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肖風
(華東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0241)
1919年5月4日爆發(fā)的“五四”運動是一場青年學生組織的愛國運動,毛澤東曾指出:“五四運動的杰出的歷史意義,在于它帶著為辛亥革命還不曾有的姿態(tài),這就是徹底地不妥協(xié)地反帝國主義和徹底地不妥協(xié)地反封建主義[1]699”。因此,從“五四”運動爆發(fā)至今的百年時間內(nèi),國內(nèi)舉行了眾多的“五四”紀念活動,以此來緬懷歷史,繼承“五四”傳統(tǒng)。
“五四”運動的爆發(fā)時間為1919年5月4日,所以,全國各地的紀念活動一般是在5月4號左右舉行。紀念活動的形式多樣,種類豐富,主要有文本紀念形式,會議紀念形式以及展覽會、競賽、電影電視、音樂會、演講等紀念形式。
文本紀念是“五四”紀念的一種傳統(tǒng)紀念方式,主要以紙媒為載體進行傳播。文本紀念主要有專題著作的出版,報紙上發(fā)表的通知、社論、領導人講話和相關新聞報道以及有關紀念活動的論文等。
專題著作的出版主要是講述“五四”運動的歷史,探討不同時期不同地區(qū)對“五四”歷史的回顧。1956-1999年共出版了6本以《五四運動》為名的著作,2017年出版了顏樂、崔華杰編著《五四運動》。為紀念“五四”運動六十周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輯的《五四運動回憶錄》和《五四愛國運動》也相繼出版發(fā)行。關于地區(qū)“五四”研究的著作有:《五四運動在浙江》《“五四”運動在湖南》和《五四運動在四川》等,海外關于“五四”研究的著作有:美國學者周策縱編寫的《五四運動史》和臺灣學者周陽山編寫的《五四與中國》等。這些著作的先后出版,目的是為了重新講述“五四”運動的這段歷史,加深對歷史的理解,在紀念中領會“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啟示。
報紙上的社論、新聞報道和領導人講話等也是文本紀念的一種形式。以《人民日報》為例(《人民日報》于1948年6月15日創(chuàng)刊,所以該處的統(tǒng)計是從新中國成立開始研究的。),每逢五、十年的“五四”紀念活動,《人民日報》都會刊載關于“五四”運動的文章。在這里將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五四”紀念活動中的逢五、逢十紀念活動進行整理,見表1:
表1 《人民日報》中關于新中國成立以來“五四”運動逢五、逢十紀念活動的報道統(tǒng)計表
(續(xù)表1)
通過表1,可以發(fā)現(xiàn),“五四”紀念活動是回顧歷史與審視現(xiàn)在的結合。在不同的周年紀念,國家會將“五四”運動紀念與國家當前任務進行結合,使得對歷史的紀念不僅僅停留在懷念層面,更多的是將“五四”運動中所賦予的“五四”精神與時代進行聯(lián)系,進而號召青年同志肩負歷史使命,不斷推動國家的建設與發(fā)展。
“五四”紀念活動的論文是“五四”紀念活動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五四”紀念活動的學術價值呈現(xiàn),關于“五四”紀念的學術論文集有很多。比如,《“五四”三周年紀念專輯》、《“五四”卅周年紀念專輯》《五四紀念文輯》、《紀念五四運動四十周年論文集》《紀念五四運動六十周年論文集》《紀念“五四”運動六十周年討論文集》《北京大學紀念五四運動七十周年論文集》《五四運動與二十世紀的中國:北京大學紀念五四運動八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紀念五四運動九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等。如此眾多的論文,足以彰顯“五四”運動在歷史上的重要性,也凸顯出“五四”運動在學術領域的研究價值,不僅推動對“五四”歷史的紀念,也推動學術的發(fā)展。
會議紀念包括座談會和研討會,會議的內(nèi)容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團體組織舉辦的交流活動,目的是重溫革命歷史,領悟時代背景下的“五四”精神。另一種是學術領域的探討活動,研究“五四”運動中的歷史問題與現(xiàn)實問題。
