模式在欲望的炙烤下節(jié)節(jié)敗退,甚至一地雞毛,一塌糊涂。消費主義讓欲望在現(xiàn)實實踐中變得更好量化、更具可操作性,這就是真相。直面真相是非常殘酷的,可是不直面,真相仍然是真相,殘酷仍然是殘酷。我要說的是,女性知識分子的基本屬性是女性,她們的資源優(yōu)勢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迅速衰減,男女的年齡生理黃金期并不平衡,隨著時間的推移,女性青春不再,容顏已老。愛情的平衡器被打破,男人有了尋花問柳的心理基礎和出軌的情感理由,加之消費主義的背景催化,愛情與親情就割裂了。

      這是《因為女人》帶給我的思考,市場經(jīng)濟和消費主義的確已經(jīng)極大地影響了現(xiàn)代社會的婚姻觀,也影響著女性知識分子愛情之塔的構建。我想問的是:難道傳統(tǒng)道德、婚姻倫理和家庭關系在市場經(jīng)濟和消費主義面前就不堪一擊嗎?

      閻真:《因為女人》這部小說,我想表達現(xiàn)現(xiàn)代女性在時代氛圍中所面臨的情感挑戰(zhàn)。這種挑戰(zhàn)是非常嚴峻的。有些人特別是女性看了小說,覺得很難接受。為什么把女性的情感寫得那么被動?對于這種質問,我的回答只能是:這就是當代的生活現(xiàn)實?,F(xiàn)實不是我寫出來的,而是生活本身。我寫作的目的,是希望當代女性在生活的挑戰(zhàn)面前多一點思考,多一點理性。市場經(jīng)濟帶來了新的生活方式,新的道德觀念,對傳統(tǒng)生活方式和道德觀念的挑戰(zhàn)是嚴峻的。你承認不承認,現(xiàn)實都在那里。我希望女性能夠生活得更加智慧一些。中國有句古語,以柔克剛。我希望她們不要成為一個女權主義者。那樣的話,你對面就沒有人了,你向誰去張揚女權?

      聶茂:你在接受一次采訪中說,從《因為女人》第四版起,你刻意對小說的敘事藝術進行了調整,“用畢生的心血才情去尋找創(chuàng)造那些屬于自己的句子”,并把此當成自己的藝術理想。你認為自己是在生命信仰的層次進行寫作的,你的創(chuàng)作訴求是:“在一個自己消失的世界上,仍然有人讀自己的書,是一個比成為億萬富翁,成為權傾一時的大人物更大的生命誘惑?!边@種理想,其實就跟人們對于愛情的尋找是一樣的,作家之于寫作,眾生之于愛情,似乎回到了同一個命題上。這樣,你的寫作和追求之間似乎形成了悖論:一方面揭示完美愛情的殘酷真相,另一方面追求幾乎完美的文學敘述,苦苦追求敘述藝術性,希望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減少些許沉重,欣賞文學的敘述之美。《因為女人》的愛情觀色調比較灰暗跟你在寫作中不斷地尋找那些屬于你個化性的句子所帶來的沉重有關嗎,你是一個寫作上的完美主義者和愛情上的悲觀主義者嗎?

      閻真:《因為女人》這部小說的藝術敘事,我自己還是比較滿意的。如果有讀者愿意細讀,他會有很多藝術的體驗。在藝術上我是追求完美的,一部小說寫出來,手稿請人打印了,然后修改,再打印,再修改,大概反復十遍。每次幾百頁,有幾斤中,最后一部小說的修改稿有幾十斤。因為改了很多次,最后的定稿跟原始的手稿已經(jīng)大不相同。《因為女人》追求個性化的語句表達,這是追求敘事的藝術性。至于小說比較低沉的情緒基調,主要還是由小說的思想表達決定的。

