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兢
認識谷柴,是一個偶然的機會。2018年夏季的某一天,與諸文友去景德鎮(zhèn),第一次接觸到他。
他的外形和其筆名(他的本名叫張鈞和)一樣,瘦硬、干枯、其貌不揚;他的生命,則是一塊充滿了矛盾色調的堆積體。
他出身農家,毫無背景,卻頑強地堅持與命運抗爭;他有著對家園厚土的深沉眷念,卻一度遠離故鄉(xiāng)“南漂”深圳;他在稻田里耕耘,在工廠的流水線上勞作,甚至賣苦力做過裝卸工,但孜孜不倦不肯懈怠地癡迷于讀書——讀書的同時,又劍走偏鋒,狂熱地愛上了詩歌;他待人靦腆而謙卑,內心卻燃燒著倔強的生命之火。20多年前初中畢業(yè)考上婺源茶校的時候,他才十幾歲,就開始嘗試寫作,“偶有小作品發(fā)在了《浮梁報》和《景德鎮(zhèn)日報》副刊”。讀完茶校,在“南漂”深圳的四年里,看書、寫詩成為他生活中“唯一的光”,他“陸陸續(xù)續(xù)在《深圳晚報》《深圳商報》和《深圳法制報》發(fā)表了一點點小詩”——這些微小的成就,成為夢想的火種,支撐其在充滿荊棘的道路上奮力前行。
2004年,《瓷都晚報》面向社會招聘采編人員,因有過詩作的發(fā)表和在海天出版社打工的經歷,他被報社破格錄用,自此有了固定的工作崗位。
他忠實于這得來不易的工作,卻放不下少年時的初心。他一直小心翼翼地培植自己的夢——他的夢不在別處,就在他自小生于斯長于斯的那個偏遠鄉(xiāng)村。
那座村莊名叫“周家下”,位于贛東北浮梁縣的山區(qū)。村莊實在很小,小到只有14戶人家;又實在很偏,偏到不為外界所知。在谷柴的記憶里,極少有外人到過那個村莊,那樣一個遠離塵世的偏僻小村,如陶淵明的桃花源一樣,隱身在他的記憶當中。
他在那村莊里默默地出生成長,直到以優(yōu)秀的成績考上婺源茶校,成為父親心中的驕傲;直到成為《瓷都晚報》的欄目編輯,為鄉(xiāng)親們所羨慕——無論人生經過了怎樣的變化,他始終未能把兒時的故事忘卻,他的精神的根一直牢牢地扎在故鄉(xiāng)的土壤里。
他自敘父親沒上過什么學,只讀了小學三年級,但滿肚子裝了祖輩流傳下來的古老故事,如薛家將、岳飛傳、李白成等,這些故事隨著時光的流淌,從父親的嘴里潺潺流出,澆灌谷柴幼小的心靈,成為滋養(yǎng)他靈魂的營養(yǎng)——他在詩中,把父親于星光下給他講故事的情節(jié)稱作“講古”。
據我觀察,谷柴對家鄉(xiāng)最深的印象有二:一是父親。父親對家園的愛、對孩子的愛是那樣寬厚廣博,如同土地一樣遼闊無邊,又如春雨一樣細致入微。二是村頭那棵葛梨樹。在他的心中,那棵葛梨樹已成為久遠的圖騰。
谷柴寫的詩累計有500多首,其中有400多首是對于故鄉(xiāng)的描述——無論是對于少年貧瘠而天真年代的回顧,還是對社會大變革時期的現實記錄,他的詩歌主題一直沒變,是那些濃得化不開的鄉(xiāng)情、鄉(xiāng)思和鄉(xiāng)音。
他曾經出版過的一本詩集叫《谷柴的村莊》,那是描繪他早年親歷過的鄉(xiāng)間生活。詩集出版了之后,他意猶未盡,又繼續(xù)寫下大量關于故鄉(xiāng)的詩作。他把這些詩作進行整理,臨時定了個書名,叫《葛梨樹下詩稿》。葛梨樹,就長在他家的老屋前,他清晰地記得兒時在那棵樹下發(fā)生的許多往事,包括父親的“講古”、長輩們的聚會、孩子們的嬉戲、牛與羊的棲息、雞與鴨的喧鬧……葛梨樹,葛梨樹,你儲藏了詩人多少濃釅的鄉(xiāng)愁!
