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惟悅
每個人對路都有不同的理解與評價。我在這里說的路,并不是什么成功之路或者捷徑,而是老百姓每天必走的、連接你我的大街小巷。
小時候,我家附近有不少這樣的路,且多是大馬路,雖然這些路我隔三岔五就會經(jīng)過,但當時的我尚年幼,出門多以車代步,在車里也大多是睡覺,再加上我家不臨街,因此我對這些大馬路了解不多。
然而有這么一條小路,我了解甚多。
我家離我就讀的小學很近,所以我步行上學。我在那所小學讀了四年,每天上下學我都會走這條路,日復一日也不覺得厭煩。
我讀一、二年級時,那條路的兩側(cè)是裝飾市場。雖說是市場,但也不太喧鬧,所以在緊鄰市場的學校上課,我們也能靜心念書。每每經(jīng)過這段路,我都會放慢腳步,好奇地看著工人們將各種稀奇古怪的玩意兒搬進搬出。現(xiàn)在想來,那個地方不過是一片以破敗的平房拼湊起來的舊市場罷了,我眼中的稀奇玩意兒不過是些常見的廉價的建材。
三年級時,市場搬遷,那塊地也被圍墻圍了起來。于是,我放學時的樂趣只剩下研究圍墻上乏味的宣傳畫了。
四年級時,那塊地似乎找到了買主,變成了工地。透過圍墻縫就向里張望,有工人正在里面施工。與此同時,這條路兩旁的老房子漸漸拆除,道路被拓寬。以后再經(jīng)過那里時,我原先閑適的腳步變得匆匆忙忙,生怕被來自工地的“餡餅”砸中。很快,一座座大廈拔地而起,路上豎起了路牌。這時,我才知道這條路叫“益樂路”。
慢慢地,路兩邊商鋪林立,越來越熱鬧了,經(jīng)過的人也漸漸多了,而這條路再也不是我記憶中的那條小路了。
不久,我轉(zhuǎn)學了,這條路也不常走了。就這樣,我與它的距離越來越遠,現(xiàn)在它變成什么模樣,已不得而知了。也許我曾經(jīng)從那條路經(jīng)過,只是自己沒有認出來吧!
教師點評
小作者以時間為序,寫了路的變化給她的心靈帶來的觸動:有快樂,有好奇,有擔心,有悵惘,給讀者一種代入感。習作語言簡潔生動,結(jié)尾收束有力,讀來有一種淡淡的憂傷。孩子視角的敘述,簡筆勾勒的市場,讓小作者筆下的這條小路充滿生活氣息。
(周仁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