      聶茂:作家常常是社會問題的發(fā)現(xiàn)者和揭示者,而不是解決者,不能提供答案和解藥。《因為女人》提出了現(xiàn)代社會女性知識分子的愛情婚姻問題,不是為男性辯護,也不是為女性辯護,只是揭示這樣一種事實。作家不是居委會調解中心,作家的使命也不是為公眾提供心靈雞湯。優(yōu)秀的知識女性不結婚也是一種自己的人生選擇。你建議女性寬容,但是女性的回答是:“我憑什么寬容你,你為什么不能寬容我”。你說:“我只是一個攝影師,把生活中零散的畫面集合到一起罷了?!蹦愕南M桥砸獙捜荩挥袑捜?,才能贏得男人的尊重,只有寬容,才能將就一段名存實亡的婚姻。而且,你還用很多偉大人物如歌德、薩特、畢加索和李白、白居易乃至孫中山、郭沫若等人來為男性的放縱和“不收斂”作辯護,你聲稱自己是跟女性站在一起的。可在我看來,你是完全站在男性的視角下進行創(chuàng)作的,并擁有男性先天的優(yōu)越感以及消費時代男人的各種優(yōu)先權。你對女權主義的對立與反抗不以為然,甚至竭力反對。認為這種對立或反抗既達不到社會的和諧,也得不到男人的理解,從而造成家庭的不和諧和夫妻之間的傷害。但是,如果每個人都這么做,那么,許多知識女性只有去死掉,也不需要奮斗。放眼一看,那些大齡女青年,許多是非常優(yōu)秀的知識女性,她們即便不結婚,也不愿湊合著與人過。這就是一種反抗,一種自覺,一種對自我身體的尊重和對內(nèi)心需要的尊重,一種對男權的無聲抗辯。所以,我認同一些評論家的評判:你其實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男權主義者。你認同這種觀點嗎?

      閻真:我是不是有男權主義?我自己并不知道。至少理論上不是。我內(nèi)心沒有半點男權思想。但是我也從生活中看到,時代發(fā)展帶來的情感挑戰(zhàn),對于女性來說更加嚴峻一些。這是不是生活的真實?我的小說就是來表達這樣一種真實。如果一定要說男權或者女權,我應該更接近女權主義一點。這種表達還是不準確,因為我對女權主義是非常反感的。這種反感,首先是情感的。我有個朋友說,女人是月亮,為什么一定要去做太陽?這種表達有男權主義意味,理論上是不對的。誰規(guī)定了你們是太陽?但從情感上來說,或者從生活經(jīng)驗上來說,這個表達也有它合理的一面,我們不能否定性別差異的客觀存在。承認這種差別,然后以生活的智慧面對,這才是對的吧!我看到生活中許多強勢的女性,她們的情感命運都不太好?;氐叫≌f。小說的主人公柳依依就是女性,我是從她的角度展開敘事的,難道我對她不是充滿了理解和同情嗎?我寫的是生活的真實,這個真實就是當代女性所面臨的情感挑戰(zhàn)。除非我不寫,或者在寫作中回避真實,不然我不知道要怎么樣才能完全避開男權主義的批評。也許,我是一個女性,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了。

      聶茂:《因為女人》在修訂版的二百九十四頁到二百九十六頁中,講到柳依依給秦一星打電話“自取其辱”,然后又不斷地盼望秦一星主動打電話來,卻一再失望,然后把無名怒火發(fā)到丈夫宋旭升身上,不斷地找刺和指責丈夫。當宋旭升入睡后,柳依依久久不能入睡,想起先后經(jīng)歷的男人,夏偉凱,秦一星,想起他們身上的氣味,覺得自己與宋旭升“心靈不到位,身體也就不能到位?!绷酪栏械奖?,認為與宋旭升組成家庭是“合伙經(jīng)營,合不了就散,也只能散?!钡謸倪@唯一的一次婚姻如果真的散了,就會輸?shù)煤軕K。“愛情貶值了,也就是說,女人貶值了。愛漸行漸遠,也就是說,幸福漸行漸遠了。至少,對女人來說是這樣的吧?!边@是柳依依的思想軌跡。我想也是部分知識分子女性在此類境遇下的共同心聲吧。你強調女性在生理上的不同,但是隨著接受過高等教育人群的不斷擴大,以及知識女性選擇面的增多,你覺得《因為女人》中男女的情感關系是否會發(fā)生重置呢?愛的圍城難道真的是女人的囚籠嗎?

      閻真:女性面臨的情感挑戰(zhàn)不是從沒有受教育來的,因此接受更多的教育并不能解決這種挑戰(zhàn)帶來的問題。我們在生活中不是看到,有情感困擾的女性,大多數(shù)接受了很好教育嗎?在我看來,受教育承度低一點,對生活沒有太多想法,愛情婚姻反而比較安順。當然教育程度高有個好處,就是生活能夠靠自己,而不靠別人。這能夠解決生活問題,但不能解決情感問題。當然,人都是矛盾的。如果我兒子找對象,我會對他說,不要找那么強勢的。如果是女兒呢,我會說,一定要能夠自立,把生活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本身就是一種悖論。

