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秋樹
2019年9月25日,兩位老人的骨骼標本被一起安置在昆明醫(yī)科大學生命科學館入口處的屏風前。時隔多年,他們以一種特殊的方式重逢在母校?!吧鸀獒t(yī)學教授,逝做無語良師?!边@對生死不離的夫婦是李秉權、胡素秋。
李秉權和胡素秋都是云南知名的醫(yī)學教授。在李秉權從醫(yī)的生涯中,創(chuàng)下了許多個第一:在云南率先施行開顱手術、顯微神經(jīng)外科手術和顱內外血管吻合術等;首次施行人體大腦半球切除術;與昆明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五官科合作施行全國首例經(jīng)顱中窩硬腦膜外進路面神經(jīng)移植術……胡素秋是婦產(chǎn)科專家,醫(yī)術精湛,編寫了中國第一部《婦女更年期衛(wèi)生》及多種培訓教材,培養(yǎng)了眾多年輕醫(yī)師。
無論為醫(yī),還是為師,他們都是楷模。與此同時,他們也書寫了云南醫(yī)學界的愛情傳奇。
李秉權是來自騰沖的寒門孤兒,幼年時父母先后因病去世,靠兄嫂織布、賣布讀到高中畢業(yè),后又步行兩個月到昆明投靠同鄉(xiāng),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取云南大學醫(yī)學院。胡素秋是護國戰(zhàn)爭名將胡瑛的女兒。兩人相逢于云南大學醫(yī)學院,至此一場始于才華,終于共同醫(yī)學信仰的愛情綿亙一生。
彼時,胡素秋擁有很多追求者,可是,她還是接受了李秉權的愛意。打動她的,是這個寒門子弟的刻苦執(zhí)著。她說:“我愛慕他的貧賤不移、自強不息、勤學刻苦、努力鉆研,而且對我一往情深。”
1948年,李秉權花了一個月的工資,買了一支派克筆作為禮物向胡素秋求婚。胡素秋不顧家人反對,欣然答應。第二年,夫婦倆被聘到云南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工作,是新中國的首批醫(yī)師。昆明醫(yī)學院建立后,夫婦倆成為學院的首批教師和醫(yī)生。他們從沒離開過醫(yī)學領域,直到去世前幾年,還堅持在專家門診坐診。
在兒子李向新的記憶中,父母總是很忙,因為怕耽誤時間,家里的廚房從不開伙,甚至年夜飯也在食堂吃;父母難得一同在家,談的也都是各自新收了什么病人、怎樣處理。常常一天忙了十幾個小時后,兩人還在深夜讀書著文。童年時代,孩子們最怕聽到,也最常聽到的,就是家屬院的喇叭里喊:“李秉權,急診急診,請速到醫(yī)院?!?/p>
在李秉權和胡素秋的心中,沒有什么比救死扶傷更為重要的事情。生活必須讓位于生命,這是他們的共識。因此,他們無法像其他父母那樣經(jīng)常陪伴兒女。
有一次,剛上一年級的大女兒李晴霞放學回家,看見4歲的弟弟李向新睡在床上,手腳冰涼,喊他也不應(事后才知道弟弟得了中毒型痢疾)。而此時母親正在上海進修,父親正在腦外科門診,她趕緊跑到醫(yī)院里去找父親,這才把弟弟的命給救回來。
結婚幾十年,李秉權家里也沒有幾件像樣的家具,都是一些“老古董”。他們的第一張沙發(fā),還是他們大女婿在1983年買的,那是用鐵路修車淘汰的破舊木板做架,用若干彈簧支撐的最早一代簡易沙發(fā)。30多年過去了,他們還一直在用這個沙發(fā),不是因為買不起,而是他們沒有時間去換。
