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戈
40余年的人生,真正走進紫禁城只有三次。第一次在小學低年級,隨父母來北京看奶奶,宮里什么樣一點兒沒記住,只有相冊里的老照片證明了我曾到此一游。第三次也是最近的一次在今年正月初二,帶著老媽、閨女一起進宮過大年,午門外排隊半小時,上了雁翅樓又擠在人流里以龜速緊貼著展柜緩緩挪動,一個展覽兩個多小時才看完,飄雪的低溫天愣是出了一身汗。當然,收獲還是很大的,這么多年我終于真實地看清了宮里到底長啥樣。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6年多前的二刷故宮有些特殊,直到走出神武門,我都沒顧上多瞅一眼。
那是在2012年4月,說是游故宮,其實是陪游故宮+全天采訪。當年的北京電視臺青年頻道有一個欄目叫《青年公益心》,它辦了一個公益活動,請來明星、主持人、志愿者陪殘障人士游故宮。作為媒體記者,周日一大早我就趕到了午門,集結等待的時候心里對久違的故宮充滿期待。及至進了宮門、采訪開始,那點期待早已被拋到腦后,因為除了工作,什么都顧不上。從午門一路穿行至神武門,阿龍、羅旭、李菁、王為念、劉巖、高燕、晨陽七位明星、主持人分守故宮七大景點,先導游解說,再合影互動。緊跟著隊伍走了一路,眼里瞅著,嘴里問著,耳朵聽著,手里記著,宮里的一切早已被我當成了背景。留在腦海里的是阿龍的博學,李菁的幽默,王為念分發(fā)肉餅、跳舞唱歌的接地氣,坐在輪椅上的劉巖淡然一笑優(yōu)雅而美麗,還有穿著藍上衣的志愿者,守在殘障人士身邊推著、抬著,爬高上低。所有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心滿意足的笑容。一位阿姨的話我至今還記得:由于身體不方便,我40多年沒來過故宮,今天終于圓夢了。從那天起,故宮在我的心里就不再只是一座皇家的宮殿、一座藏寶無數的博物院,而是一個有溫度的地方。
故宮的溫度于我而言還有讓人欲罷不能的文創(chuàng)。自從上了故宮淘寶這艘“賊船”,就再也下不來了,經常在這座網上宮殿里流連忘返。喝水的杯子上有雍正御批—盡量發(fā)胖絲毫勿慮;化妝包上印著十二美人圖之一美,比著剪刀手傲嬌;冰箱門上貼著宮里的“阿哥”“格格”和“御貓”;窗戶上粘著康熙福字靜電貼;折扇一揮,朕生平不負人;大筆一甩,欽定一甲第一名……就連閨女也跟著我入了這個坑,看見上新兩眼放光,大呼買買買,臭美地背著千花萬蕊迷你帆布包,戴著騎鳳仙人卡通兒童表,用著千里江山筆袋,還把我買的梅花型鏤空香氛吊墜據為己有。
這樣的故宮其實挺好,不那么高高在上,不那么冰冰涼涼,就像一個老朋友,讓你總是惦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