      聶茂:八年前,我?guī)У囊粋€研究生從中南大學畢業(yè),到家鄉(xiāng)的一個高校教書。他是一個有天分、有想法、有能力,而且很勤奮的學生,我一直相信他在學術上會有所建樹。前段時間,他給我打電話,聊到了當下的狀況,其中有個事情非常耐人尋味:他們學校特別重視考勤。學校領導是地方政府派過去的,不太了解高校的運行規(guī)律,要求老師每天考勤,像行政人員一樣,坐在辦公室,用管理機關的辦法管理學校。教師專業(yè)荒廢,學術自然無從談起。好不容易等到上級領導到校座談,老師們就談及了考勤的廢存問題。領導就詰問老師,“不合理,你們走人就行了,誰也沒攔著你”。他給我講完這個,我突然就想起了你的《活著之上》。經(jīng)濟的牢籠死死地困著這些曾經(jīng)滿腹理想的知識分子。縱有再大的不合理,他們也沒有解決的辦法。想走,談何容易,家庭、老婆、孩子一大堆的問題就擺在那里,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啊。自己動一下,全都得動,但是錢呢,經(jīng)不住這么折騰啊。更重要的是,學校的種種不合理扼殺了知識分子的創(chuàng)造性,抹去了取得學術成果的可能性,你能往哪兒走?向上的路徑被堵死了,但他就堂而皇之地詰問你。學校的行政化積弊端太深,管理者本身就是行政部分派來的,根本不理會教學與科研的特殊性。所以當這個學生向我傾訴時,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活著之上》的時代語境。現(xiàn)實甚至比文學更悲苦、更荒謬,更讓人感到向上無門的苦痛,他甚至用微信發(fā)給我了一句話:“等死,還年輕;向上,沒路了”。多么的觸目驚心!這樣的生存境遇有如你在《活著之上》中所說:“現(xiàn)實的力量是如此強大,像昆德拉筆下的生命,重得讓你無法承受。”體制在穩(wěn)定社會發(fā)展脈絡的同時,也以不可撼動的力量宣示著自己的存在?!痘钪稀诽峒傲酥R分子的職稱、論文、關系等諸多問題,評價體系和生活重負使他們迷惘,但最終聶致遠戰(zhàn)勝了潛規(guī)則,評上了教授,當上了職稱評委,成為別人命運的裁決者。而他是有良知的人,所以這也是作品的一抹亮色、一絲詩意。這是不是一種象征,象征著年輕的、有良知的知識分子的崛起?意味著一種新的可能性?

      閻真:學校的管理者是行政部門派來的,因此根本就不了解教育,這種情況在現(xiàn)實中比較少。就算是行政部門派來的,說話這么狗屎,真的也不會太多。行政部門的人也是聰明人啊。說實話,這樣的領導我還沒有碰到過。所以說,那個學生真的很不走運。但學校行政化的問題,肯定是比較嚴重的。在高校,行政部門的領導,一般都是教授,中學基本也是這樣,領導基本都是從老師上來的。行政部門掌握了所有的資源,分配到誰手中去,這是領導有一定的選擇權的。我自因為我也當了一個最基層的小職務,為了學院的事,經(jīng)常要去學校行政部門,基本上是要求人。掌握資源和爭取資源,這種關系決定了求與被求的關系。這是行政化的基礎吧。怎么改革?把資源平均分到每個教師?每個教師全評上教授?那也不行吧。能夠想到的辦法之一,是不論中學大學,教授(教師)委員會在重大問題上有決定的權利??梢哉f生活中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西方除了終身教授,其他老師聘用合同一年簽一年,壓力還大得多?!痘钪稀穼懥烁咝=處煹姆N種壓力,和高校的種種弊病。有人說我寫得太文雅,太克制,但我還是按自己的想法寫的,沒有寫那些不具有普遍意義的極端事件。至于向上有沒有路,我始終認為,路總是存在的,但要靠你自己奮力開拓。很多年前,我在西安搞簽名售書,一個研究所的年輕人也提出了類似的問題,說是得罪領導了,科研經(jīng)費沒有,一事無成,很苦悶,問我怎么辦?我說,如果是封建社會,你就沒有辦法了。但現(xiàn)在是市場經(jīng)濟,你如果有拼命的精神,還怕找不到自己的空間?當然,這不容易。生活中覺得委屈的人是大多數(shù),連我都有委屈感。我的小說都出有八十版了,能做到這樣的人也不多吧?學校怎么沒有把我當回事?這些話我不會說,比我委屈大的人多了去了。

