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大中華文庫》(漢英對照)之《天工開物》英譯者訪談錄

      2019-06-11 10:33王煙朦王海燕王義靜劉迎春
      外國語文研究 2019年1期

      王煙朦 王海燕 王義靜 劉迎春

      內(nèi)容摘要:通過對科技典籍《天工開物》英譯者王義靜、王海燕和劉迎春教授進行訪談,本文探究了《大中華文庫》(漢英對照)之《天工開物》英譯過程中影響譯者翻譯該部科技典籍的幾個重要因素,并邀請三位譯者對科技典籍和《大中華文庫》漢英對照叢書的翻譯和出版進行了評價。希望本訪談能夠對國內(nèi)譯界開展中國典籍的譯者研究和翻譯批評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大中華文庫;天工開物;譯者訪談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基于《天工開物》英譯本的科技典籍譯者風格研究”(編號:16BYY032);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古代自然科學類典籍翻譯研究”(編號:14BYY030);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資助項目“《大中華文庫》在英語世界的接受研究”(編號:2017WKYXQN015)。

      作者簡介:王煙朦,華中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翻譯學。王海燕,碩士,大連海事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科技典籍譯介和應用翻譯。王義靜,碩士,大連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曾任大連理工大學典籍英譯研究所所長,協(xié)助汪榕培教授開展典籍英譯研究和博士研究生培養(yǎng)。主要研究方向為科技典籍譯介。劉迎春,博士,大連海事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兼任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典籍英譯專業(yè)委員會副秘書長等職。主要研究方向為科技典籍、法律典籍譯介和應用翻譯。

      Title: An Interview with the English Translators of Tian Gong Kai Wu of Library of Chinese Classics (Chinese-English)

      Abstract: The present paper, based on 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s Wang Yijing, Wang Haiyan and Liu Yingchun, English translators of the Chinese sci-tech classic Tian Gong Kai Wu, probes into some important influential factors in their translation of the above-mentioned classic as part of the national publishing project Library of Chinese Classics (Chinese-English) series. Meanwhile, the three translators, upon quest of the interviewer, aired their views on the translation and publication of Chinese sci-tech classics and other classics in the Library of Chinese Classics (Chinese-English) series at large. It is hoped that this interview can shed light on the translator study and translation criticism of Chinese classics in Chinas translation academia.

      Key words: Library of Chinese Classics; Tian Gong Kai Wu; translator interview

      Authors: Wang Yanmeng is Ph.D. candidate at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China). His research interests lie in translation studies. E-mail: wangyanmeng1992@163.com. Wang Haiyan is professor at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Dalian 116026, China). Her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translation and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sci-tech classics and applied translation. Wang Yijing is professor at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 China). Her research interests are translation and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sci-tech classics. Liu Yingchun is a professor at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Dalian 116026, China). His research interests are translation and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sci-tech and legal classics as well as applied translation. E-mail: liuyingchun@dlmu.edu.cn

      一、引言

      《天工開物》是中國古代文獻中惟一一部有系統(tǒng)地專門研究中國古代科技的著作,因此成為中華典籍英譯出版工程《大中華文庫》(漢英對照)(以下簡稱《文庫》)選題之一,以向海外傳播我國古代科技文明和助推中西文化平等交流?!段膸臁分短旃ら_物》英文全譯本于2011年出版發(fā)行,其英譯者為我國大陸學者王義靜、王海燕和劉迎春。該譯著已經(jīng)被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等海外知名大學圖書館收藏;2016年,榮獲第五屆遼寧省政府獎二等獎,同年香港《大公報》對獲獎情況進行了報道。

      除《文庫》工作委員會主任楊牧之《總序》和國內(nèi)科技史研究專家潘吉星的《前言》,《文庫》之《天工開物》中并無譯者序、翻譯說明、注釋等體現(xiàn)譯者翻譯思想和翻譯觀的副文本,其缺失勢必不利于客觀解讀譯作在原語和目的語中的產(chǎn)生、流通和接受機制等。鑒于此,本文擬對《文庫》之《天工開物》英譯者王義靜、王海燕和劉迎春教授展開訪談,構建譯本的外部史料來彌補此缺憾,以促進科技典籍譯介研究。

      二、訪談概要(以下問題簡稱為Q,回答簡稱為A)

      Q1:請問三位老師是怎樣與《天工開物》和科技典籍結緣的?