提起自己的家鄉(xiāng),谷柴的語氣總是透著明澈與清朗。那座孤單的小村,迎面有兩座山崗,分別叫“天字號”和“黃字號”——好一對奇怪的名字。一條清亮的小溪從兩座山崗問蜿蜒奔瀉,一直注入流往景德鎮(zhèn)的昌江。陽光下杜鵑鳥的啼鳴、秋風中大雁的呼喚從耳邊滑過,讓人的心弦產生被撩撥、被觸碰的感覺,谷柴的內心一定因此而充滿浮想。
內斂而謙和,敏感而憂郁,多思而寡言,這是谷柴內在氣質的組成。谷柴這樣評價自己:
我是一個十分自卑的人,內向的性格始
終將自己鎖在了狹小的空間里,自閉,不愿
與人交流,因此也封閉了自己的視野。
但是他的內心卻因為詩歌而變得空廓而晴明起來。他喜歡讀海子和昌耀,尤其是昌耀,谷柴“喜歡他的那種厚重與悲愴”。
海子是一位出生于鄉(xiāng)村的孩子,更是一位天才的詩人。他15歲考上北大法律系,17歲開始創(chuàng)作詩歌。海子說:“詩人的任務僅僅是用自己的敏感力和生命之光將黑乎乎的實體照亮。”——這樣的觀念無疑對谷柴有著深刻的影響。昌耀14歲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zhàn),同時即開始了詩歌寫作,他真正屬于早慧的詩人。有人評價,“他(指昌耀)的詩以張揚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奮見長”,盡管因寫詩而遭厄,卻堅毅忠貞,不改此心。讀谷柴的詩,我私下以為,谷柴的詩里,也流動著相似的血液。
我喜歡讀谷柴的某些詩,喜歡他詩歌中的意象,喜歡他的干凈與純真。
兒時對故鄉(xiāng)的記憶,繁茂而龐雜,但谷柴的筆觸,卻清醒、細密、頗有耐心。他小心地將那些記憶搜尋、打撈、梳理,然后用獨特的詞語一樣一樣將它們展示出來……經過歲月淘洗的事物,變得熠熠發(fā)亮,帶著記憶的醇香。
他把自己的故鄉(xiāng)稱作“一組地名志里找不到的地名”,但他并不因此而氣餒。他細心編輯的“詩稿”,將葛梨樹下的故事分門別類,分作“人物志”“地名志”“風物志”……兒時的往事被他一件一件擺放出來,成為他對家鄉(xiāng)的回饋。
他寫一首詩懷念村民老七:
說不出他特別的好也說不出他特別的壞普通得就像葛梨樹上不起眼的枝枝丫丫不是在一個村里壓根不知道他的存在直到有一年他推開了別人
把一只眼睛留在了工地他的天變成了一半晴一半雨
——《老七》
老七是一個老實巴交而又淳厚樸實的人,他的生命平凡卻充滿悲劇。當他在外打工因救人而失去一只眼睛后,平淡而日常的生活卻發(fā)生了意想不到的變故。老婆離開了他,他的家不復存在,心情悲痛而至絕望,竟然“扯了根繩子跑進了后山”。老七就這樣死了,村里或許沒有更多的人記住他,谷柴卻將他已經泛黃的悲劇記在自己的詩里,并為之奉上一瓣心香。
他寫老霍篾匠:解放前,老霍篾匠就憑一把篾刀走遍鄉(xiāng)里到我記事時他的身影已經弓成了刀背村里人最喜歡用老霍篾匠的手藝“盛裝秋天”,那是因為,什么樣的竹子在老霍手里“都能成器”。而少年谷柴對老霍篾匠記憶最深的是“他那把沒有半點銹跡的刀”:
那刀鋒印出的光和他深陷眼窩里的藍一
樣溫和
青篾黃篾被那光一絲不茍地剖得涇渭分
明
“爺爺這樣叫過父親這樣叫過我也這樣叫”,就這樣,叫著叫著,“老霍篾匠”這個詞,便沉淀在谷柴的心里,盡管時光漫漶,卻化為不再消失的歷史。
當然,谷柴的詩不僅僅是憶舊,有時也夾雜了懷新。他寫家鄉(xiāng)一個叫“冬崽”的青年:
冬崽早把一百多畝田的土壩挖開了缺口
騎上電動車去五里外的村小接孩子
水稻正在灌漿小孩子馬上小升初考試
對于他們,冬崽一刻都馬虎不得
冬崽是村里年輕人中唯一安心種田的人冬崽的家人,包括兄弟、侄兒侄女“都在山外的城里”,唯有他,“守著老娘和那一片不懂孤單的田”,經營著自己和孩子們的未來。但是,守望鄉(xiāng)村,并不代表被時代遺棄,《冬崽》一詩的結尾,表達了詩人對現實中新型農民的觀察:
他拿起手機——向山外問那邊下沒下雨冬崽的這個電話,顯然是打給住在城里的親人的。這個細節(jié)很隨意,卻充滿溫馨。它意味著,鄉(xiāng)村盡管已經衰敗,但新的時代已經來臨,這何嘗不會象征著回歸?冬崽已經很習慣、很隨意地使用手機了,從這點可以看出:城鄉(xiāng)之間延續(xù)千百年的隔閡,其實己在開始消弭。