      三、 批評的越位與作家的缺失

      聶茂:最近,我看了一篇文章,是有文壇“憤青”之稱的清華大學教授曠新年寫的,標題為《由<活著之上>看中國當代作家的缺失》,全文共一萬三千多字,刊登在二〇一六年第二期《首都師范大學學報》上。說實在,這篇作品寫得并不怎樣,既不像貶弊雜文,又不像學術論文,表面上看洋洋灑灑,引經(jīng)據(jù)典,中西貫通,實則邏輯混亂,內(nèi)容空泛。比方,前面兩節(jié)寫了兩千六百多字還沒有進入主題;第四節(jié)共有四千二百多字,也寫得十分恍惚,幾乎游離于文章的中心,把余華、喬伊斯、博爾赫斯等人羅列到一起進行比較,壓根兒沒有涉及到對《活著之上》的有針對性的分析。與此同時,雖然前四章中一有機會就會尖銳地批判你,但是在第五節(jié)批評閻連科等人時,卻又認為他們的創(chuàng)作方向需要向你看齊:“應該像閻真的《活著之上》和錢鐘書的《圍城》所做的那樣客觀地描寫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和環(huán)境”。特別是文章中還出現(xiàn)了國家能源局煤炭司副司長正處級官員魏鵬遠家藏兩億元現(xiàn)金這樣的新聞材料,使整個文章顯得極不協(xié)調,顯示了論者批評的越位與學理的缺失。我不知道你看過這篇文章沒有?我稍微總結了一下,該文對你的批判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小說的類型上。曠新年認為《活著之上》屬于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流行的官場小說的套路,與“現(xiàn)實”貼得太緊,實際上扭曲了現(xiàn)實。這樣的小說屬于晚清“譴責小說”的類型,具有明顯的“溢惡”傾向,缺乏真正的批判性,沒有達到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高度。

      二是小說構思上。曠新年認為,你雖把曹雪芹確定為人生的標桿和鏡鑒,但對曹雪芹的理解上卻顯示了你在中國古典文學和傳統(tǒng)思想文化修養(yǎng)上的缺陷。由于你與曹雪芹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很隔膜,也由于你對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理解過于膚淺和狹窄,因此無法真正領會和欣賞曹雪芹的生存之美和人格之美。也正是因為這種局限性,屏蔽了你的生活經(jīng)驗和思想視野,使得你的“批判”只能淪為生活泥沼中的掙扎,并且愈陷愈深。具體表現(xiàn)在:小說由“紅迷”趙教授尋訪曹雪芹的故居起筆,但趙教授很快感嘆:“一個人,他寫了這么一部偉大著作,為什么就不愿留下一份簡歷?”曠新年認為這樣的意想缺乏詩意,而且大煞風景。同時因為你將曹雪芹描繪為圣人,這是曹雪芹的根本誤解。在曠新年看來:曹雪芹的生命意義和境界是由釋道獲得和開展的,他追求自然、自由和理想的人生,而不是你理解的追求的“成圣”。

      三是創(chuàng)作方法上。曠新年認為你的表現(xiàn)手法主要是對比。小說中曹雪芹與現(xiàn)代人形成對比、聶志遠和他的同學蒙天舒形成對比、政學通吃的吳教授與純粹的學者馮教授形成對比。這種對比的描寫使小說喪失了理想精神與內(nèi)在的張力。曠新年特別提到一個所謂細節(jié)上的失真:聶志遠到省社科院求職,院長拒絕他,理由是成果太突出,認為你這樣是“把一個官場的老油條描寫成老農(nóng)民那樣老實笨拙”,痛快是痛快,但卻失掉了基本的真實性,喪失了藝術生命。此外,小說中的議論不僅破壞了藝術的法則,而且往往彰顯了你的思想局限和邏輯混亂。

      四是對小說的總體評價。曠新年認為,這部作品不應該獲路遙文學獎。原因是,它不是真正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品,你沒有克制自己的感情,流于“傷時罵世”的夸張,近于漫畫,損害了小說的價值。

      文章最后,曠新年在猛烈抨擊賈平凹、閻連科等作家“粗鄙惡俗,投機取巧,嘩眾取寵,追求市場效應和轟動效應”的同時,倒是十分“大度”地肯定了你“保持了可貴的文學態(tài)度”。對你而言,真不知是喜還是憂?我想請你就曠新年的批評,談談自己的真實想法,好嗎?

