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曾野綾子
說一件我年輕時遇到的事情吧。那是我第一次參加女文學家的聚會,有幸見到了文學界的大前輩宇野千代女士。女作家都是很有個性的,大家暢所欲言,不會阿諛奉承,而宇野千代的發(fā)言更是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她大膽提議不要在聚會上聊疾病。
當時我只有30來歲,可在場的其他作家都已經(jīng)五十多歲了,正是身體各方面開始出問題的年紀。所以我跟她們的關注點不一樣。
中老年婦女聚在一起,聊著聊著就會聊到疾病這個話題。其實我本就很討厭這個話題。我母親就是個愛聊疾病的典型。有毛病,想辦法治就是了。人上了年紀,有些不好根治的毛病也是很正常的。干脆放棄治療,開開心心過日子也是個好辦法。但我母親既不努力治療,又不努力遺忘。
每次和朋友聚會,她們都會大倒苦水,說自己哪里哪里不舒服,哪個醫(yī)生的本領高超。這不就是在互相舔傷口嗎?如果訴苦能緩解內(nèi)心的痛苦也就罷了,可是在我看來,訴苦不僅不能緩解痛苦,還會加重痛苦。
我母親那代人沒有享受到醫(yī)療保險,當時也不可能每周去整形外科做幾次電熱灸。許多人只能通過針灸、按摩、泡溫泉等各種方法讓自己恢復健康。反正打從那時起,我便下定決心,不將身體的不適作為談資。
我拒絕抱怨,卻在人過中年之后研讀起了中醫(yī)的入門教材。這種書特別適合在晚上腦子已經(jīng)轉不動的時候看。斷斷續(xù)續(xù)地看就行了。與此同時,我也會看一些教人種蔬菜和花卉的書,了解相關的知識。
我總覺得我在針灸、按摩方面有些特殊的才能。因為我自己經(jīng)常按摩和去做針灸,久而久之,就學到了一些竅門。替別人按摩的時候,我的手指也能迅速按到穴位。
一位著名的中醫(yī)說的一句話非常在理:“判斷一服中藥適不適合你的方法很簡單。如果你吃完藥睡了一晚上,起來之后覺得‘我還想接著吃,那就說明這藥很適合你。有些藥吃了和沒吃一樣,沒有任何感覺。有些則會讓你產(chǎn)生明顯的抵觸感,這輩子都不想再碰一下。二者都是不適合你的藥,不吃就對了。這句話真是太深奧了,完全體現(xiàn)出了中醫(yī)的人情味。我雖然對醫(yī)學知之甚少,卻也靠這句話掌握了“傾聽身體反應”的技術。
我的中醫(yī)知識算是自學成才,自然不能過分相信,不過那些知識的確為我的健康做出了莫大的貢獻。剛過50歲時,我在外國旅行時突然出現(xiàn)了膝蓋疼痛的癥狀。當年我去的是發(fā)展中國家,與普通的觀光旅行不一樣,要帶很多干糧與裝備,每天都要跪在酒店房間的地板上整理行囊。要是膝蓋痛得跪不下來,那就麻煩了。
回國后,我去整形外科檢查了一下,醫(yī)生說我的膝蓋里有積水,還說“您畢竟上了年紀,腿腳出問題也是在所難免的”。弦外之意,這病是沒法治了。回到家后,我立刻開始服用名為“桂枝茯苓丸”的中藥。它的主要功效是促進血液循環(huán),藥效比較溫和。我會根據(jù)自己的身體情況,調(diào)整每天的服用量。
一個半月過后, 我忽然發(fā)現(xiàn)膝蓋不腫了,也不疼了。直到今天,我的膝蓋依然安好。
盡可能偷懶是我的一貫原則。只有日常生活中必須完成的一些動作是偷不了懶的。比如洗澡和刷牙,清洗衣服,給花瓶換水,準備簡單的飯菜,扔垃圾,每隔幾天就讓秘書開車送我去買一堆食材回來。秘書們也會在我家吃午飯,餐桌上經(jīng)常需要擺六雙筷子,無異于公司的員工食堂。這些維持日常生活的基本動作就絕不能偷懶了。
(摘自《你成熟了嗎?》中信出版集團 ? 圖/陳明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