      A:談起我們翻譯《天工開物》和開展科技典籍英譯研究,我們首先要感謝汪榕培教授。汪先生先后擔任大連外國語學院院長、大連理工大學和蘇州大學博士生導師,不僅培養(yǎng)了一批典籍翻譯實踐和研究的碩士生和博士生,如今在典籍英譯的不同領域都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而且他還翻譯出版了二十多部中國典籍,其中《牡丹亭》、《陶淵明集》、《邯鄲記》、《墨子》、《漢魏六朝詩三百首》、《詩經(jīng)》、《莊子》、《紫釵記》八部譯著入選《大中華文庫》(漢英對照)叢書,是當之無愧的典籍英譯大師。我們?nèi)缓涂萍嫉浼恢庇兄安唤庵墶?,大連理工大學和大連海事大學有著悠久的科技英語研究和科技翻譯的傳統(tǒng),我們在他的啟發(fā)和鼓勵下,結合自身院校資源的特色和優(yōu)勢開始翻譯《天工開物》,并開展科技典籍英譯研究,這也正好符合我國“一帶一路”倡議和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新時代精神。

      Q2:目前我國存世的科技典籍約有一萬兩千種。上世紀90年代河南大象出版社陸續(xù)推出的《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匯》叢書還將科技典籍分為數(shù)學、天文、物理、化學、地學、生物、農(nóng)學、醫(yī)藥、技術、綜合等類別。毋庸置疑,科技典籍的數(shù)量多,門類齊全。請問你們?nèi)绾卧u價《天工開物》在中國科技典籍中的地位和在世界科技史上的影響?

      A:科技典籍數(shù)量不小,涉及天文、物理、建筑、造船與航海、工農(nóng)業(yè)和手工業(yè)等諸多領域。《天工開物》是最具代表性的古代科技作品,是中國古代科技成就的集大成者,對世界科技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它的系統(tǒng)性強,涉及工業(yè)、農(nóng)業(yè)和手工業(yè)三大領域,所以《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匯》叢書將它歸為綜合類科技典籍。宋應星是全世界第一個科學地論述鋅和銅鋅合金(黃銅)的科學家。因此,日本科學史家三枝博音指出,“《天工開物》不只是中國,而且是整個東亞的一部代表性技術書,其包羅技術門類之廣是歐洲技術書所無法比擬的”。①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將它與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技術經(jīng)典——阿格里科拉的《礦冶全書》相提并論,稱宋應星為“中國的阿格里科拉”。 ②

      Q3:在《文庫》110種選題中,部分典籍的譯本選自知名譯家的舊譯。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出版社1966年出版了美籍華裔學者任以都、孫守全夫婦《天工開物》英文全譯本(Tien-kung kai-wu: Chinese Technology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我國臺灣的中華文化研究院出版社也于1980年出版了李喬蘋主譯的《天工開物》英文全譯本(Tien-kung-kai-Wu: Exploitation of the Work of Nature, Chinese Agriculture and Technology in the XVII Century)。請問《文庫》之《天工開物》為什么沒有從這兩個譯本中進行選擇,而是要“另起爐灶”呢?

      A:我們翻譯的《天工開物》是中國大陸的第一個英文全譯本,以填補大陸沒有全譯本的空白。從這方面講,翻譯《天工開物》首先是幫助中國大陸學者重新認識中國古代科技成就,促進他們開展科技典籍翻譯研究。同時,其出版也能夠為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盡一份力量。除此之外,另外兩個譯本分別在美國和我國臺灣出版,距今已經(jīng)有一定的時間跨度。汪榕培老師在第二屆全國典籍英譯研討會上強調:“比讀是復譯的基礎,復譯是比讀的升華。③在他看來,“越是經(jīng)典作品,越應該經(jīng)過多次翻譯。時時推陳出新,因為有時代性的特征問題。而且還有地域問題,對于同一部作品,美國人,英國人的譯文又不一樣”。④因此,這也是我們復譯《天工開物》的一個重要原因,以展示當下中國大陸譯者對這部科技經(jīng)典的新闡釋和對其文化價值的再認識。

      Q4:請問你們最初預期的譯文讀者是哪些?