“五四運動源于北大,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也始終激勵著北大師生同人民一起開拓、同祖國一起奮進[2]”。2018年5月2日,習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發(fā)表講話,號召青年學生牢記“五四”精神,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五四”運動是以青年學生為主體發(fā)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所以國內(nèi)的許多高校在紀念“五四”時期召開各種座談會,比如:1982年4月26日,北京大學團委召開了“繼承五四革命傳統(tǒng),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座談會。2000年5月5日,譚鐵牛等12位第四屆“中國五四獎章”獲得者與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高校學生代表座談,介紹他們的事跡,勉勵大學生勤奮學習,踏實工作。不僅是在大陸地區(qū),港澳臺的青年們也舉行“五四”座談會[3],借“五四”紀念之際,了解祖國文化,加強同祖國大陸的聯(lián)系,共同踐行“一國兩制”方針。
學術領域的“五四”紀念活動,主要是來自不同單位具有不同學科背景的專家學者圍繞著“五四”運動進行的學術交流活動,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繼承“五四”傳統(tǒng),弘揚五四精神,推動學術創(chuàng)新,使“五四”精神在生產(chǎn)實踐中發(fā)揮作用。在近百年的“五四”紀念活動中,各類學術研討會相繼舉行。1989年4月8日,首都舉行紀念“五四”學術座談會,80多位首都理論界、史學界、新聞界的專家學者就“五四”新文化運動中一系列熱門話題進行探討。1999年4月22日,北京大學召開“五四運動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研討會,20多位專家教授一起暢談“五四”運動的偉大意義,回顧與展望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發(fā)展。2000年4月2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召開“五四精神與青年學者的學術使命”研討會,討論如何弘揚“五四”精神,繁榮社會科學。學術座談會、研討會召開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探討“五四”運動中的熱門話題,加深對”五四“運動的認識,另一方面是為了發(fā)揚”五四“運動中的民主、科學精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執(zhí)導社會實踐。
在“五四”青年節(jié)到來之際,各機關單位都會舉辦形式多樣的“五四”紀念活動。形式多樣,內(nèi)容豐富,在多彩活動中紀念“五四”,感受歷史,體悟生活。
展覽會是直觀感受“五四”運動的重要途經(jīng),主要通過展出“五四”運動時期的珍貴文物,了解“五四”運動歷史,激發(fā)人們的愛國主義情懷。比如,在1919年5月4日,天津市舉辦了“五四”運動革命史展覽會,展出了“五四”時期的許多傳單、宣傳品、群眾大會的決議、有關的文件、電報等。1999年5月4日,國家圖書館舉行為期一周的“五四”運動館藏文獻展覽活動,展出了《新青年》、《每周評論》等珍貴文獻。
郵票紀念也是紀念活動的一種典型形式,1947年東北解放區(qū)發(fā)行了“五四”運動紀念郵票,這是我國最早紀念“五四”的郵票,1948年東北管理總局又發(fā)行了一套五四青年節(jié)紀念郵票,由于當時的戰(zhàn)爭狀況,郵票印制得比較粗糙,但在當時起到了一定的宣傳鼓動作用。1959年,我國郵電部發(fā)行了一套紀念郵票,共兩枚。在這之后,1969年、1979年、1989年、1999年都相繼發(fā)行“五四”紀念郵票。通過郵票能夠加深對歷史的認知,增強歷史使命感,具有收藏和紀念的雙重功效。
除此之外,為了紀念“五四”運動,各種競賽、演講、電影電視展播等活動也層出不窮。1983年,為了拓寬廣大青年的視野,共青團中央、中央電視臺和《青年文摘》編輯部聯(lián)合舉辦了“五四青年智力競賽”活動。1994年“五四”期間,《我的祖國——百部愛國主義影視片知識競賽晚會》電視片在中央電視臺播出,記錄與懷念“五四”運動。2010年,“五四”期間,上海團組織開展了“青春世博——我為世博做貢獻”活動,引導團員青年在參與世博、共享世博中感受激勵,收獲快樂;在黑龍江,團組織以“我與祖國共奮進,我與龍江同發(fā)展”為主題,廣泛開展青春歌會、網(wǎng)絡報告會以及各種形式的主題實踐活動等等[4]。
“五四”紀念最初是為了紀念1919年5月4日的“五四”運動,隨著歷史的發(fā)展,除了繼續(xù)紀念“五四”運動之外,“五四”紀念還延伸出其他的紀念目的。目前,對“五四”的節(jié)日定位有“五四”青年節(jié)、文藝節(jié)和九三學社社慶,多種節(jié)日身份,奠定了“五四”紀念活動方式的多樣性和目的的多元性。
