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琳 溫雪婕
當代大學生道德誠信危機的存在有多方面的原因:社會體制轉軌導致道德誠信約束機制尚未完善,家庭-學校-網(wǎng)絡-自我教育的不健全及當代大學生自身特有的特點。因此,構建高校道德誠信體系需要從以下方面著手:不斷完善高校道德誠信體系的內容支撐,建立高校道德誠信機制。
誠信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亦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遵守道德,講誠信更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正常運轉、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前提,是依法治國的道德基石,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人文基礎,更是我國高校教育的出發(fā)點和歸宿。而大學生作為時代的先鋒,是推動社會發(fā)展和進步的動力,其道德誠信問題關系到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走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目前據(jù)各項數(shù)據(jù)調查,大學生的道德誠信危機已成為社會發(fā)展不可回避的問題之一。
一、大學生道德誠信危機產(chǎn)生的原因
大學生道德誠信的缺失是一種惡性循環(huán),不僅損害了大學生自身的健康成長,而且也大大降低了高校的教學質量,對國家和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帶來的損失不可估量。目前,導致當代大學生道德誠信危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社會體制的轉軌
我國從計劃經(jīng)濟向市場經(jīng)濟轉型的過程中,由于價值觀念發(fā)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使得道德、法律處于重塑階段,相應的道德誠信約束體系尚未建立,呈現(xiàn)出道德誠信標準的多元化現(xiàn)象,導致大學生陷入了道德困惑。此時,政治上不清明,經(jīng)濟上攀比成風,文化上學術欺騙、剽竊論文、考試作弊已為常態(tài)。諸如此,眾多的社會現(xiàn)象使得身為大學生對這些不法行為暫時蒙蔽了雙眼,從而在潛意識里降低了自身的道德誠信標準。
(二)家庭-學校-網(wǎng)絡-自我教育的不健全
廣義上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網(wǎng)絡教育、自我教育等方方面面。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啟蒙教育,其言傳身教的作用不言而喻;網(wǎng)絡教育是新時代下當代社會出現(xiàn)的一種特殊教育方式,在未來社會將成為一種普遍現(xiàn)象,它可以擴展學生的視野,增加獲取知識的途徑,但它的弊端也在于在某些問題上學生難以辨別真?zhèn)?自我教育是個人以提升個人綜合素質為目的的教育行為,進入高等教育階段的大學生,其教育方式主要是以自我教育為主。但是剛進入大學的大學生,其自我教育意識還沒完全養(yǎng)成,教師和家長對其疏于管教,因此大學生進入大學后處于放空狀態(tài),進入不了學習狀態(tài)導致荒廢學業(yè)。
狹義上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大學生進入高等教育階段后,依然沒有逃脫這種教育模式,大學階段依然只重視傳授知識和技能,而忽視培養(yǎng)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教導學生今后如何做人、做事,出現(xiàn)了教書易,育人難的尷尬局面,這種局面的表現(xiàn)就是大學生道德誠信危機的頻頻出現(xiàn)。
(三)當代大學生特有的特點
當代大學生生活在物質上有了較大的提高,生活環(huán)境、標準也具有當代特色。在知識層次方面,具有思維敏捷、思想活躍、開放性強,對新事物具有較強的接受能力。同時,也具有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敏感性相對較弱的特點,這些弱點易受社會消極現(xiàn)象的影響,失去正確的判斷,迷失自我,弱化道德底線,放棄誠信原則,最終釀成不可挽救的局面。
二、高校道德誠信體系的內容支撐
構建高校道德誠信體系是一個龐大的校園系統(tǒng)工程,這種體系需要道德和誠信作為其內容支撐。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加強道德觀教育。
教育始終是改變大學生道德意識形態(tài)的根本途徑,學生個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素質直接影響整高校、國家乃至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關于教育,從古至今人們都把德育放在首位,“立德樹人”始終是教育的根本宗旨,因此,現(xiàn)下我國的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在保證其正常運轉及作用的前提下,應回歸教育的本源,轉變教育理念,加強道德觀教育,把“育人”逐漸放到教育的第一位。
在構建道德誠信體系中,以道德觀為切入點。在道德觀教育上,應該將其上升到哲學層面。從理論上用哲學的視覺論證道德觀教育的淵源、內容、重要性,深入淺出地讓學生理解和接受道德觀教育。從教育方式上,教育者應尋求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如案例分析、社會實踐,將道德理論融入于現(xiàn)實中,形成一種道德文化氛圍。這種文化氛圍的魅力在于具有整個人群、統(tǒng)一價值觀念的作用,它比法律約束的范圍更廣,約束成本更低,效果更加。所以加強道德觀教育是高等院校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建立誠信制度
建立相應的誠信制度有利于規(guī)范大學生自身的誠信行為的各種規(guī)則與約定,如建立大學生個人誠信檔案、失信懲戒制度等,其目的是為證明、解釋和查驗自然人信用情況提供依據(jù),為建立良好的道德誠信文化提供制度保障。這種制度不僅能促進高校道德誠信文化從傳統(tǒng)文化教育向現(xiàn)代文化教育的轉變和對接,還能減少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收到的信息不對稱性的現(xiàn)象,加大失信成本,抑制機會主義行為,從而規(guī)范其誠信行為,降低個人風險。