      閻真:曠教授的文章,我早就看到了,是朋友發(fā)到我郵箱的。自己寫的小說,有贊揚有批評,都很正常??稍谧罱谷挥腥齻€朋友,新疆的、山東的和長沙的,把這篇文章用微信發(fā)給我,這讓我感到了微信力量的強大,也產(chǎn)生了作一點回應的想法。我沒有寫成文章,就借你的提問說幾句。

      第一,曠教授用魯迅批評晚晴“譴責小說”的話來批評《活著之上》,“雜集話柄”“辭氣浮露,毫無藏鋒”“過甚其辭,以合時人嗜好”,因而缺乏真正的批判性。這種批評讓我覺得有些委屈。

      小說的故事是發(fā)散性的,但有一條精神線索,就是主人公聶致遠內(nèi)心價值彷徨。他所經(jīng)歷的都是小事,但小事反映的是這個時代知識分子的普遍心態(tài)。小說精神表達很集中,“雜集話柄”不知從何說起?

      “辭氣浮露,毫無藏鋒”。小說的精神表達也許不夠內(nèi)斂。我給學生講“小說藝術”課的時候,也談到藝術含蓄的重要性。我寫這部小說也意識到這個問題。但小說的主人公是個人文博士,他真實的思考方式就是理性的、邏輯的。如果我刻意回避主人公這種思維特點,首先就不真實,其次也矯情。主人公的精神狀態(tài)就是如此,心路歷程就是如此,這是千千萬萬當今知識分子的真實精神現(xiàn)實,包括我自己。我就是在寫生活,生活真實狀態(tài)就是如此。難道我們可以說,現(xiàn)實本身是“浮露”的嗎?至于小說是否可以直接寫出一些理性的語言,曠教授在文章中大段引用了《巨人傳》中的話,不也有著理性的直接性嗎?不過,曠教授這個意見,還是值得我進行深入的藝術思考。

      至于“過甚其辭,以合時人嗜好”,我可以說,小說為了表達價值取向,多少都會有點“過甚其辭”,包括魯迅小說對“國民性”的批判。我寫小說,從來出于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從來不會有半點“合時人嗜好”的想法。所以我小說中的故事都很平淡,沒有一點獵奇或揭露黑幕的沖動,讓電視劇編劇搖頭嘆氣,然后放棄。

      第二,曠教授認為,小說“顯示了作者在中國古典文學和傳統(tǒng)思想文化修養(yǎng)上的缺陷”,舉出的例子是,小說中的趙教授感嘆曹雪芹“為什么就不愿留下一份簡歷?”認為這“語言太過傖俗”“大煞風景”。為了寫這部小說,我專門去西山腳下門頭村,據(jù)說是曹雪芹當年生活寫作的地方,去了三次,也看過七八本有關曹雪芹家世的書,包括《紅樓夢》的版本研究。趙教授有真人的影子,確實姓趙,確實是學理工科的,確實在美國高校當教授,確實為考證曹雪芹身世投入了數(shù)十年心血,也確實寫了一本“曹學”的書?!安軐W”之所以能夠成為一門學問,而別的作者都不行,就因為《紅樓夢》與曹雪芹的家世背景有關,胡適、俞平伯、周汝昌等等“曹學”大家,以及想了解清楚《紅樓夢》作者背景的所有人,都有這樣一種遺憾,即作者沒有留下一份“簡歷”,讓后人苦苦尋求而不可得。這是一種最正常不過的感嘆,跟“傖俗”和“大煞風景”毫無關系。至于古人的精神境界,當然有不俗之人,如曠教授所指王子猷雪夜訪友人戴逵,臨門折身而返。這種極端例子,可一而不可再,可再就是矯情,而非“風流俊逸”。曹雪芹固然是追求“自然寫意,風流倜儻”的人生,但實際生活也是寸寸血淚,幾乎在貧病之中死去,真有那么“風流俊逸”嗎?至于曠教授說,“作者與曹雪芹的生活和精神境界是完全隔膜的”,我很難承認。曹雪芹境界高格,難以企及,但也不是那么神秘深刻到難以理解。我引用小說結尾的一段話,看看我是不是“完全隔膜”:“犧牲精神是偉大的,但犧牲者希望得到世人的理解和見證,這是人之常情,無損于犧牲者的偉大??刹苎┣鬯龀隽思炔粸楝F(xiàn)世功利,也不為流芳千古的犧牲,無人見證,也無需見證。也許,認為他受了天大的委屈,那是我用一雙俗眼去看他,完全不合他的心意。高山仰止,曹雪芹最有資格接受這種敬仰,雖然他自己對此毫不在意?!保〞械?09頁)這種理解,難道比曠教授“風流瀟灑、飄逸脫俗”“豐神俊朗、風流俊逸”“自然寫意、風流倜儻”的理解低俗很多嗎?