百度百科給“五四”青年節(jié)的定義是:五四青年節(jié)源于中國1919年反帝愛國的“五四運動”,五四愛國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也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1939年,陜甘寧邊區(qū)西北青年救國聯(lián)合會規(guī)定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jié)。這是基于“五四”運動中青年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而設立的,目的是為了號召青年朋友們銘記歷史,肩負應有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在國家的建設和發(fā)展中貢獻自己的力量,為國家的繁榮富強做貢獻。1950年,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常委會將五月四日的中國青年節(jié)同時做為青年團成立紀念日,使青年團繼承和發(fā)揚“五四”以來中國青年光榮的革命傳統(tǒng)[5]。青年團是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的簡稱,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是廣大青年在實踐中學習共產(chǎn)主義的學校,是黨的助手和后備軍[6]。
之后,共青團在“五四”青年節(jié)時期,陸續(xù)開展各類活動來紀念“五四”運動。一是表彰當代優(yōu)秀青年,授予具有杰出貢獻的優(yōu)秀青年“中國青年五四獎章”。截至目前,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lián)已經(jīng)舉辦了二十二屆,涌現(xiàn)出了許多具有優(yōu)秀精神品格和價值追求的青年模范。這種紀念活動既是對杰出青年的激勵,同時也鼓舞著全國廣大青年學習先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因為共青團面對的是共青團員,所以“五四”的另一種紀念活動是號召共青團員們組織和參加的一些活動。2012年,5月4日,為了慶祝五四青年節(jié),紀念建團90周年,各地團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團北京市委在人民大會堂舉辦了“青春之歌”紀念建團90周年大型歌會,上海各級團組織開展了“我們的年輕范”2012上海青年風尚節(jié)、“唱響青春”文化風尚盛典等系列活動,團廣東省委啟東“青春飛揚90年”廣東“五四”網(wǎng)絡青年節(jié)等[7]。
“五四”運動不僅是一場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運動,而且也是一場文化革命和文學革命運動。在解讀文藝節(jié)之前,首先需要理清五四愛國運動和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關系。五四愛國運動與五四新文化運動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它們又有密切的聯(lián)系。戴知賢曾對兩個運動進行過分析,他提到“‘五四’愛國運動是一場反帝反封建的政治運動,它發(fā)生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發(fā)展的過程之中,它把新文化運動分截為前后兩個階段。前期新文化運動,通常稱為思想啟蒙運動,它為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fā)作了思想準備;五四愛國運動反過來又促進新文化運動的發(fā)展,并使之發(fā)生質(zhì)的變化[8]”。所以,在這里的文藝節(jié)是為紀念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目的是為鼓勵文學創(chuàng)新,推動文學藝術的發(fā)展。五四新文化運動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對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進行猛烈攻擊,在文學革命和思想戰(zhàn)線上有力地配合了“五四”革命運動。這一時期,涌現(xiàn)除了陳獨秀、胡適、蔡元培、魯迅、李大釗等一批代表人物,《新青年》和北大成為宣傳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李澤厚在《中國現(xiàn)代思想史論》中對陳獨秀創(chuàng)辦的《新青年》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如果沒有陳獨秀創(chuàng)辦《新青年》,沒有陳獨秀那么早地積極搞建黨活動,中國現(xiàn)代史的面貌盡管不會大變,但恐怕也將有許多的不同 ”。
