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敏華
(1.山西省林業(yè)科學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12;2.連翹產業(yè)國家創(chuàng)新聯盟,山西 太原 030012)
連翹(Forsythiasuspensa)是我國常用的大宗藥材樹種,果實為著名中藥,具有散結瀉火、消腫排膿、止痛利水、抗菌、抗病毒、保肝之功效。連翹根系發(fā)達、萌發(fā)力強,可有效防治水土流失、維持地力,用于小流域治理和荒山綠化效果好。同時,連翹也是重要的觀賞植物,在城市綠化、美化中應用廣泛。
山西是連翹的主產區(qū),天然資源豐富,且果實品質最佳。山西連翹面積約30×104hm2,野生連翹蘊藏量在600×104kg左右,連翹年平均收購量為30×104kg,占全國年需求量50%.面對巨大的市場需求,基層群眾自發(fā)種植連翹,所用種源一般為老翹的種子,變異較大,為此筆者開展了連翹種源試驗,旨在選育出豐產穩(wěn)產、適應性強、抗逆性強的連翹品種。
為了對連翹古縣種源的豐產性、適應性、生長結果習性進行評價,將古縣、安澤、陵川種源的連翹播種苗,在安澤縣府城林場、浮山縣北王鄉(xiāng)駝腰村、聞喜縣石門村進行種源試驗。選育地條件見表1.
表1 選育地立地條件
選育有效成分含量高、豐產穩(wěn)產、適應性和抗逆性強、枝條相對直立、果實密集、易采摘的連翹品種。
2011年從山西省古縣、安澤、陵川和河南林州、輝縣等20多個縣收集連翹種源,定植于古縣石壁鄉(xiāng)佐村。同時,用古縣、安澤、陵川種源的連翹播種苗,在安澤縣府城林場、浮山縣北王鄉(xiāng)駝腰村、聞喜縣石門村進行種源試驗。連翹苗齡2 a,地徑0.3 cm,株行距2.0 m×1.5 m,栽植密度為3 300 株/hm2.
連翹為落葉灌木,株高2 m~3 m,莖叢生,枝條開展,小枝淺棕色,梢四棱,節(jié)間中空無髓。單葉對生,葉片寬卵形至長卵形,長5 cm~8 cm,寬2 cm~4 cm.花先葉開放,1朵~數朵簇生于葉腋,花萼4深裂,花冠黃色,裂片4.蒴果木質,表面散生瘤點,成熟時2裂似鳥嘴。種子數枚,有翅。
在海拔400 m~1 950 m,年均溫6 ℃~10 ℃,年降雨量300 mm~1 500 mm的地區(qū)均能正常生長,在降雨量600 mm以上的地區(qū)生長較好。連翹怕澇,不宜栽植在易積水的地方。對土壤要求不嚴,在微酸、中性、微堿的土壤上均能正常生長,喜深厚土壤。
山西古縣地區(qū),連翹的地上部分年生長期為170 d~190 d.3月16日至5月20日為展葉期,2月下旬至7月上旬均有新梢萌發(fā),4月23日至7月12日進入果實膨大期,8月下旬果實顏色逐漸由綠變褐,10月下旬種子逐漸成熟。
2016年6月下旬,在每個選育地,對各種源連翹選擇3株進行測定,其生長結果情況見表2.
表2 連翹生長結果情況
由表2可以看出,3個選育地連翹古縣種源的平均株產量(青翹)和千果重均大于安澤種源和陵川種源。因此,古縣種源連翹適宜在連翹適生區(qū)進行推廣應用。
古縣種源連翹豐產性好,長勢壯。在精細管理條件下,第2年開始掛果,第5年至第6年進入盛果期。
耐旱、耐瘠薄,對土壤要求不嚴。
采集自然成熟的種子,在清水中浸泡1晝夜,按3 cm~5 cm厚度攤開,覆蓋塑料布,勤翻使其受熱均勻,撿出先于連翹露白的菟絲子種子。播前對土壤進行消毒,播幅寬30 cm~40cm,播種量60 kg/hm2~90 kg/hm2,用黑色地膜覆蓋。適時間苗,密度為45×104株/hm2,秋季控制水分,促進苗木木質化。
選擇背風向陽、土壤肥沃、灌排條件好的丘陵山地或平地進行栽植。秋季落葉后至土壤封凍前或次年春季土壤解凍后至萌芽前,用2年生裸根苗造林,密度3 300株/hm2~4 950株/hm2,株行距2.0 m×1.5 m為宜,在早春和夏季進行修剪。連翹的常見病害為葉斑病,可噴施75%百菌清可濕性顆粒1 200倍液或 50%多菌靈可濕性顆粒800倍液進行防治。青翹采收時嚴禁搶采,采摘時不應損傷母樹和葉片,采摘后及時殺青,干燥、通風、防潮、防蟲儲藏。
連翹古縣種源樹姿直立,萌生枝條粗壯,葉片中大,深綠色?;ㄆ诩校Y實早。6年生~8年生樹高1.8 m,冠幅3.6 m2,單株青翹產量2.1 kg,千果重1 803 g.該種源適應性強,基本沒有病蟲害,在山西省太原以南連翹適生區(qū)均可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