谷柴在城市里其實已經生活多年,從“南漂”深圳到入職《瓷都晚報》,離開故鄉(xiāng)的歲月早已超過了生命里程的一半,但他的根系在都市里一直未能扎下根去。他的精神停留在充滿泥土氣息的地方,盤旋不舍,不肯離去。這種氣質與古代士人相接應,我在想,庶幾可以把他的詩稱為現代文明語境下的“田園詩”。當然,今天的詩人與古代的田園詩人氣韻并不相同,但在對鄉(xiāng)土的熱愛方面,卻是多么類似。他的詩中有許多這樣的句子:
溪水的歌聲漲滿你沉寂的青苔/……在窄如針芒的山路的銹跡里/若干年后,我還是可以在一粒塵埃里找到(《紫茶園》)
這里每片葉子上居住的流水聲我都很熟悉(《庵堂塢》)
有名的石鼓靜靜地躺在江邊/像一只永不瞑目的眼睛(《石鼓》)
想象中的桃樹塢/每棵樹上都掛著春天/稍不留神鳥聲便會沾濕衣服(《桃樹塢》)沒有對鄉(xiāng)土的摯愛,是不可能拾得這樣的詩句的。
前面說了,谷柴對家鄉(xiāng)的記憶或者說懷念,有兩個最重要的焦點,一個是父親,另一個是葛梨樹。
關于父親的講述,谷柴有這樣兩首堪稱“代表作”的詩:
那筋絡是很難看的
虬虬曲曲有些滄桑感
就如故鄉(xiāng)鼓脹的山脊
更像是誰
在父親黝黑的胳膊上
雕刻的河
你可以數河中的沙粒一樣
數數父親的清貧和艱辛
還有他用血澆灌的谷物
之后你就該感嘆了:
這是多么成功的一件藝術品
——《筋絡》
比夯歌要沉
比民謠要濃
就這么一聲吆喝
牛背彎了
犁彎了
父親的背影
彎了
——《吆喝》兩首詩都很短,卻意味雋永。
一副“虬虬曲曲”的筋絡,在父親黝黑的胳膊上,像“鼓脹的山脊”,像“雕刻的河”,從中可以清點出父親一生的“清貧和艱辛”。谷柴用“這是多么成功的一件藝術品”作為結尾時的感嘆,體現了他對父親、對故鄉(xiāng)、對土地的愛和敬重。
至于《吆喝》,更透出言簡意賅的匠心——區(qū)區(qū)31個字,其間的蘊涵,竟然無法掂量。
對于葛梨樹,他用了很多詞匯去描述它,用了很多段落去表現它,更用了很多比擬去象征它:
它們站立的姿勢像一個詞
只是
比小村的名字更豐富更有溫度
——((老屋和葛梨樹》那“姿勢”像一個什么詞?詩人沒有言明,但讀者可以理解為——“圖騰”。
時光在流逝,歲月在蒼老,客觀的景物也在變化:
葛梨樹的枝丫越來越稀疏
老屋的外墻也越來越斑駁但詩人心中的目光卻朝向前方,他用了另外兩個詞來表達自己的憧憬和希望,那就是“豐富”和“溫度”。
掛在山口或離山口遙遠的廣告牌上
招引著一群群人來又笑送著一群群人
去
——《油菜花》
與年輕的“油菜花”相伴,老屋和葛梨樹不再是衰老和遲暮的意象,而煥發(fā)出生機,成為鄉(xiāng)村里全新的風物。鄉(xiāng)村道路的暢通、鄉(xiāng)野旅游的拓展以及民宿經濟的開發(fā),古老的土地,開始孕育新的內涵。詩人故鄉(xiāng)那生長了數百年的古樹、經歷百年風雨的老屋乃至開滿山野的油菜花、山茶花、杜鵑花……一并成為城里人踏青采風的景色,詩人的筆下終于呈現出歡暢與欣悅的亮色。
我以為,從谷柴的詩中可以看見一個真正詩人的本色與內涵。
不過,走筆至此,不得不指出的是,谷柴與他所欽慕的詩人昌耀、海子相比,隔著的距離還很遙遠,而且,這距離幾乎不可消弭。這首先體現在博學和哲思方面,谷柴的努力或者說天賦仍受到制約;另外還存在表達方面的弱勢。谷柴在描繪父親進城后居住在兒子家中,卻按照季節(jié)變換規(guī)劃好了鄉(xiāng)下的活兒。但由于客觀原因不能立即返家,只好干巴巴等待。等待的過程中他內心焦慮,于是“在一根接著一根的香煙中把日子灰飛掉”(《稻子熟了》)。“灰飛掉”有焦灼和虛擲光陰的意思,但對提升意境并無助益。又如“這個月亮會不會發(fā)出東坡先生酒后的飽嗝聲”(《月亮》),“飽嗝”一詞缺乏詩意,不如改為“吟嘯”。
比擬的不當,用詞的欠工,會給讀者造成閱讀的阻礙,猶如一場愉悅的宴飲中突然咀嚼到粗糙硌牙的砂礫,其影響閱讀的快感當屬必然——這便是所謂的“短板效應”。
就寫詩而言,谷柴不再年輕,卻依然有足夠的創(chuàng)作潛力,那綿綿無盡的鄉(xiāng)愁和冉冉飛飚的情思,一旦交相融合,當可縈回婉轉成川流不息的詩行——前提是,谷柴必須克服筆下的短板,讓靈魂和筆觸更加通透明澈,晶瑩澄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