      A:我們設定的讀者群體不是太大,是小眾的專業(yè)人士和一些對中國古代科技文明感興趣的普通讀者。因為入選《文庫》,譯文的首要目的是對外推介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科技成就,獲得專業(yè)人士的認可。隨著中國文化“走出去”、“一帶一路”建設等國家戰(zhàn)略的實施,中國的國際影響力逐步擴大;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士想了解中國,如中國人的經(jīng)營之道、哲學思想,古代中國是什么狀況,等等。國外對中國的興趣是越來越濃了。我們推測,未來會有更多的國外普通讀者對《天工開物》記載的中國科技成就感興趣的。

      Q5:有別于通俗類文學典籍,《天工開物》涉及許多科技術語和大量的專業(yè)知識。請問三位是否有相關背景,翻譯前你們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A:我們?nèi)挥幸欢ǖ谋尘爸R。王義靜教授長期講授和研究科技英語。王海燕、劉迎春教授在教學、科研和研究生培養(yǎng)過程中長期關注科技術語及其翻譯,并且比較系統(tǒng)地開展了術語學以及術語翻譯研究。需要指出的是,《天工開物》觸及十八個方面和三十個部門的生產(chǎn)技術,涉及面廣??陀^地講,我們不可能全部了解其中的各種科技知識。因此,我們在翻譯前做了充分的準備,以準確把握專業(yè)術語的內(nèi)涵,并多次虛心請教相關的專家學者。

      Q6:請問《文庫》之《天工開物》翻譯歷時多久,你們在翻譯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么?

      A:我們2006年著手翻譯,2009年初交稿。我們遇到的最大的難題是要不要采用文本外注釋和如何統(tǒng)一術語,但討論更多的是術語統(tǒng)一和術語規(guī)范化的問題?!短旃ら_物》涉及的技術門類繁多,術語的界定、整理和翻譯比較棘手。遇到讀者難以理解的名詞術語,怎么翻譯以及要不要加注釋(annotations)?為了減少讀者的閱讀負擔和困難,我們最后決定加入適量比正文字體小的文本內(nèi)注釋,進行適度的翻譯補償。

      Q7:《文庫》之《天工開物》采用了合作翻譯模式。請問三位老師的合作是類似于楊憲益和戴乃迭(Gladys Yang)式的主加輔模式,還是霍克思(David Hawkes)和閔福德(John Minford)式的立體分工模式?

      A:我們的翻譯是典籍英譯同行合作的模式。王義靜老師牽頭,制定翻譯計劃,主持協(xié)調整個翻譯工作,三人共同完成譯稿;三人再協(xié)同通篇校對,而不是將原著劃分為三個部分,各自獨立完成譯稿。為了統(tǒng)一語體風格和術語,我們不主張用立體分工的譯法。所以,大部分時間,我們是在一起多次討論、反復校對譯稿的。之后,我們邀請了當年在大連海事大學任教的美籍教師Judy Roach(茱蒂·羅奇)和Ben Mayo(本·馬約)協(xié)助譯稿的審校和潤色。

      Q8:汪榕培教授提出“傳神達意”的典籍英譯翻譯思想對科技典籍英譯是否也具有指導意義?你們翻譯《天工開物》時遵循了什么原則和方法?