      《活著之上》這個題目,就表明了我的價值表達。這個題目有點“浮露”,千思萬慮,翻了上千首唐詩宋詞,幾百首現(xiàn)代派詩歌,想找一個類似“滄浪之水”有含蓄性的題目,沒有找到。在一個“活著”成為普遍價值觀的年代,來談“活著之上”,基本價值取向是明確的。再抄摘小說一段話,給自己一個證明:“生存是絕對命令,良知也是絕對命令,這兩個絕對碰撞在一起,就必須回答,哪個絕對更加絕對?!?/p>

      第三,曠教授說,小說失敗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是細節(jié)描寫上的失真。例如,聶致遠到省社科院求職,院長拒絕他的理由是他成果太突出。曠教授認為,“這類官員圓滑世故、見風使舵、巧言令色和虛偽巧詐,作者把一個官場老油條描寫成農(nóng)民那樣老實笨拙,把壞人寫得太低能,喪失了真正的藝術生命?!毙≌f中這個人不是院長,是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也就是幾個人、十來個人的領導。這個細節(jié)只有四五百字,根本沒有展開,“壞人”“圓滑世故”“虛偽巧詐”等等極端否定的詞匯,真不知曠教授從哪里得出的結論。我寫小說盡量貼近生活,經(jīng)歷的、看到的,至少聽到的事,才敢下筆,想象出來的細節(jié)很少。這個細節(jié),就是我自己經(jīng)歷過的。不同的是,不是對方領導直接說的,而是領導授意手下的人說的。就是這樣說的,千真萬確?;氐叫≌f,你想所里就那么幾個人,不愿有人進來在評職稱等等方面壓自己一頭,這也是人之常情。這也不是所長本人的意思,所長有什么不能直接說?何況是對一個小人物。不久前,我所在的單位,外面有人來求職,科研成果突出,但本單位有五六個副教授等著評職稱,單位也好直接跟這個求職者說明情況,別人在此工作已經(jīng)十幾年,你一來就把評職稱名額占了,單位會起大風波。這就是我親身經(jīng)歷、親手操作的事。這跟“虛偽巧詐”“圓滑世故”“巧言令色”真的沒有關系,是不得不考慮的客觀情勢,沒有辦法。想當然把所有領導“虛偽巧詐”地概念化,才會認為這樣的細節(jié)是不真實的。

      其實,曠教授的文章對我的小說還是有一些肯定,對我本人也有一些肯定。這些有限的肯定由以尖銳批評為風格的曠教授說出,已經(jīng)是非常難得。因此,我的這些回答并不代表我有什么怨氣,而只是有一些委屈。這些委屈本想寫一篇文章表達,想想那還是心胸太狹隘了,就借聶茂教授的訪談,稍微表達一下。

      責任編輯:胡汀潞

      猜你喜歡
      曹雪芹小說
      叁見影(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4:42
      遛彎兒(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4:40
      勸生接力(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3期)2022-06-28 07:03:42
      曹雪芹與史鐵生的生命哲學比較
      紅樓夢學刊(2020年4期)2020-11-20 05:52:42
      曹雪芹南游金陵說再考辨
      紅樓夢學刊(2020年3期)2020-02-06 06:15:50
      那些小說教我的事
      《紅樓夢》的“形影敘事”與曹雪芹的自我形象
      紅樓夢學刊(2019年2期)2019-04-12 05:50:14
      敦誠的西園與曹雪芹
      紅樓夢學刊(2018年5期)2018-11-23 06:27:52
      “這個地方難站”——曹雪芹對聚散離合的敘事與思考
      《曹雪芹》:如同斷臂維納斯
      小說月刊(2015年3期)2015-04-19 07:05:52
      沂南县| 崇明县| 彝良县| 雷山县| 惠东县| 普陀区| 长岛县| 宝丰县| 连南| 桃园市| 望奎县| 茌平县| 安西县| 汉阴县| 乐山市| 遵义市| 阳朔县| 元江| 胶州市| 淮安市| 河北区| 镇平县| 大埔县| 衡南县| 吉隆县| 禹州市| 得荣县| 梁河县| 巩留县| 洪江市| 台南市| 利川市| 红原县| 景洪市| 大洼县| 隆化县| 广德县| 锦屏县| 晋宁县| 马山县| 溆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