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星野
筆者曾走訪過全國各地多個站點。無論到哪一個站點,剛進大門,就能看到各項制度醒目地掛在墻上,這說明,在站點規(guī)范化建設(shè)中,“制度上墻”在各地已基本實現(xiàn)。這是令人欣喜的,充分表明了絕大多數(shù)基層站點已經(jīng)初步具備了“制度意識”,但欣喜之余,又不得不深思:制度上了墻,是不是就大功告成了呢?當然不是,制度上墻,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
制度上墻,是制度公開的一種有效方式,為了讓大家對制度能“一目了然”,因此說“上墻”是絕對有必要的。但這絕非“制度上墻”的根本目的所在。站點制定各項制度,是為了明確管理職責、規(guī)范學用工作、厘清操作流程等等,但這些都只是手段,并非目的。目的是什么?還是“用”。有些站點,制度上了墻后,只是滿足或停滯在“上墻”上,不僅研究不細、貫徹不力,更是執(zhí)行不嚴、效果不實,墻上的制度只為了應(yīng)付檢查匯報,成了“空架子”“賣家秀”。
為什么有些基層站點將“制度上墻”弄成了“紙上談兵”?個中因素錯綜復雜,比如有的站點缺少專職管理人員,兼職的管理員本身事務(wù)纏身,無暇顧及站點工作,對待制度只能應(yīng)付了事;有的站點管理員責任心不強,缺乏積極性,“混著干”的毛病已經(jīng)根深蒂固;有的站點管理員能力有限、執(zhí)行力不足,再好的制度也難以推行下去;有的站點工作情況較為復雜,面對現(xiàn)實中存在的各種阻礙確實也很難開展工作;有的站點在制度創(chuàng)立初期尚能嚴格執(zhí)行,但時間一長,或由于人員更迭或產(chǎn)生了懶怠情緒,制度逐漸成了擺設(shè)。而且還有更深層次的可能,就是有些地方制定出來的制度是“一刀切”,忽略了各站點所處環(huán)境的個性化差異,同樣的要求可能適合“張家村”,但到了“李家村”卻“水土不服”,以至于只能“掛在墻上看看”,卻難以在工作實踐中落實。如果再深思一步,個別基層遠教管理部門工作熱情不高、積極性不強,對待站點建設(shè)管理抱著“得過且過”的心態(tài),覺得“差不多就行了”,制度出臺的目的也只是為了對上級“交差”就OK,對于實際中是否貫徹落實了則漠不關(guān)心。以上原因林林總總,最終都會導致一個不好的后果——站點形同虛設(shè),執(zhí)行力、能動性、存在感幾近全無;久而久之,站點門可羅雀,基層遠教工作自然也成了“表面文章”。
“制度上墻”這個制度本身,是無可非議的,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都發(fā)生在“制度上墻之后”。制度“上墻”后還應(yīng)扎實“落地”,這才是“生命力”所在;無論何種原因,如果“上墻”后就“刀槍入庫、馬放南山”,說穿了,都是形式主義的具體表現(xiàn)。反對形式主義,就是要著重解決工作不實的問題。就“制度上墻”來說,制度絕對不是用來看的,而是用來做的。遠程教育工作想真正得到基層黨員群眾的歡迎和認可,站點關(guān)聯(lián)甚緊、制度作用重大。只有腳踏實地地去針對實際、結(jié)合實需、立足實踐去制定制度、研究制度、落實制度,“把功夫下到察實情、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上”,讓制度從形式到內(nèi)容都突出一個“實”字,才能使站點真正成為“實打?qū)崱钡囊痪€陣地。
“制度上墻”只是個起點,須知,讓“制度在基層一線落地有聲”,才是“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