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生妍
改革開放40年來,青海石油人奮戰(zhàn)高原、前赴后繼,在艱苦的工作環(huán)境中,堅守戈壁荒漠,勇敢探索未知,創(chuàng)造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孕育了以“愛國、創(chuàng)業(yè)、奉獻、實干”為核心的柴達木石油精神,培育形成了“越是艱苦,越要奮斗奉獻,越要創(chuàng)造價值”的柴達木石油精神時代新內(nèi)涵。
2018年冬天,大漠的風刮得劇烈。11月22日下午,我們來到冷湖四號公墓前,緬懷和追思為祖國石油事業(yè)獻出生命的青海石油人。此刻站在這片土地上,仿佛看到了幾十年前秦文貴背起行囊去國外深造,臨行前來這里與師傅告別的情景。
1954年,新中國第一批石油地質(zhì)勘探隊挺進柴達木,1955年,青海石油勘探局在西寧成立,從此柴達木的石油事業(yè)拉開了序幕。
寒來暑往,幾代勘探者輾轉(zhuǎn)盆地間。他們中有幾十年如一日,把畢生精力投入到第一線的油田脊梁木沙;有視事業(yè)如生命,以身報國的石油先鋒薛崇仁;有苦干實干、用鉆桿書寫人生的全國勞模李海波……
“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彼麄兪窃谒僚翱耧L中住地窩子、在戈壁中堅韌開拓的改革奮楫者,是把報國之志融入到祖國改革開放發(fā)展大潮中的價值引領者……他們是具體的、是鮮活的,以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成為柴達木石油精神的創(chuàng)造者與承載者。
“風吹雨打不褪色,千錘百煉更堅強?!焙虑褰㈥愘S們的故事,在大漠深處傳唱,他們猶如一面面旗幟,迎著新時代的春風招展;猶如一盞盞明燈,在漫長黑夜中點亮瀚海戈壁。
正是這一批創(chuàng)業(yè)者,在青海油田發(fā)展的浪潮中,用精神滋養(yǎng)和激勵著后輩們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
創(chuàng)業(yè)維艱,守成不易。歷史潮流滾滾向前,一代代石油人應時而出,在改革開放激蕩的風云中,創(chuàng)造出了輝煌的成績。
“罐區(qū)、罐區(qū)!現(xiàn)在還剩多少液,剩余100方時請趕快報告給我!”這聲音不是來自作業(yè)現(xiàn)場,而是發(fā)自病床上——剛剛做完高位截肢手術(shù)的油田壓裂技術(shù)服務大隊指揮趙科在昏迷中發(fā)號熟悉的指令。2018年7月,正在井下作業(yè)的趙科突然感到腿部疼痛,但他并沒有請假休息,繼續(xù)堅守在一線作業(yè)。直到手術(shù)前一天,他依然通宵奮戰(zhàn)在獅59井。大隊教導員祝雅磊給記者講了“五鐵精神”,令人振奮——鐵的信念,為油而戰(zhàn);鐵的紀律,令行禁止;鐵的作風,攻堅啃硬;鐵的隊伍,和諧奮進;鐵的指標,行業(yè)領先!
勞模喬永青說:“我在采油一線工作28年,最光榮的事情有兩件:一是成為青海油田第一個采油高級技師,另一件是每年都被評為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蔽疑钌畹乇凰拥那榫w感染著——榮譽感和使命感永遠是油田人前進的持久動力。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边@是青海油田一線每個家庭的真實寫照。
11月23日下午,在花土溝采油一廠尕斯聯(lián)合站,我見到了陳海虹。1995年從青海油田技工學校畢業(yè),她就被分配到這兒工作,她曾帶領班組榮獲了“全國五一巾幗標兵崗”、油田公司“十佳班組”稱號。20多年時間,榮譽蜂擁而至。她先后獲得“三八紅旗手”“優(yōu)秀班組長”“安全先進個人”“油田勞動模范”等稱號。
我很好奇這些榮譽的背后,是一個什么樣的家庭在支持著她。她說,因一線工作需要,她和家人一年中有半年時間不能見面。為了不讓她分心,愛人承擔了所有的家務,照看老人、照顧女兒、打理全家上上下下……“在單位我是‘女人當男人使,在家里我愛人是‘男人當女人使!”爽朗笑聲的背后,是幸福也是心酸。女兒中考前夕,本在家輪休的她臨時又被叫回班上,本想解釋,但女兒說:“媽媽,你放心去上班,我安心去考試,我們都干好自己的事才是對家庭最大的貢獻?!?/p>
心有小家,更有大家。陳海虹的家庭,是油田一線家庭的縮影,夫妻長期分隔兩地,孩子由兩人“倒班”養(yǎng)大。每一個石油工人背后,都是一個奉獻的家庭。遠離城市、遠離家人,是什么力量能讓他們愿意承擔這份艱辛和守望?我想,那一定是對這片土地的熱愛,是“我為祖國獻石油”的激情蕩漾。
一線工作的艱苦和特殊使得這里的工作者們仿佛天生帶有吃苦耐勞的“屬性”。采訪到的每個人都會說:“我們都很平凡,做著平凡的工作?!逼鋵?,這正是一種非凡,是一種精神和責任所在。
一代代人的開拓,生動地豐富著柴達木石油精神的內(nèi)涵——越是艱苦,越要奮斗奉獻,越要創(chuàng)造價值。這是披荊斬棘的堅韌,更是不屈不撓的堅守。
在油一代梁滿倉家里,我看到了一張全家福,老人指著一個年輕的男孩說,這是我的孫子梁芯瑜,大學畢業(yè)后回到油田工作了,我特別地高興!
