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強 邢路揚 姬祥虎
牛泥塘村距離會澤縣城20多公里,與娜姑鎮(zhèn)僅一山之隔,因當?shù)乩习傩赵诖謇锏乃练潘6妹?/p>
“一山之隔‘兩片天’,一邊是壩美土沃,另一邊則是荒坡禿山。”會澤縣委宣傳部工作人員朱培海的一句話,道出了娜姑鎮(zhèn)所在地和牛泥塘村最大的區(qū)別。
牛泥塘村四面環(huán)山,整個村子東高西低,呈扇面形狀,白天日照時間長,晚上咆哮的風聲不斷。與云南處處可見生機勃勃的大山不同,牛泥塘的山坡一年四季總顯荒涼,山上土地石漠化嚴重,裸露在外的紫色砂巖讓綠色生命很難在這里扎下根系。
因此,這里可耕作的土地非常有限、產(chǎn)業(yè)結(jié)構(gòu)單一,農(nóng)作物以水稻和薯類種植為主,經(jīng)濟作物則以軟籽石榴為主,但比較零散,村集體經(jīng)濟長期處于“空殼”狀態(tài)。
貧窮,深深地折磨著這個村莊里的人。
“小時候是吃不飽穿不暖,前些年條件好了些,但也就是解決了溫飽問題,離富裕還是太遠了。”今年剛50歲的徐國憲說,貧窮是長久以來村民們最習以為常的事,但也是壓在他身上的一座大山。
長女12歲時,妻子因病離世,徐國憲勒著褲帶也要把女兒的生活費給省出來,一年干下來家里是一點余錢都留不下。
全省129個縣有73個國家扶貧開發(fā)工作重點縣,會澤正是其中之一。
“我們村子是貧困縣里的貧困村,雖然說不是我們縣最窮的,但是跟外面不窮的村子相比,差距太大了,大家都太希望脫貧了。”牛泥塘村委會黨總支書記饒興剛感慨地說。
云南貧困人口多、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扶貧開發(fā)難度大,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zhàn)場之一。
為堅決打贏打好精準脫貧攻堅這場歷史性決戰(zhàn),2018年省委、省政府啟動了全面實施打贏脫貧攻堅三年行動,累計派出2.2萬名干部擔任第一書記,派出10.9萬名干部駐村幫扶……
2018年2月28日,“80后”武建良和5位同事被云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派駐到牛泥塘村,這個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工作小隊知道,這次的任務很艱巨,要讓300多戶村民脫貧,不易!
面對時代的使命,面對群眾的期盼,他們鉚足了勁,決定將工作隊打造成一個“尖刀班”,每個人都能獨當一面。
“但是剛開始開展工作還是很難,最后我們總結(jié)了一下,還是因為對村情不夠了解?!?武建良說,他和同事們每天爬坡到每一戶村民家中走訪,“剛開始我們白天去,總是找不到人,才知道村民非常勤勞,白天都去干活了,要找村民就得晚上去找?!?/p>
為了盡快掌握情況,隊員們主動取消了雙休假期,很多時候都是摸黑回到住所。
隊員們的認真努力,村民們看在眼里。
隊員楊皓所負責的村小組住得最偏僻,一次他爬山爬了半個多小時,才氣喘吁吁地趕到了一戶人家。
“這戶人家的女主人是個老奶奶,她看我爬山很辛苦,就送了我一根手杖?!边@根略顯粗糙的手杖,一直伴隨著楊皓,也給了他最強的工作動力,“一定要真正幫助村民。”
很快,6名工作隊成員摸清了所有村民的經(jīng)濟情況。情況了解清楚了,該如何幫助村民走上一條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脫貧之路,這才是最關(guān)鍵的。
牛泥塘村一直未脫貧摘帽,有一個重要的原因——缺水。
以禮河是金沙江的一級支流,養(yǎng)活了臨岸的無數(shù)村莊,牛泥塘村也是其中之一。但對當?shù)卮迕駚碚f,吃上干凈、安全的水,卻一直是“老大難”問題。
過去,村民們在田間地頭挖水池,然后蓄水挑來吃。2010年,用水管道架到了家里,雖然吃水的問題解決了,但水質(zhì)卻不行?!按迕竦娘嬘盟凸喔扔盟?,都是通過明溝從毛家村水庫引來,所以飲用水質(zhì)量不達標?!别埮d剛說。
解決村民的吃水、用水難題,也是脫貧攻堅中的重要工作。省政府辦公廳駐村工作隊聯(lián)合“村三委”共同制定相關(guān)項目方案,通過架設管道、修建自來水廠等方式,努力為村民們提供干凈衛(wèi)生的用水環(huán)境。
據(jù)了解,此項飲水工程的建設初步概算總投資需6828.62萬元,將解決娜姑鎮(zhèn)白霧、鹽水、牛泥塘等10余個村委會55065人、大型牲畜8440頭及小牲畜29539頭安全可靠的生活用水問題。