      A:汪榕培老師基于長期的典籍英譯理論研究與翻譯實踐,形成了“傳神達意”的典籍英譯思想。他說,“傳神”是狀語,“達意”是中心詞,譯文應當首先再現(xiàn)原文的意義。雖然“沒有哪一個普遍適用的翻譯原則或標準可以指導各種類型的文本的翻譯”,⑤但傳統(tǒng)翻譯理論中的“忠實”原則具有普遍適用意義,只不過翻譯不同類型的文本,“忠實”的體現(xiàn)形式有所不同?!皞魃襁_意”的翻譯思想對科技典籍英譯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萍嫉浼g也要“達意”,要做到準確、規(guī)范;換句話說,應該“準”字當先?!短旃ら_物》中科技術語的翻譯尤其要“達意”,即準確。正如馮志偉提到,“沒有術語,就沒有科學;沒有術語,就沒有知識”。⑥概念通過術語表達出來,術語翻譯不準確就會影響知識的跨語言和跨文化傳播的效果。因此,我們遵循的總的翻譯原則是:準確規(guī)范,術語一致和術語譯名的約定俗成。翻譯過程中,我們采取了意譯法、直譯法以及直譯意譯兼顧法。我們很注重術語翻譯的準確性、句式表達的客觀性和謀篇布局的邏輯性。

      Q9:我們知道《文庫》的前身是1992年湖南出版社策劃編輯的“漢英對照中國古典名著叢書”。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購其版權時,在《文庫》中保留了該套叢書的體例,即為文言古文典籍加入今譯白話文。請問《文庫》之《天工開物》加入白話文的目的是什么?你們的譯文是依照文言原文還是白話文?

      A:國外相關讀者理解古文可能存在不小的困難,因此《文庫》之《天工開物》添加了白話文來方便目的語讀者閱讀。我們翻譯的時候主要依照文言文,以白話文為輔。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理解不到位的情況。完全依靠白話文進行英譯,有可能會導致譯文表達偏離原文的意思。正如剛剛提到的,《天工開物》的翻譯重點是做到譯文的準確規(guī)范,所以我們在翻譯時主要參照原文的文言文。在此,我們也想強調,典籍英譯中的原文理解環(huán)節(jié)一定要依據(jù)原文,否則會出現(xiàn)不必要的理解偏差,進而導致表達失誤。

      Q10:《天工開物》任以都、孫守全夫婦譯本中有詳實的文內(nèi)注釋和章末注釋,為英語讀者理解譯文和原語文化提供了豐厚的語境信息。李喬蘋主譯的《天工開物》也有適量的章末注釋。在《文庫》之《天工開物》中,文化負載詞通常直譯而沒有出現(xiàn)任何背景信息,如原書十八章均以“宋子曰”開篇,“子”是對古代成年男子的尊稱,“宋子”指的就是作者宋應星本人。你們直接音譯成“Songzi”而沒有添加說明。再如,《錘鍛》章有“使冶鑄鼎之巧,束手而讓神功焉。莫邪、干將,雙龍飛躍,毋其說亦有征焉者乎?”⑦同樣,“莫邪”和“干將”僅被音譯成“Moye”和“Ganjiang”。請問這樣處理會不會給讀者造成理解障礙?

      A:“宋子”的音譯體現(xiàn)了約定俗成的原則。直譯沒有加注釋是考慮到腳注或尾注會影響閱讀的流暢性。根據(jù)上下文語境,英語讀者很容易明白宋子就是指代宋應星。干將、莫邪是干將和莫邪鑄的兩把劍,是神話傳說?!短旃ら_物》屬于信息型文本,譯文主要是陳述事實和傳播科技知識,“干將”和“莫邪”這類虛構文化信息對傳播中國古代科技并沒有多大用處,因而沒有必要解釋說明。反之,可能會影響內(nèi)容表達的客觀性。

      Q11:《文庫》之《天工開物》刪去了原書中宋應星1637年所作序,而是改用了潘吉星的新序言。請問這是出版社的安排還是譯者的決定?

      A:廣東教育出版社提供的中文版原著電子版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中國古代科技名著譯注叢書”《天工開物譯注》,只有目錄和正文,沒有宋應星1637年的序。當時,出版社僅要求我們查證該版本原文是否有誤。潘吉星的序言則是在翻譯結束交稿后,責任編輯鄒崝華老師發(fā)給我們讓我們最后翻譯的,因此是這是出版社的決定。

      Q12:《文庫》之《天工開物》出版至今已經(jīng)有幾個年頭了,請問你們是否關注過譯本的傳播和接受效果?