“孩子們大學畢業(yè)都到油田工作了!”
“油田一線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了!”
幾天時間,當我們行走在采油一線,看到許多年輕的身影,紅色的工作服映照著青春的面龐格外好看。
采訪中,油田新生代們都提到了一個詞:傳承。
繼承先輩們的精神,向他們學習,學精神、學品質(zhì)、學方法。
1992年出生的劉馨思雅是澀北二號采氣區(qū)監(jiān)控班班長,業(yè)余時間她在許正祥工作室做研究。2018年她獲得“青海油田第十屆職業(yè)技能競賽第一名”和“局三八紅旗手”稱號,被破格晉升為技師。她說:“我想多學習一些東西,發(fā)表論文,有自己的科研創(chuàng)造,能像許總一樣發(fā)明專利,為大家的工作節(jié)省時間、提高效率?!?/p>
精神基因不會隨著時間而改變,只會愈加豐厚。今天隨著技術(shù)高度自動化,年輕一代不需要再去像先輩那樣接受來自各種惡劣條件的挑戰(zhàn),今天,他們更關心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與追求。
在楊永磊工作室,同樣是90后的張中浩說,來到這里后,他感覺人生發(fā)生了質(zhì)的改變。在楊老師的指導下,他作為一名普通的工人完成了一篇論文,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皩I(yè)上的一絲不茍和技術(shù)上的精益求精,是我來這里最大的收獲。”
李毅峰,2014年大學畢業(yè)后到采油五廠工作,作為青年石油人,他給自己定了三點精神:學習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奮斗精神。他說,要把自己所學的專業(yè)知識,運用到工作中去,為青海建成千萬噸級油田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
時代變遷,精神的傳承無疑是最好的緬懷,先輩們留下的精神財富成為油田新生代們對照的標桿和前行的動力。
澀北氣田采氣一廠基建中心是一支10人隊伍,其中9名黨員。他們平均一年在井上工作時間近300天,每天工作十五六個小時,沒人喊苦,沒人喊累,有需要的地方立馬頂上去……我問中心副主任宋繼龍,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是什么支撐著你們勇往直前?他說:“我嘴笨,不會說話,但我知道一點,我是黨員,一個黨員一面旗,我們是一個紅色堡壘,大家都團結(jié)一心為油田做貢獻,為國家做貢獻?!彼麄冇行叛鲇行拍?,有家國情懷,心中有對集體的大愛。
“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氧氣吃不飽?!辈襁_木盆地,曾經(jīng)是荒涼寂寥的生命禁區(qū),如今成了石油人的追夢熱土。在這片瀚海戈壁中,如果你問他們,夢想是什么樣的,他們會說,夢想是紅色的,是這身燦爛的工作服顏色,要把青春和汗水奉獻在這里;夢想是黃色的,就像這里的天這里的地,滿目黃沙,卻是一片充滿希望的熾熱之土……
我為祖國獻石油——一代代青海油田人把個人的命運與祖國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把自己的今天明天與祖國的發(fā)展前進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
柴達木石油精神,根植在每個人心里。一代代人的努力和奮斗,讓這片土地成為沃土,讓這種精神成為生生不息的傳承。今天,這支大漠戈壁上的紅色鐵軍正以柴達木石油精神時代新內(nèi)涵為引領,用青春汗水鑄就新的歷史豐碑。
苗利明
三山環(huán)抱,柴達木,聚寶豐藏之地。
戈壁荒原人罕至,萬頂帳篷架立。
會戰(zhàn)冷湖,進軍花土,澀北東輸氣。
敦煌格煉,油城瀚海雄起。
創(chuàng)業(yè)奮斗經(jīng)年,一腔熱血,為國獻油氣。
霜劍風刀何所懼,不改豪情壯志。
幾代油人,英模輩出,實干成佳績。
閃光足跡,精神可待追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