所以,“五四”運動不僅倡導愛國主義情懷,提出“民主”與“科學”的口號,而且也推動了文學藝術的發(fā)展。楊振聲說:“‘五四’運動除了反帝反封建兩層重要意義外,他還有一個附帶的意義,那便是與新文學的關系。在根本上說,二者都是解放運動;在形式上說,五四運動是思想表現(xiàn)于行動的解放形式;新文學運動是思想表現(xiàn)于語言的解放形式。”[10]所以,文學藝術的發(fā)展是“五四”運動的產(chǎn)物,對“五四”運動的紀念也應對該方面進行回顧和展望。毛澤東曾在《新民主主義論》中評價“五四”新文化運動:“二十年來,這個文化新軍的鋒芒所向,從思想形式(文字等)無不起了極大的革命。其聲勢之浩大,威力之猛烈,簡直是所向無敵的。其動員之廣大,超過任何歷史時代[1]697-698”??芍^高度肯定了文學藝術的重要性及其宣傳動員作用。中華全國文藝界協(xié)會于1945年定“五四”為文藝節(jié),《人民日報》在1947年發(fā)表了《紀念“五四”及文藝節(jié)》的文章[11],慶祝第三屆文藝節(jié),回憶歷史,銘記毛主席指出的五四運動的歷史教訓,展望前途,努力前進。
九三學社的前身是“民主科學座談會”,一九四四年底,一批進步學者為爭取抗戰(zhàn)勝利和政治民主,繼承和發(fā)揮五四運動的民主、科學精神,在重慶組成“民主科學座談會”。后來為了紀念一九四五年九月三日抗日戰(zhàn)爭和國際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于一九四六年五月四日在座談會基礎上正式成立九三學社。九三學社與五四運動也有著深厚的淵源,九三學社的創(chuàng)始人也曾積極參加五四運動,深受五四運動的影響。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九三學社在每年的五月四日左右舉行社慶活動,比如,1951年5月5日,九三學社舉行慶祝大會紀念“五四”和社慶,許德珩主席號召全體社員繼承“五四”民主與科學的光榮傳統(tǒng),發(fā)揚“五四”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為徹底打垮美帝國主義,實行土地改革,肅清一切反革命分子,建設新民主主義的新中國而奮斗[12]。
但是之后,九三學社主要還是用9月3日作為自己的社慶日,進行一系列的紀念活動。比如,《人民日報》在2015年8月28日報道“九三學社創(chuàng)建七十周年大會舉行”[13]。雖然九三學社在每年9月3日進行本社的社慶活動,但是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還是在5月4日這一天進行紀念的,而且5月4日這一天在九三學社的創(chuàng)建歷程上也是值得紀念的一天。
“五四”運動爆發(fā)距今已經(jīng)一百年了,在這一百年間全國各地舉辦過形式多樣的紀念活動,激發(fā)了人民群眾對“五四”運動歷史的認同感,增強了廣大青年的責任感,強化了黨對人民群眾的使命感。
狹義上講,五四運動是一個短時期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主義運動,彰顯出中國人民濃郁的愛國主義情懷。廣義上是從1915年9月《新青年》雜志創(chuàng)刊算起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倡導文學革命的思想啟蒙?!拔逅臅r期的歷史,典型的表明了文化革命、思想革命同政治革命之間的辯證關系。文化思想革命是政治革命在文化思想上的體現(xiàn),在一定時期內(nèi),文化思想革命發(fā)生在政治革命的前頭,成為政治運動的先導。而政治運動又反過來推動文化思想運動的發(fā)展和深化,使之適應政治革命的需要[8]”。無論是基于哪一種運動的紀念,“五四”紀念的目的就是為了使廣大群眾重新回顧革命歷史,體悟五四愛國主義運動和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性,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不斷發(fā)揚民主與科學精神,繼承“五四”革命傳統(tǒng),在時代背景下感受歷史。
“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由舊民主主義發(fā)展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是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最好真理和中國革命實踐互相結合的偉大開端,從此中國革命面目為之一新,并被賦予了新性質(zhì)和新意義,而馬克思列寧主義從此更加豐富了自己的內(nèi)容,得到了新的證實和發(fā)展[14]”。從馬克思主義傳播的角度來看,紀念“五四”運動同時也是紀念馬克思主義在在中國的傳播。這樣,對“五四”革命歷史的了解更加多元,紀念“五四”的意義更加重要。當今,國家正處在改革開放再出發(fā)的階段,回顧與了解“五四”歷史,感受先輩們在革命年代的青春激情,激發(fā)人們的改革熱情,推動國家的建設與發(fā)展。
