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高見
全國知名班主任,湖南省特級教師,湖南省班主任學會理事,湖南省“國培”首席專家,湖南省示范性名師工作室主持人,首屆湖湘優(yōu)秀班主任,《新班主任》等雜志封面人物。專著《打造高中卓越班級的42個策略》被稱為“班級文化建設的思維地圖”,發(fā)表教育類文章一百多篇。
團隊建設需要未雨綢繆,統(tǒng)籌設計。團隊建設前期,教師要做一些準備工作,以確保團隊建設事半功倍。
全國知名班主任,全國優(yōu)秀青年班主任,佛山市名班主任,南海區(qū)高級班主任,南海區(qū)班主任培訓基地負責人,南海區(qū)十大杰出青年,“國培”專家,“小活動大德育”品牌研發(fā)者。著有《小活動大德育》《中學德育問題與對策》《做更專業(yè)的教育》《小班級大教育》等著作,在國家級、省級期刊發(fā)表文章數(shù)十篇,受邀在全國進行德育交流數(shù)百場。
教育不相信“從此以后”的神話
1.偶爾的觸動難以達到長期的教育效果。
我在上一期文章中提到:品德形成過程是道德主體的自我建構過程,教育產生效果的基礎是心靈的觸動和接納。講好故事也好,做好活動也好,聯(lián)系生活也好,不管哪種教育方式,其作用是一樣的:創(chuàng)設成長情境,觸動學生心靈,提升教育實效。
有老師說:“我也給學生講故事,做活動,效果一開始還不錯,但是學生往往幾天后就打回原形,這是為什么?”必須承認,這個問題是真實存在的,甚至是教育中的常態(tài)。生長中的個體具有相當強的原始享樂本能和自我中心本能,這決定了單次活動的效果保持的時間是有限的。這一點,我比較認同孫紹振教授針對兒童心理所表達的觀點:
“一個人的心理結構,其內在的結構,從表層到深層都具有相當?shù)姆€(wěn)定性。即使外部條件有了某些改變,例如父母的責備、老師的鼓勵等等,人物的心理在表層也可能作出一些調節(jié),例如痛下決心、用功讀書之類,但是其深層是超穩(wěn)定的,表層的一般調節(jié)不會影響到深層的穩(wěn)定,因而表層的調節(jié)盡管是真誠的,但不用多久就會被深層結構的反調節(jié)所消解?!?/p>
可見,即使一次成功的教育活動可以帶給學生比較深刻的感悟,甚至能使學生斗志昂揚、熱情高漲,發(fā)自內心渴望改變,但是這種效果也很容易被時間和學生內在的心理結構所消解。這不能說教育沒有作用,只能說明一次教育很難有持續(xù)性的、長久的作用。
2.點狀的工作難以解決系列問題。
教育中的很多問題都可能是線性的系列問題,而不是點狀的臨時問題。點狀的工作可以對學生產生觸動,但是難以系統(tǒng)、深入地解決線性問題。
比如,有老師問:“學生缺乏規(guī)則意識,不遵守班規(guī),怎么辦?”
學生為什么不愿意遵守班規(guī)?這里需要思考的是線性系列問題。首先,班規(guī)是怎么來的?是老師指定的,還是學生民主議定的?如果班規(guī)是老師指定的,這樣的班規(guī)并沒有得到學生的內心認同,學生自然不愿意遵守。其次,學生違紀時,班級有沒有相應的監(jiān)控機制,及時發(fā)現(xiàn)違紀情況?監(jiān)控機制漏洞越大,破窗效應就越容易出現(xiàn)。第三,面對學生違紀,班級是怎么執(zhí)行班規(guī)的?是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客觀公正地執(zhí)行,還是隨老師心情而定?第四,班規(guī)給學生相應懲罰的同時,有沒有配套的教育措施?如果只是懲罰而沒有教育,班規(guī)會不會被學生視為班主任“鎮(zhèn)壓”學生的幫兇?