他們全部的生活重心都在治病救人,其他的,于他們而言,都是身外之物。
有一年,胡素秋患病,在子宮切除手術中發(fā)生大出血。而另一邊,李秉權正在搶救其他病人,就連妻子的病危通知書都是護士拿過來,他簽完字后,繼續(xù)給病人做手術。
后來,胡素秋跌倒腦出血,近七十高齡的李秉權親自操刀,把妻子從死亡邊緣搶救了回來。
也許別人不能理解他們,但胡素秋與李秉權相互懂得——他們是夫妻,更是知己。
2000年,夫婦倆一起填寫了遺體捐獻表,他們共同決定去世后把遺體捐獻出來。
作為醫(yī)生,他們比誰都知道醫(yī)學標本的重要性。李秉權不止一次向同樣做醫(yī)生的兒子李向新感慨:他大學時代由于教學標本極少,只能和同學頂著日軍戰(zhàn)機的轟炸,去亂葬崗找無名尸骨做醫(yī)學標本。
大女婿林文俏得知岳父母的決定后,給遠在美國的小姨子李珊打電話:“禮有五經(jīng),莫重于祭,遺體捐了,讓后人去何處祭拜?”他希望李珊說服父母放棄這個想法。但李珊太了解自己的父母,她說:“他們說了,就一定會做到。我勸不了他們,我只能尊重?!?/p>
林文俏轉而勸妻子,表示如果一定要捐獻,可留下一點骨灰,葬于公墓。李晴霞也拒絕了他的請求。她說,對父母最好的紀念,就是尊重他們的意愿。
“我做了一輩子的醫(yī)生,死了以后也要拿這身皮囊為醫(yī)學做一些貢獻,學生在我身上練熟后,病人就可以少受些痛苦。我患過腦腔梗、高血壓、血管硬化,可以做病理解剖。解剖完之后,再做成骨架,供教學使用?!边@是李秉權對自己身后事唯一的交代。
2005年3月,李秉權逝世。家人按照其生前遺囑,將他的遺體捐獻給昆明醫(yī)科大學。其中骨架被制作成醫(yī)學標本,陳列在學校生命科學館內,供教學使用。
他走了,胡素秋的心也空了。她在日記中寫道:“他走了以后,我既不想生活,更不想工作!李秉權與我相識62年結婚56年,歷盡半個多世紀坎坷,相依為命。去年他先我而逝,回顧此生,無怨無悔。他病逝的巨大打擊曾令我萬念俱灰,音容宛在的言行又讓我擺脫悲哀,重燃生命之火……”
重燃生命之火,這對于晚年痛失愛人的胡素秋來說并不容易。但是她想起李秉權生前對她說,他的記憶力越來越差,診病雖輕而易舉,但用藥時常只記得藥品的適應癥,卻記不清禁忌癥和配伍禁忌,“為了不害病人,我停看門診啦!你記性好,不要跟隨我退,要繼續(xù)為人民好好服務?!?/p>
“要繼續(xù)為人民服務”這句話一直深深地印在胡素秋的腦海里,她打起精神,依然奔走在醫(yī)學一線。直到85歲,她才戀戀不舍地離開她熱愛的工作崗位。
2015年,93歲的胡素秋無疾而終。跟丈夫一樣,她也將遺體捐獻給昆明醫(yī)科大學。她在遺囑中稱:“眼角膜、進口晶體、皮膚、肝、腎等供給需要的病人,最后再送解剖?!?h3>3
時隔多年,他們以一種特殊的方式“重逢”在母校的生命科學館,續(xù)寫了他們的愛情傳奇。
他們的兒女也都回到了昆明,見證了父母的“久別重逢”。他們淚流滿面地注視著父母,有思念,有驕傲,他們知道父母做了一個偉大的選擇。
“有一種愛情,死亡也不能將其分開?!睕]有哪一句話,比這一句更能詮釋李秉權與胡素秋的這場戀歌。
一位學生含淚感慨:“他們讓我們感受到醫(yī)者的情懷,也明白生命的意義。我想,有時,死亡不是終結,而是另一種開始。”
編輯 鐘健 12497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