在“五四”革命年代,青年學生為了國家安危與民族希望毅然發(fā)起運動,堅決地進行反帝反封建。就這樣,歷史將青年的歷史責任感深深地鐫刻在“五四”的記憶中,一次次地提醒廣大青年朋友要銘記歷史,不忘肩負的責任與使命。“五四”運動中所體現(xiàn)的“愛國救亡、民主科學、文化啟蒙”精神也在激勵著一代代青年朋友們。
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誡青年朋友時說道:“無數(shù)人生成功的事實表明,青年時代,選擇吃苦也就選擇了收獲,選擇奉獻也就選擇了高尚。青年時期多經(jīng)歷一點摔打、挫折、考驗,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15]”。在“五四”青年節(jié)之際開展“五四”紀念活動,有利于激發(fā)廣大青年審視自身,結合國家當前的發(fā)展規(guī)劃,將個人夢想與國家的偉大復興結合起來,樹立崇高的理想新年,在革命歷史的感召下為國家建設做貢獻?!爱敶嗄昀^承五四精神絕對不是停留在空喊口號上,而要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用現(xiàn)代思維深化對五四精神的理解,進而融化到廣大青年的思想意識和社會實踐中[16]”。2018年12月18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習近平同志出席大會并發(fā)表重要講話。在慶祝大會上,宣讀了獲得改革開放先鋒稱號人員名單(100名),宣讀了中國改革有意獎章獲得者名單(10名)。40年改革歷程中,有許許多多的改革先鋒者在不同的領域發(fā)光發(fā)熱,引領改革的浪潮。現(xiàn)如今,廣大青年朋友應當以改革開放先鋒者為榜樣,實際行動踐行對國家建設的貢獻。
以“五四”運動為界,在這之前的新文化運動以資產(chǎn)階級民主主義、個人主義和近代科學思想為思想武器。“五四”運動的爆發(fā)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中國的先進分子被馬克思主義的先進性、科學性和革命性深深吸引,并最終選擇科學社會主義,確立了對馬克思主義的信念。五四時期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促進了“五四”運動的發(fā)展,為中國政治領域的發(fā)展提供指導,在這之后,各地共產(chǎn)主義小組開始建立。五四運動時期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也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奠定了理論基礎,1921年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馬克思主義也成為我們黨的指導思想。
進行“五四”紀念活動,也是結合中國實際情況學習馬克思主義的一種形式,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中國的實踐。2018年是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也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步入2019年,即將迎來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和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在這一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應當繼續(xù)堅持馬克思主義,結合中國改革實際,不斷推動中國的發(fā)展。從馬克思主義傳播的角度來看,紀念“五四”運動也是重視意識形態(tài)傳播的一種方式,能夠幫助廣大人民群眾了解五四時期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狀況,熟知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內(nèi)容,樹立對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信念,堅定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
【責任編輯:孫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