這些問題讓我們明白:學生規(guī)則意識的培養(yǎng)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如何經由班規(guī)的制訂和執(zhí)行培育學生的規(guī)則意識,這里面大有學問。所以,教育需要“點”上技術的精湛,更需要教育工作的系統(tǒng)、深入;教育不是一招一式的簡單疊加,而是頂層設計、系統(tǒng)思考之下的“由點到線到面到體”的系統(tǒng)推進。
3.教育不是班主任單打獨斗的角斗場。
不少家長反映,學生在學校表現(xiàn)很好,一回到家就原形畢露;不少老師反映,學校5天的教育抵不上周末家庭中兩天的放縱,“5+2<0”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這就告訴我們,影響學生成長的因素,不僅僅是教師和班級,更包括家長和社區(qū)。教育不是班主任單打獨斗的角斗場,家長、社區(qū)都可以而且應該是可利用的教育資源,班主任要有意識地通過整合資源,形成家校良性互動,形成學生成長的良好教育場域。
系統(tǒng)思維強化教育效果的幾種思路
1.疊加同質活動。
所謂疊加同質活動,是指在一次活動后繼續(xù)開展目的一致、同質性較強的活動,借助同質活動的連續(xù)開展來強化教育效果。
為了培養(yǎng)班級正能量,引導學生積極傳遞溫暖和幸福,我在開學一個月左右組織了“甜心運動”的活動:
(1)每人分3粒糖,把糖送給你想要感謝的人,要求在送糖時說出你感謝他(她)的原因,表達要真誠,感謝要真心;
(2)糖可以送給組內同學,也可以送給組外同學,運動結束后,分得的糖果必須送給別人,手中只剩下收到的糖果。
“甜心運動”讓學生回顧和感恩來自他人的幫助,感受到幫助別人的快樂,激發(fā)學生幫助他人的意愿。這一活動對培養(yǎng)班級正能量、和諧同學關系非常有效。
為了延續(xù)活動效果,我接著組織了“國王與天使”活動,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關懷他人。這一活動不僅明確了自己要服務的對象(國王),而且對服務標準提出了相對具體的要求(服務要盡量豐富多彩、形式多樣,比如一杯茶、一個小禮物、共同學習、真誠陪伴等),并有一定的時間限制和后續(xù)感悟分享等配套活動。隨后,班級的好人好事層出不窮,形成了關懷他人、樂于助人的良好班風。
學期末,我們組織“一家團聚話心聲”活動,引導學生回顧半年來班級的感人故事,對半年來的互助教育和班級幸福進行回顧和小結。
這就是典型的同質活動的疊加,前、中、后三場性質目的一致的活動讓整個班級半年內都充滿了溫暖。
2.同一方向線性活動的逐層深入。
實踐中,我們可以通過同一方向線性活動的逐層推進來比較系統(tǒng)而深入地解決系列問題。
比如:學生學習動力不足,怎么辦?這里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包括:學生學習動力不足,是態(tài)度問題還是能力問題?學生認識到了學習的重要性,卻難以自我管理,怎么辦?學生努力了一段時間后成績仍舊沒有提高,為什么?如何引導學生理性、積極地看待努力后的進步和退步?
一開始學生存在的問題可能是態(tài)度問題,這時教師要做的工作是引導學生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為此,我在班上開展了“讀,善其身”和“定位,決定價值”的主題教育活動,端正學生對待學習的態(tài)度。
學生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不等于就能夠真正做到自我管理、安心學習。所以,接下來需要引導學生由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落實到重視學習、認真學習的行動中,我在班上配套開展了“行動,成就目標”的主題教育活動。
當全班大部分學生都認真投入學習一段時間后,大家會對下一次測試的成績充滿期待。但是現(xiàn)實往往是這樣的:有些學生的進步較大,另外一些學生沒有多少進步,甚至可能退步。如何引導學生客觀看待成績的進退,并主動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考試后我在班上開展了“反思,提升品質”的主題教育活動。
這4節(jié)課放到一起共同構成了我們班的“約會成功”系列班會課,構成了激發(fā)學習動力、努力學習、自主反思的良性循環(huán)。
3.資源整合,形成教育場域。
班級教育、學校教育的影響也許是有限的,但是一系列系統(tǒng)、立體的教育活動的影響則更容易形成一個穩(wěn)定的教育場域,以一種長期、穩(wěn)定的氛圍不斷浸潤、滋養(yǎng)學生。這就要求班主任要有整合教育資源的意識,把家長吸納成為教育的同盟者。
高一家長會之后,學生和家長反映親子溝通方面存在問題:學生認為家長不尊重他們,只知道要求他們努力學習,不允許他們玩手機、玩游戲;家長認為學生周末到家只顧玩手機,不做家務、不學習、不與家長溝通。
我們班綜合學生和家長的意見,共同制訂了“家長周末行為指南(居家版)”和“學生周末行為指南(居家版)”,其中“家長周末行為指南(居家版)”是對家長周末行為的要求,“學生周末行為指南(居家版)”是對學生周末行為的具體要求。
