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殿洲
香樁也被稱為椿芽、香樁頭、大紅椿樹,原產(chǎn)于中國,分布廣闊,棟科,雌雄不同,葉片中帶有羽狀復(fù)合,圓錐花序,白色,果狀橢圓形,有翅狀的種子。香樁除了提供椿芽食用外,還可以用于治療感冒、風濕、胃痛和痢疾,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和經(jīng)濟價值。
1 繁殖技術(shù)
1.1 種子處理、催芽
香椿的種子很小,種皮很硬,又帶膜質(zhì)長翅。直接播種會因種子吸水而發(fā)芽困難。為了整齊地獲得幼苗,播種前需要對種子進行萌發(fā)處理。
3月初,在30~40°C的溫水中浸泡24小時,等種子吸收足夠的水后,將其取出并放入袋中,置于溫度為20~25°C的溫度下催芽,每天早晚各澆一次水。將種子與河沙以1:2的比例混合,并適當灑水,濕度保持在松手即散較好。將混合沙子的種子,放在起堆成饅頭形,當種子大部分露出時就可以播種了。
1.2 莖稈扦插
一般多以扦插為主,一年四季均可進行,溫室內(nèi)一般在2~3月進行,露地可在7月初進行。從深秋到第二二年的4~5月份,選擇1~2年的生枝條,選取帶5~6片葉的健壯枝梢,去掉基部的葉片,只保留上部4~5片葉,切成20厘米長的插條,插于排水良好的沙壤土里,株行距25厘米×15厘米,插深2厘米,地面露出約1/3。插后遮陰,保持土壤濕潤,在室溫25°C左右約30多天生根。露地苗床扦插時,應(yīng)先用塑料薄膜覆蓋,上面再以葦簾遮陰,保證成活率。成活后單株分栽于小盆中或分于苗床培養(yǎng),秋后再起出上盆。
1.3 插根繁殖
在移栽和種植時,應(yīng)該把植物的長根和主根切成15厘米~20厘米的小切片。若在苗床種植,則種植距離為25厘米,深度為7厘米。若將根系種植在溝中,距離應(yīng)為10厘米,覆蓋土壤壓實,澆水,苗高10厘米,并及時清除螨蟲,注意除草。
2 香椿定植
可以在落葉后第二年春天萌芽的時候進行種植。在種植前,每畝田地施用660公斤分解有機肥,均勻潑灑,寬2~2.5米,按株行距60~70厘米×15~20厘米,每畝6000~8000株種植,最高不超1萬株。種植后,及時補充根水,保證成活率。
3 田間管理
3.1 肥水管理
種植成活后,應(yīng)及時施肥水,結(jié)合栽培和除草,促進苗木的快速生長。春季施以糞干、餅肥等作基肥,在生長季還要每間隔半月追施腐熟的油粕餅稀肥一次。生長期需水較多,要給以充足的水分,炎夏還要向葉面噴水以降溫和增加空氣濕度。
3.2 修剪
每年椿芽收獲后,到6~7月份時要對主干到地面高20厘米左右進行修剪,從而使其能萌發(fā)成新枝,7~8月份則要根據(jù)枝條的長勢進行削弱,促進其形成飽滿的頂芽。
3.3 病蟲防治
香樁的天敵主要是蟲、蛾和天牛,幼蟲時可噴灑800倍敵百蟲液,成蟲期可用1500倍的樂果防治。病害有葉銹病和白粉病,可用粉銹寧的500倍進行防治。冬季應(yīng)及時清理場地,從而減少害蟲越冬的數(shù)量。
4 過冬的保護
秋季落葉后,將植株連根挖起,每捆50株,將泥漿倒在根上,然后在陰涼處種植。挖一個高為50~60厘米、寬為50厘米的深溝,在11~12月初將捆扎好的植物,傾斜放在溝里然后用土填平,澆一次水之后保持濕潤,經(jīng)半個月左右的低溫,度過休眠期,然后移植到大棚里。棚里的溫度保持在白天16~25°C,晚上在10~15°C之間,再經(jīng)過45天左右,就可以上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