三、建立高校道德誠信機制
構建高校道德誠信體系,還需要一套符合實際、高效可行的機制,來保證這套體系能夠正常運轉,因此建立高校道德誠信機制勢在必行。
(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建立高校道德誠信機制,關鍵還在于人。要改變大學生的道德誠信危機,雖然我們無法改變大學生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家庭背景、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這些客觀因素,但能改變的是大學生所受的教育。在大學生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教師在教書育人的問題上,要擺正位置。教書是為了育人,教的目的是為了育--教育。不教則難育,只育無教。因此,教師的道德誠信水平直接影響到學生們正確的道德誠信觀念的形成。打造一支師德高尚、思想覺悟高、信守承諾、業(yè)務精湛、教學理念符合時代發(fā)展的優(yōu)秀師資隊伍已成為當務之急。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師德是教師隊伍建設的前提
師德是教師的靈魂。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的靈魂是否高尚是整個教育事業(yè)基石。要建立高校道德誠信機制,就要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誠信觀念,而這種觀念的形成關鍵在于教師。無論是什么類型的大學,都要注重任課教師的師德建設,教師在生活和課堂上的一言一行都是學生們模仿的對象。作為教師,要時刻加強自身的師德建設,注重自身的道德誠信修養(yǎng),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在生活和課堂上要潛移默化地感染到學生,成為名副其實的學習和做人的榜樣。
2.轉變教育理念是師資隊伍建設的關鍵
新時代不同于往日,雖然我國現(xiàn)在的教育模式還沒有改變,但新時代新的體制、新的社會需求也要求高校教育形成新的教學理念。作為新時代下的教師,無論是什么學科的教師,都要密切關注時代發(fā)展,及時更新舊有的“重智商輕德育”的教育理念,樹立“教與育并重”的新型教學理念,深刻理解“教書育人”的涵義。
3.改變單一的教學模式
關于高校道德誠信的教育在大學里主要思想政治教育,其教育目標、內容、方法太過于單一、枯燥乏味?!翱菰锓ξ兜恼f教”讓學生有非常大的抵觸心理,表現(xiàn)在課堂上就是學生精神萎靡,呼呼欲睡的現(xiàn)象非常普遍;課堂下則極少關注自身道德誠信教育的提升。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很難打動學生們的內心,讓其打開心扉,接受教育。因此新的教育模式必然要求任課教師關于道德誠信方面有著非常深厚的知識儲存,幽默風趣、深入淺出、現(xiàn)實活潑的教學方式及符合新時代的教學題材才能讓學生們接受教育。
(二)營造道德誠信文化氛圍
營造文化氛圍短期內不能讓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大的變化,但確是培養(yǎng)個人靈魂的重要場所,是一個人汲取精神營養(yǎng)的環(huán)境。良好的文化氛圍可以造就一個人,惡劣的文化氛圍也可以毀掉一個人。因此營造道德誠信文化氛圍是解決大學生道德誠信危機的重要途徑。營造良好的道德誠信文化氛圍,并非一人可為之,需要社會全方位的力量來共同營造這種氛圍。社會—家庭—學?!W(wǎng)絡—自我教育五位一體,無縫對接,親密合作。形成一張無形的文化網(wǎng)絡,在這種健康、優(yōu)質、先進、符合道德誠信規(guī)范的網(wǎng)絡下,學生們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不斷汲取各種養(yǎng)分,完善自我,將自己打造成為新時代需要的新型人才。
(三)建立高校道德誠信獎懲機制
建立大學生個人誠信檔案和道德誠信積分制,記錄學生在校的學習、思想、實踐、公益勞動等房方面的情況,并與個人征信、評優(yōu)、貸款、畢業(yè)、就業(yè)等直接掛鉤。同時建立健全校內道德評價體系和監(jiān)督機制。通過這樣的方式,是的學生的行為有個準確的標準,時刻關注自己的誠信檔案,依據(jù)檔案衡量自己的點滴行為,不斷提高,從而日積月累地養(yǎng)成道德誠信行為的習慣。
(四)樹立法律觀念
在社會生活中,法律與道德是并行不悖的,也并非存在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正如有人所說,法律是低級的道德,而道德是高級的法律。因此,在制定道德準則時,用法律強化道德準則,其效果更加。另外,建立明晰的“產(chǎn)權”法律意識。產(chǎn)權一詞是經(jīng)濟方面的術語,但也同樣適用于建立道德誠信機制的需要。大學,作為大學生從學生身份向社會人身份轉變的過渡地帶,受社會市場機制的影響非常大,在大學生活中中也常常出現(xiàn)了一系列類似于“產(chǎn)權”糾紛的現(xiàn)實問題。在處理某些問題上,如評優(yōu)、獎學金、助學金、考試作弊等,如果沒有真正的所有者,大學生對自己的行為不承擔責任,在信息不對稱時,出于短期利益的驅使,實施誠信行為無益,因為在交往過程中,誠信的積累很難產(chǎn)生未來預期。只有“產(chǎn)權”明晰,所有者追求長期利益,在交易頻度足夠、交易信息充分披露的前提下,交易一方隱瞞信息欺騙另一方的可能性減小,所有者建立和維持信用才能得到信用投資。所以,要想建立有效的高校誠信機制,就必須培養(yǎng)大學生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流轉順暢的現(xiàn)代“產(chǎn)權”法律意識。
總而言之,道德誠信是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是社會健康發(fā)展的前提,更是新時代大學生自身素質的標識。任何一個社會、一所大學要獲得長足的發(fā)展,都必須以講求信用為基礎。在我國,大學教育逐漸地普及化,身為大學生群體,要信守承諾,為建立一個和諧、有序、發(fā)展的社會環(huán)境貢獻自我的力量。(作者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華清學院)
項目課題: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華清學院科研項目“新時期高校德育實效性提升路徑研究(17ky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