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送走了單田芳、常寶華、金庸等多位文學(xué)藝術(shù)大師之后,2019年初,臺灣作家林清玄也與我們告別了,這些大師帶走了一個時代,輝煌落幕。面對死亡,人們總是準(zhǔn)備不足,德國哲學(xué)家馬丁·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對人如何面對無法避免的死亡給出了一個答案:生命意義上的倒計時法——向死而生。簡單來說就是因為我們對死亡無所預(yù)料才會恐懼死亡,但若是我們告訴自己不管哪天死亡,只要在那天到來前盡力活著就好,就會減少對死亡的恐懼。
林清玄曾說:“不知道今生會寫幾本書,但我知道我會寫到離開世間的最后一刻?!壁ぺぶ兴朴邪才?,他在出版了《人生幸好有別離》一書后便與世長辭。書中談及死亡時說:“不管有沒有準(zhǔn)備好,不論是不是愿意,我們總是起步在旅途中,消失在旅途中,人生是一個漫漫的旅行,沒有終站,只是走到了偶然的地方,力盡而止?!痹谇迕鱽砼R之際,我想和你一起聊聊死亡,想想人生之路。
清明節(jié)又叫踏青節(jié),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jié)日之一。在我國的節(jié)日中既是節(jié)氣又是節(jié)日的只有清明節(jié),它的名稱與此時天氣物侯的特點有關(guān)?!稓q時百問》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钡搅饲迕?,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jié)。且此時春光明媚、萬物復(fù)蘇,亦是春游和郊外娛樂的好時光。
清明節(jié)奇妙地糅合了“死感”和“生感”,一面是對往者的哀悼、對死亡的感懷,一面是春天萬物生長的新輪回對人心的治愈,這其中蘊含了中國人對生死的獨特理解。古代的喪葬觀念是“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意思是對待死去的親人要像他們活著的時候一樣。由此可見,古人在死亡這件事情上是重“生”的,因為他們認(rèn)為“死”雖是個體實體生命的終點,但自然宇宙的背后仍然是四季更替、萬物競生、人類繁衍綿延不息,因此對于“死”大可以豁達(dá)地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