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森
葉德輝(1864—1927),字奐彬(又作煥彬),號直山,一號郋園,湖南長沙人,祖籍蘇州。1885年舉人,曾授吏部主事。藏書頗豐,且精于版本目錄學(xué),編纂《觀古堂書目》《書林清話》《郋園讀書志》等,曾被章太炎譽為“讀書種子”。
1916年春,葉德輝返歸祖籍蘇州掃墓,在此居留達五年之久。這是繼辛亥革命之際避難衡山之后,再一次避難流寓。因其曾組織籌安會湖南分會,支持袁世凱稱帝,而在袁氏敗亡之后備受非議。到1922年重返湖南長住時,作為藏書家的他,已于1920年春刊行了《書林清話》??梢韵胂蟮玫剑途犹K州五年期間,無論是校理舊稿,還是研讀經(jīng)史,都還算是暫得桃源,頗有所得的。那么,除了湘江舊藏之外,在姑蘇城中的葉德輝,又有著怎樣的書緣與境遇呢?
為此,不妨查閱葉德輝的《郋園讀書志》。如果說《書林清話》算是總結(jié)前人的經(jīng)驗之談,并兼總括式的讀書心得;那么,在葉死后的1928年所印《郋園讀書志》,則完全可以看作是他購書、讀書、藏書、評書的親歷親為之全記錄了。在其后人的憶述中,他平日每得一書,必綴一跋,“或校其文字之異同,或述其版刻原委,無不纖細畢詳”(葉啟發(fā)《郋園讀書志跋》)。作為身處亂世的藏書家,在經(jīng)歷了戊戌變法、辛亥革命、袁氏稱帝之種種亂象險境之后,此刻開始敦促子侄將其平日藏書的題跋依序抄出,匯集成這一部《郋園讀書志》。這部藏書題跋集,從1916年開始編撰,至1926年編定,基本上囊括了葉后期的藏書讀書之心得。所以說,要想了解葉后期的藏書識見及生活境遇,《郋園讀書志》是必讀的參考文獻。而要進一步查訪其流寓蘇州期間的藏書見聞,《郋園讀書志》不可或缺。
通觀《郋園讀書志》十六卷,仍以“經(jīng)史子集”四部列置。其中,卷一卷二為經(jīng)部,凡96種;卷三卷四為史部,凡97種;卷五卷六為子部,凡126種;卷七至卷十六則為集部,凡389種,四部總計為708種。據(jù)此,我們看到,終生以“經(jīng)師”自任,力倡經(jīng)史為治學(xué)之本的葉德輝,在流寓蘇州之后的讀書生涯中,也時隨境遷,心與時移,開始有意無意地流連于集部之詩山文海了。《郋園讀書志》中的集部書籍占到了半數(shù)之上;而這些抒情適性的集部書籍,應(yīng)有大半皆來自其蘇州所見所得。
新見一部繆曰芑刻《李太白集》(以下簡稱“繆本”),雖只是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的“覆宋本”,但因其有了葉德輝的題跋,而別具價值。值得一提的是,這則題跋,《郋園讀書志》中未載,屬集外的“佚文”。為此,將原文抄錄,酌加標點如下:
題繆曰芑刻李太白集
李太白集,明以來所傳為千家注本,其無注本則從未有人校刻也。此本為康熙丁酉吳門繆曰芑仿宋刻,四庫全書著錄即此本。提要云,陳氏書錄解題、晁氏讀書志皆題李翰林集,而此乃云太白全集,未審為宋本所改,曰芑所改是,則稍稍可疑耳。按提要所疑,誠是也。此刻字畫工致,行格不類宋槧,不獨改翰林集為太白集不與宋目符同,即其正文亦前后時有校改。試取初印后印兩本校之(初印多黃紙印,后印多白紙?。笥≌咄鶕?jù)別本剜改而與初印本大有異同,集后雖有考異一卷,初印后印固從來未有也。此本卻是初印,吾家印濂丈得之吳門市中,持以示余,審其為初印后印。余據(jù)所見書之提要,又云坊間印本皆削去曰芑序以贗宋本,遂并考異而削之。然則當時初印果附考異,與但坊間以之贗宋,則其??讨ぃ趴烧湟?。歲在屠維協(xié)恰展上巳,葉德輝記。
原來,1919年上巳日,農(nóng)歷三月初三這一天,與葉德輝同宗的葉振宗,在蘇州書市中淘得一部繆刻《李太白集》,讓其鑒別此書版本優(yōu)劣。據(jù)葉德輝的判定,雖然此書算不得特別珍罕,本身在刊刻過程中也有擅改原版的一些錯訛,但葉振宗淘得的這一部,確是初印本,也頗難得。
葉振宗,字印濂,為明代葉燮九世從孫。當年葉紹袁午夢堂的一門風(fēng)雅,十代之后,傳至葉振宗時,除了家藏的先祖畫像與一櫥《午夢堂全集》《已畦詩文集》等古籍之外,已別無長物。茍全祖澤于亂世,略有閑裕的葉振宗,與葉德輝過從甚密,成為其校刻葉氏家集的重要同道者。繆刻《李太白集》刊行未久,至葉氏藏書之際,不過才兩百年光景,當時并不算什么特別名貴的古籍。那么,葉振宗為什么又要把這樣一部并無特別之處的古籍,鄭重其事地交由葉德輝來鑒識呢?