      A:借助全球聯(lián)機計算機圖書館中心(OCLC),我們發(fā)現(xiàn)譯本已經(jīng)被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加拿大阿爾伯特大學和英國劍橋大學李約瑟研究所東亞科技史圖書館等國外大學圖書館收藏。⑧我們最初與出版社簽的出版合同寫明首印1000冊。最近亞馬遜等圖書網(wǎng)上銷售顯示,《文庫》之《天工開物》已售罄。除此之外,我們還沒有從其他視角關注譯本的傳播效果。事實上,我們應該通過譯本的銷售、圖書館的收藏等途徑關注譯著的國際傳播效果,以便將來再版時對譯本進行進一步的完善,更有效地對外傳播中國古代科技文明。

      Q13:就《文庫》而言,國內(nèi)外有兩種評價聲音,似乎批評之聲占據(jù)上風,認為它是自娛自樂,而反對者認為不能片面以銷售量來否定其價值。請問你們?nèi)绾卧u價《文庫》,它對中國古代科技文明“走出去”有何意義?

      A:我們要客觀、辯證地看待《文庫》的翻譯與出版發(fā)行,認為全面肯定和全盤否定都是有失公允的。有學者說,部分作品的翻譯質量不理想,這說明譯者的翻譯水平有待提高,但不能就此否定國家翻譯實踐的價值。總的來說,它的首創(chuàng)性不容抹殺。如今,將中文翻譯為外文,向全世界介紹中國的歷史、文化、改革開放政策等,具有覆蓋面廣、題材體裁豐富和信息量大等特點?!段膸臁酚质钦l(fā)起的一次規(guī)模最大的典籍英譯重大出版工程,是全面系統(tǒng)、自覺、積極對外宣傳中華文化的行為,是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正確舉措。我們應該明確,這是中國譯者在通過自身的努力,為典籍英譯“添磚加瓦”,讓西方讀者更多地了解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但在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過程中,有些翻譯作品出現(xiàn)了沒有“走進去”,即沒有被目的語讀者很好接受這種不理想的傳播效果,應該高度重視的問題。

      《文庫》的受眾有專業(yè)讀者和普通讀者之分。我們認為其中多數(shù)典籍的主要讀者群體是專業(yè)人士和對特定主題感興趣的一般讀者,而不會像小說、科普類譯著那樣有較廣的受眾面。不同體裁的典籍又有不同的專業(yè)受眾,為專業(yè)人士等受眾真正接受才是《文庫》的主要目標。據(jù)我們了解,目前在全球許多國家設立的孔子學院已經(jīng)選用了《文庫》中的部分譯著作為教材,這是推動典籍英譯作品海外傳播的有效途徑之一。事實上,我們也不能期待所有目標讀者對包括《天工開物》在內(nèi)的中國典籍都感興趣。當然,為了讓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走出去”,進而“走進去”,有必要對目標受眾的需求情況和接受效果開展實證研究。

      我們認為,《文庫》這樣的出版工程對中國古代科技文明走向世界更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其中收錄的多數(shù)科技典籍譯本是世界上首部英文全譯本。我們翻譯的《天工開物》被國外知名大學圖書館收藏,這都不同程度地促進了中國古代科技文明的國際傳播。如果這些作品沒有被《文庫》列入出版計劃,國外讀者恐怕很難有機會了解這些著作,更談不上全面了解中國古代先進的科技成就了。

      Q14:除美國學者道本周(Joseph Dauben)參與《九章算術》的英譯,《文庫》中的其他科技典籍均由中國譯者翻譯。但有的漢學家認為中國譯者只能將外語譯成中文,不應把中文譯成外語,請問你們認同這種觀點嗎?根據(jù)你們的經(jīng)驗,理想的科技典籍譯者模式應該是怎樣的?

