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丹丹
“放”出來的能力
跟很多孩子一樣,貝貝一出生就備受關愛。
貝貝7個月開始會爬,看到新鮮的東西,正想爬過去,奶奶一把將東西抓過來遞給貝貝。貝貝10個月時,想抓著小床的欄桿自己站起來,外婆趕緊把貝貝扶起來。貝貝16個月大,開始走路了,每前進一小步,她都興奮不已,媽媽心疼地把她抱在懷里,說:“寶寶不走了,休息一下。”
貝貝1歲半了,拿起勺子吃東西,把食物灑得到處都是。幾個大人一起過來,有的擦嘴,有的收拾桌子,有的搶過勺子喂飯。貝貝2歲半了,她拿著一件衣服,拼命地往頭上套,頭終于鉆出來了,她很興奮。媽媽走過來,迅速地把衣服脫下來又穿上,說:“寶寶,衣服穿反了,是這樣穿的!”
漸漸地,貝貝習慣了大人無微不至的照料。上了幼兒園后,有一回老師讓她自己穿衣服,她拒絕:“我怕穿反了。”
孩子缺乏自己動手的勇氣,害怕失敗。因為很多事情,不是被代勞就是被否定,讓他們覺得自己不行。
“慢”出來的自信
一天,我跟樂樂媽媽帶孩子去游樂場,路上碰到了樂樂媽媽的熟人。對方問:“樂樂,跟媽媽去哪里玩???”樂樂正想回答,只見媽媽搶先說:“這孩子害羞,別見怪啊,今天我們?nèi)ビ螛穲??!笔烊艘浑x開,樂樂媽媽馬上指責:“剛剛叔叔問你話怎么不回答?”樂樂委屈地說:“我剛想回答,你就說了!”樂樂媽媽一時說不上話來。
這一幕讓我想起童年時父母對待我的方式。自己好不容易積攢的勇氣,因為父母的代勞,在一瞬間土崩瓦解,最后干脆放棄與人交談,內(nèi)心的受挫感至今記憶猶新。
有了孩子后,我會有意識地給予孩子時間和機會,讓他自己表達。一次,帶豆豆去文具店買計數(shù)棒。到了文具店,豆豆卻怎么也想不起計數(shù)棒的名字。我很想幫他說出來,看他努力表達的樣子,我忍住了。他想了一會,說:有很多根的,用來數(shù)數(shù)的,數(shù)學老師要我們買的。店員一下子就明白了,豆豆也頗為自豪。
在豆豆的英語課上,每個孩子有兩分鐘的自由演講時間。但是,豆豆很少開口。老師采用“讓他慢慢來”的方式,問一句,豆豆回答一句。老師告訴我,有時他回答得很慢,有時不回答,但是老師并不催促,適時地提醒,讓孩子有思考的時間,又能根據(jù)提醒想到完整的答案。在這樣的等待中,豆豆逐漸進步了。有一天,沒等老師開口,他一口氣講了兩分鐘。
我不由感嘆,其實,每個孩子都渴望挑戰(zhàn)自己,只要父母肯讓他們慢慢來,給予他們鼓勵與支持,他們就會盡情綻放。
“讓”出來的智慧
某日,一個朋友從國外回來,我準備陪朋友去爬黃山。豆豆也很想去,但他正逢幼兒園畢業(yè),要參加畢業(yè)匯演。我們當然希望他能如期參加畢業(yè)匯演。但孩子的想法不一樣,他并不覺得畢業(yè)匯演有多重要,而覺得和大人一起爬黃山才是最重要的。在跟他分析了兩者的利弊之后,我們把選擇權交給他。
經(jīng)過一天的考慮,他選擇參加幼兒園的畢業(yè)匯演,我大舒一口氣。同時我也在想,錯過一場畢業(yè)匯演,真的會給他很大的損失嗎?很多時候,是父母自己放不下,總想以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為孩子拿主意。
孩子的成長,如一棵麥苗從發(fā)芽到抽穗,需要陽光雨露的滋潤,也需要風霜雨雪的歷練。他們通過雙手的觸摸、身體的感知、大腦的思考去慢慢認識這個世界。他們并不需要大人的幫助,更不愿意被代勞。閉上我們的嘴,給他們自由和權力,讓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讓孩子為自己代言。
編輯 喬可可 1525188915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