家長周末行為指南(居家版)
總體定位:充當孩子成長中的陪伴者、引導者、幫助者和鼓勵者。
1.綜合評價:對孩子的評價標準不僅是成績,要從多方面綜合評價,多發(fā)現(xiàn)優(yōu)點,多鼓勵孩子。
2.溝通陪伴: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平等交流,傾聽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建議每個星期溝通時間不少于60分鐘;如果可能,每個星期多抽點時間和孩子相處,一起做運動。
3.關于成績:家長要了解成績,但是不能只看成績。成績不好時不要一味抱怨,應該與孩子一起分析失敗的原因,幫助孩子找到可能存在的問題,找到改進的方法。
4.電子設備:在合理使用電子產品的前提下,在一定時間內(建議每周末時間約2小時),不限制孩子使用手機和電腦。
5.以身作則:不要只顧著玩手機而忽略了對孩子和家人的關心;溝通談心時要有耐心不亂發(fā)脾氣;換位思考,理解和尊重孩子。
學生周末行為指南(居家版)
1.理解父母:理解父母對自己的管理和嘮叨背后的善意,面對家長批評首先要想一想自己做錯了沒有,而不是一味埋怨家長;不以自己為中心,多站在家長的角度看問題,體諒父母的辛苦,耐心與父母交流,更好地與父母一起生活。
2.電子設備:合理使用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不得時時刻刻拿著手機,不能一回家就把自己關進房間里長時期玩電腦或手機,不要因為手機和電腦而忽略了對家人的關心。
3.周末作業(yè):懂得自覺學習,合理安排時間,周末作業(yè)不留到回學校才做;完成作業(yè)后可以適當安排一些復習或課外閱讀、運動等活動。
4.按時作息:每天晚上11:30前一定要上床睡覺,早上8:30前起床,養(yǎng)成健康的作息習慣。
5.貼心暖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減輕父母的負擔;回家前、返校后要及時發(fā)短信或者打電話告訴父母,外出時要經常匯報行程,以免父母擔心。
在行為指南的基礎上,為了更好地對家長和學生的行為作出評估,我們配套制訂了“家長行為指南得分表”和“子女行為指南得分表”:
[家長行為指南得分表(居家版)??????? 條款???????? 分值???????? 家長自評???????? 學生打分???????? 1.綜合評價????? 3????????????????????????? 2.溝通陪伴???????? 3????????????????????????? 3.關于成績????? 3????????????????????????? 4.電子設備????? 3????????????????????????? 5.以身作則????? 3????????????????????????? 特別獎勵(每項最高5分)???????? 獎勵分值???????? 1(事由)??????????????? 2(事由)??????????????? 本周總得分:?????????????????? 孩子簽名:???? 日期:???? ]
[子女行為指南得分表(居家版)??????? 條款???????? 分值???????? 學生自評???????? 家長打分???????? 1.理解父母????? 3????????????????????????? 2.電子設備???????? 3????????????????????????? 3.周末作業(yè)????? 3????????????????????????? 4.按時作息????? 3????????????????????????? 5.貼心暖心????? 3????????????????????????? 特別獎勵(每項最高5分)???????? 獎勵分值???????? 1(事由)??????????????? 2(事由)??????????????? 本周總得分:?????????????????? 家長簽名:???? 日期:???? ]
這一活動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對家長、班級都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家長普遍反映“孩子們懂事了,有節(jié)制了”,而學生的反映則是“和家長有話說了,自己的周末有規(guī)律了”,在班級層面,則是更好地實現(xiàn)了家校合力和班級共建。
系列化、立體化的活動能夠把一次次的單獨活動組合成一個主題鮮明、影響巨大的教育場域,對學生產生積極而持續(xù)的影響。這也是我一直堅持的基本觀點: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更需要厚積薄發(fā);教育不只是班主任一廂情愿的努力,更需要教育行政部門、家長、社會的共同努力;教育應該是在頂層設計、系統(tǒng)思維之下的有序推進。
責任編輯? 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