其實,葉德輝題跋里已經(jīng)說得比較清楚了。“坊間以之贗宋”,即以此繆本為底本來造假,假冒宋本。原書本來就是所謂的“覆宋本”,即影摹宋代原本之后,翻刻上板,形態(tài)本已極為逼真。書商為假冒宋本,便將牌記、序言、附錄考異一卷等可以驗證刻本年代的所有細節(jié),統(tǒng)統(tǒng)撤換、刪削掉了。葉德輝是極富經(jīng)驗的藏書家,這類作偽手法自然瞞不過他。但他又與那種玩古董心態(tài)的藏書家不同,并不是只看重古籍真?zhèn)舞b識,而是更重視古籍本身的內(nèi)容、??钡馁|(zhì)量如何等等。換句話說,他更看重書的“讀”,而不是“藏”;更看重書籍本身的內(nèi)容是否精湛,而非書籍版本的年代是否久遠——他的藏書,最終是為了讀校印質(zhì)量更好的書,而并不一定是為了擁有年代更古的書。哪怕像繆本這樣的,在當時還能經(jīng)常過眼的普通古籍,他也一定還會去審視所謂的初印本與后印本之區(qū)別,并從中發(fā)現(xiàn)其??睂W(xué)上的價值。
葉德輝題跋中提到的“初印多黃紙印,后印多白紙印”,說明通過用紙不同,可以區(qū)分繆本的兩種印本。這種區(qū)分,普通讀者不會十分在意,卻的確是進一步剖析“坊間以之贗宋”的一個旁證。不難發(fā)現(xiàn),此書繼康熙五十六年(1717)初印之后,還有光緒元年湖北崇文書局重刻本、民國元年鄂官書處重刻本、民國初年文瑞樓石印本等所謂“后印本”。除石印本可忽略外,上述清末民初的兩種“后印本”,都是用底色泛白的竹紙印制的。雖然歷百年之后,如今看來,這兩種“后印本”似乎也略微泛黃,并不算特別白了;但在百年前,葉德輝等過眼時,應(yīng)是明顯的白紙印本。
其中,光緒元年湖北崇文書局重刻本,牌記頁刻有“繆覆宋臨川本木瀆周氏藏板”字樣,這說明在清代乾嘉之后,繆本的木板已經(jīng)輾轉(zhuǎn)落到了吳縣周氏手中,而且可能已有所損壞,需要“重刻”了。而民國元年鄂官書處重刻本,則在板心下端明確的刻有“陶子麟重刊”字樣,這是當時的著名刻工陶子麟依據(jù)繆本原板為基礎(chǔ),再次重新補刻的;這更進一步說明,此時繆本的木板可能經(jīng)過多年刷印,已有漫漶不清或局部毀損的狀況,才會有“重刻”“重刊”之說。
反過來看,康熙五十六年的初印本,所用紙張為太史連紙。這種紙張表面平潤,背面略澀;其色澤近于象牙黃、白之間,韌性較好,是一種構(gòu)皮紙。所謂“構(gòu)皮紙”,即枸樹皮紙,這是一種采用陜西、甘肅等地特有枸樹皮做成的紙張。據(jù)考,構(gòu)皮紙早在漢代就已出現(xiàn),南唐名品澄心堂紙就是構(gòu)皮紙。而宋元時期,構(gòu)皮紙的生產(chǎn)工藝漸趨成熟,因紙質(zhì)綿軟細柔,頗為精雅,多用于印刷珍貴典籍。太史連紙較為名貴,到清代時曾常與開化紙一道,用于內(nèi)府書籍印制,如《武英殿聚珍版叢書》就是用此紙印刷的;又如《欽定古今圖書集成》也有用太史連紙印制的。繆本初印時,采用太史連紙,當然也是宋本原藏者的鄭重其事,使其從版刻風(fēng)格到紙張質(zhì)地都更接近于宋版書。這在無形中,也為后世作偽者提供了“高仿品”。據(jù)此看來,葉德輝所謂的“黃紙”,概指太史連紙;所謂“白紙”,概指普通竹紙。