      A:我們不認同這種觀點。從古到今,有兩股力量推動著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即外國人協(xié)助譯介和中國人自己主動譯介。就早期的典籍英譯而言,傳教士和漢學家貢獻不小,我們自己則沒有從文化戰(zhàn)略高度進行自覺的、系統(tǒng)的對外翻譯。漢學家對中國歷史文化可能有深入的了解,但他們的中文水平和譯介動機可能會有所局限。國外譯者和漢學家對中國典籍,尤其是對非文學類典籍原文的理解并不一定準確、到位。例如美國學者華萊士·約翰遜(Wallace Johnson)對中國古代法律典籍《唐律》的錯誤理解比比皆是。⑨如今,在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中,中國譯者要勇于擔當,發(fā)揮更大的作用;科技典籍英譯應該“以我為主”。

      談到科技典籍的譯者,我們認為“三位一體”的合譯模式最為理想。首先,精通中、英語言文化的中國譯者和中國的相關科技工作者合作研讀原文,甚至合作翻譯。然后,請英語為母語的英語人士(最好熟悉所審校的科技典籍)負責譯文的潤色工作。理解環(huán)節(jié)通過跨學科的團隊完成,能夠確保理解正確;表達環(huán)節(jié)則由本族語專家把關,能夠保證語言的準確、地道。

      Q15:典籍作品在備受國際關注的同時,還要借助國際化的傳播方式才能吸引更多的國際受眾。請問你們同意這種觀點嗎,科技典籍需要借助國外出版社的力量“揚帆出?!眴幔?/p>

      A:我們認為,中國科技文明走向世界需要“借船出?!保蓢庵髁鞒霭嫔绯霭姘l(fā)行可能更容易被目的語讀者認可,同時擴大譯作的影響力?!爸腥A學術外譯”和“經(jīng)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等為中國作品在海外出版搭建了平臺,我們可以通過中外出版機構合作,選擇與國外主流出版機構聯(lián)合出版發(fā)行。當然,也可以采用蘇州大學王宏教授《夢溪筆談》的海外出版方式,直接由海外出版社引進版權出版全英文版。但在海外出版的前提是要用“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講好中國故事,也要充分考慮文化差異,努力跨越文化鴻溝,還要熟知外國語言習俗,防止落入文字陷阱,讓受眾聽得懂,才能達到預期的對外傳播效果。

      Q16:有學者分別從全球最大的圖書銷售網(wǎng)之一美國亞馬遜圖書網(wǎng)和英語讀者群最大的Goodreads讀者網(wǎng)站搜集了典籍譯作的讀者評論,借此考察了譯作的海外閱讀市場。但我發(fā)現(xiàn)這兩個網(wǎng)站上的科技典籍譯作幾乎沒有讀者評論。這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我們不能用調查通俗文學接受的方法來考察科技典籍的國際傳播效果。根據(jù)你們的理解,衡量科技典籍譯本在英語世界的影響力和得失的渠道有哪些?

      A:中國科技典籍的專業(yè)性較強,導致目標受眾面相對較小。不能夠僅憑普通讀者的反應來評價科技典籍在國外的傳播效果和影響力。我們應該根據(jù)專業(yè)人士和機構是否已經(jīng)對其進行深度的研究,來評價其學術和文化價值,判斷其翻譯是否成功,傳播效果是否理想。因此,學者訪談和舉辦學術會議聆聽同行專家的聲音就是重要的、有效的考察科技典籍海外傳播效果途徑。同時,相關的學術研究成果也是一個重要的衡量指標,如美國芝加哥大學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德國科技史專家薛鳳(Dagmar Sch?fer)的The Crafting of the 10,000 Things: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是首部對《天工開物》進行全面研究的英文著作,而《天工開物》任以都、孫守全譯本和李喬蘋譯本是薛鳳閱讀《天工開物》和撰寫著作的基礎,這亦是對《天工開物》譯本的接受和認可。所以,國外專家學者基于科技典籍譯本出版著作或者發(fā)表論文專門研究科技典籍,不正好說明了中國科技典籍英譯本的影響力和價值嗎?