目前,1500萬元的飲水工程款已經(jīng)到位,建設水廠、管道等工作即將啟動。
這讓村民們充滿了期待。
“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這曾是村民們對村里道路最深刻的感受。
盡管多年前就修了通組公路,但因為各種原因,通組公路發(fā)揮的作用十分有限?!奥诽珷€了,車子進不去,說是通組實際上還是阻通。” 饒興剛說,村民們往家里拉農(nóng)用物資,或是其他物品,一般都是車子到了村里寬敞的地方,然后用最原始的人背馬駝肩挑的方式運到家。
“尤其是建房子的難度比較大,必須雇人挑建材,現(xiàn)在小工費都是每天一兩百元,對于我們這個村子的村民來說,經(jīng)濟壓力很大?!?/p>
俗話說,要致富,先修路。但實際操作起來,并非如想象中的那么簡單,還涉及到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之間的權(quán)衡。
“村子里修路如果不占地,就是越寬越好,如果占到誰家的地,那是一寸都不行?!瘪v村工作隊員孫龍說,修四組公路時,因原來路基太窄不能通車,他們前后跑了六次,給幾十戶村民做了大量工作,在克服了諸多困難后,牛泥塘村7條通組道路全部開工建設。
記者在走訪時發(fā)現(xiàn),新硬化的水泥道路不僅寬敞平坦,而且還栽種有綠化樹藍花楹,待枝繁葉茂開花時,必將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看著眼前一輛又一輛穿梭在村里的微型車,負責駐村工作隊后勤保障工作的“大管家”楊皓心里百感交集,因為一路從鎮(zhèn)雄到會澤,他深知,是交通制約了發(fā)展,滋長了貧窮。
必須要讓牛泥塘村從“輸血”式扶貧變?yōu)椤霸煅笔椒鲐?,才能讓牛泥塘村走上可持續(xù)的脫貧道路。
駐村工作隊把目光投向了村委會后方的不毛之地徐家梁子,打算在這里再造一片新天地。
“徐家梁子雜草叢生,土層薄、石頭多,土地整治工作開展起來極其困難,僅清理混雜于泥土中的石頭,就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 饒興剛說。
如今,這片曾極度荒涼的山坡,已被平整為臺地,并成功種植6000株軟籽石榴,有些已經(jīng)冒出嫩嫩的綠芽。這片近百畝的石榴園,預計五年后每畝的毛收入可達4萬元左右。
站在徐家梁子的山頂上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石榴樹“穿”上了綠裝,成群結(jié)隊的喜鵲在林間嘰嘰喳喳叫個不停……生機勃勃的景象更是美不勝收,讓人驚嘆。
每一點變化都浸潤著這個久經(jīng)貧窮的村莊,讓它煥發(fā)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2014年以前,全村只有一戶人家的房屋是平房,如今,一幢幢小洋樓拔地而起,更重要的是,村民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今年我有信心脫貧?!毙靽鴳椀讱馐愕馗嬖V記者,自己種植了兩畝石榴,同時,還擔任村上的生態(tài)護林員和就業(yè)扶貧信息員,每月的補貼工資為1187元,待安全飲水的問題解決后,脫貧致富便指日可待。
此前,他主要經(jīng)濟來源就是在家務農(nóng)和打零工,家庭年人均純收入僅有3000元左右,被政府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享受到政府的利好政策,徐國憲對老房屋進行了加固和修繕,面貌煥然一新,屋內(nèi)電視、電風扇、電飯煲、電磁爐、洗衣機等家用電器一應俱全。
工作隊駐村一年來,牛泥塘村已實現(xiàn)91戶356人脫貧,面對這份成績,工作隊卻并不滿意,“我們更多看到的是還有218戶757人沒有脫貧。”
饒興剛很有信心,“我們村窮了好多代,所以我們真的太渴望脫貧了,現(xiàn)在在政府的幫助下,有這樣的好政策,有人手把手帶路,我們有信心通過我們這代人的努力,讓下一代不再受窮!”
如今,他還有更大的“野心”,他希望牛泥塘村的產(chǎn)業(yè)越做越好,足以支撐年輕人回歸故土的創(chuàng)業(yè)夢想。他說,到那時,牛泥塘才算是真正迎來了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