如果說書商以繆本為底本,來假冒宋本,起初用康熙初印本還較為便利的話,那么在清代乾嘉之后,要再以初印本來作偽,“原材料”就已經(jīng)不那么多了。因為此時的初印本經(jīng)過近百年消耗,要么已經(jīng)被上當受騙的藏書家們視作“宋本”而束之高閣珍藏了;要么也已成為讀書人、學(xué)者的架上典籍,市面上可資流通者已經(jīng)日漸稀少了。再者,初印之后,可能還有接續(xù)而來的多次刷印,迭經(jīng)磨損消耗,繆本的木板也已經(jīng)無法再刷印出效果尚佳的本子了,初印本相較于后印本而言,自然還是要寶貴一些,一書難求了。
此時,“黃紙本”資源稀缺,不易求得;書商作偽大都也只能退而求其次,改用“白紙本”。只不過用“白紙本”作偽,工序也更多,難度也隨之增加。如要將所有關(guān)涉重刻、重刊的“后印”細節(jié)刪除掉,牌記、序言要全部撕掉,紙張要略加浸染,使之泛黃,這是晚清時作偽工序。到民國時,若以“陶子麟重刊”的“后印本”來作偽,則更傷腦筋,要逐頁將板心中這行字摳除,實在不行,只能以損毀書品方式,將這些細節(jié)全部抹除。因拿不到原書木板,作偽只能如此繁難。或許,會以為拿到了原木板,直接鏟去“后印”的板刻痕跡,更為省心省力;但還得考慮此時的刷印效果已一茬不如一茬,用這樣的“新印本”作偽,其效果還不如用這些已有的“后印本”罷。
無論用“黃紙本”作偽,還是改用“白紙本”造假,都是不需要初印本那一卷“考異”的。與此同時,后印本在參照初印本重刻重刊時,不知是原木板毀損無存,還是后印者圖省事,竟也直接刪除了附錄的那一卷“考異”;這當然又是間接給作偽者提供了便利,因為作偽者連撕去此卷的功夫也省了。無可否認的一個怪現(xiàn)狀——二百年來,繆本一直是以一種宋版書“高仿品”的姿態(tài)出現(xiàn)的,無論是書商、藏書家、刻板者都更看重這種“高仿品”的逼真程度;只有葉德輝才看重那難得一見的初印本“考異”,并為之題跋贊許的。
眾所周知,《李太白集》的宋本,存世極少。目前所知的僅有兩處公藏,一部藏北京圖書館,系殘本,仍以繆曰芑刻李太白集補配數(shù)卷。另一部藏日本靜嘉堂文庫,原系陸心源皕宋樓舊藏。而繆曰芑原藏的這部宋本,雖然曾見于陸心源、黃丕烈的記載,卻早已不知所蹤。如今市面上尚有流通的,所謂《李太白集》的“宋本”,實際上大多皆是繆曰芑覆宋本翻刻的《李太白集》,而且還多是以“后印本”來仿冒的“贗宋本”。近百年間,“初印本”已不易尋獲,帶有完整牌記、序言、附錄考異一卷的,更屬鳳毛麟角——葉德輝所題跋的那部葉振宗原藏本,正是其中的一部。
這真是:《書林清話》外一篇,《郋園讀書志》又一則。葉德輝跋繆曰芑刻李太白集,不但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難得的古籍版本鑒識經(jīng)驗;更為重要的是,藏書家的求真與讀書人的求知,在這一篇跋文的字里行間,皆得以精審呈現(xiàn)。至于這一則書跋為什么沒能編入《郋園讀書志》,或許只是因為原書是葉振宗的,葉德輝題跋完畢后隨即歸還,未有再抄錄跋文備存之故罷。
葉德輝這一則蘇州書話,將覆宋本與贗宋本之辨的寶貴經(jīng)驗,暢快淋漓、毫無保留地全盤托出。這一篇獨特的古籍題跋,歷經(jīng)百年滄桑,隨著那一部本已難得的繆曰芑刻李太白集初印本留存下來,實在彌足珍貴。當然,除卻覆宋本初印本與葉氏題跋本身的珍貴之外,葉氏終生倡行的“讀以致用、藏以致真”追求,也在這一部遺籍中再次得以明晰表達,這當然更是后世讀者應(yīng)予特別珍視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