      Q17:我國自上世紀90年代初設立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是國內(nèi)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的最高級別的研究項目??v觀2000至2017年間立項的在國家社科基金翻譯類項目,科技典籍譯介課題僅有10項。1997至2017年間國內(nèi)發(fā)表的科技典籍譯介論文也僅有403篇。這些數(shù)據(jù)表明科技典籍英譯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均有待拓展。請問你們認為這種現(xiàn)象的成因有哪些,國內(nèi)學者應當如何加強該領域的研究?

      A:科技典籍英譯研究課題數(shù)量的確很少?;仡欀袊h語比較研究會典籍英譯專業(yè)委員會自2002年成立以來所開展的典籍英譯研究,科技典籍英譯研究呈現(xiàn)出起步晚、隊伍小、成果相對少的特點,沒有形成氣候。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還遠遠不夠,沒有建立較為完整的科技典籍英譯的研究隊伍,也沒有產(chǎn)出系列的研究成果。同時,科技典籍翻譯研究重微觀、輕宏觀,實踐探討多、理論研究少。究其原因,文學典籍翻譯研究與實踐開展了許多年,已經(jīng)形成規(guī)模。前輩老翻譯家多從事文學類典籍英譯,只有少數(shù)涉足非文學類,如林戊蓀翻譯了《孫子兵法·孫臏兵法》,李照國翻譯《黃帝內(nèi)經(jīng)》等。

      為了做好科技典籍英譯研究,我們認為應該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對中國古代先進的科技成就進行全面梳理,認識到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古代科技文明曾一度領先于世界,然后開展全面、系統(tǒng)的譯介研究。第二,要做到理論研究與翻譯實踐并重,通過“實踐—理論—再實踐—再理論”的循環(huán)式研究路徑,探索古代科技典籍英譯的客觀規(guī)律,建構適用于自然科學類典籍翻譯的翻譯理論思想,用于指導該類文本的翻譯實踐。第三,要建立老、中、青相結合的科技典籍英譯“傳幫帶”機制,形成一支科技典籍英譯的隊伍,開展團隊化、項目化的翻譯理論研究和翻譯實踐,撰寫并發(fā)表系列研究成果,翻譯并出版系列譯著。第四,要進一步加大科技典籍英譯的宣傳工作,讓科技典籍英譯成為非文學類典籍英譯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成為中國典籍英譯事業(yè)的重要領域之一。具體可以通過翻譯學術會議、翻譯學術講座以及在本科、碩士和博士的典籍英譯課程中增加科技典籍翻譯內(nèi)容等途徑,為中國科技典籍翻譯研究搖旗吶喊。

      注釋【Notes】

      ①②大公網(wǎng)湖南頻道訊:http://www.takunghn.com/ArticleDetail-I10003.html,2016-6-7。

      ③參見王宏、束慧娟,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廣度與深度齊頭并進——第二屆全國典籍英譯研討會述評,《中國翻譯》1(2004):36。

      ④參見朱安博,“譯可譯,非常譯”——汪榕培教授訪談錄,《山東外語教學》3(2013):4。

      ⑤⑨參見劉迎春、王海燕,論“譯名同一律”原則在中國古代法律英譯中的應用——兼評約翰遜《唐律》英譯本,《外語與外語教學》12(2008):60-62。

      ⑥參見馮志偉,《現(xiàn)代術語學引論(增訂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4。

      ⑦參見宋應星,《天工開物(漢英對照)》,王義靜、王海燕、劉迎春譯(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1):300。

      ⑧聯(lián)機計算機圖書館中心OCLC:http://firstsearch.oclc.org/FSIP,2018年8月檢索。

      責任編輯:魏家海

      垫江县| 南丹县| 元谋县| 南康市| 沂南县| 沈阳市| 浑源县| 图们市| 岳阳县| 巨鹿县| 益阳市| 南澳县| 延庆县| 嘉义县| 枣阳市| 凤凰县| 达尔| 隆子县| 藁城市| 宁陕县| 青冈县| 镇宁| 广灵县| 万安县| 兴隆县| 黔西县| 河源市| 屏边| 平和县| 昭通市| 福安市| 长垣县| 保靖县| 凤城市| 文山县| 台南县| 梁河县| 清涧县| 同心县| 襄城县| 彭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