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德東
同江市是我國人口較少民族之一赫哲族的發(fā)祥地和主要聚集區(qū),全市共有赫哲族人口1500余人,約占全國赫哲族總人口的三分之一,有街津口和八岔兩個赫哲族民族鄉(xiāng)。近年來,特別是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八岔后,同江市委、市政府進一步加大赫哲傳統(tǒng)文化傳承和保護力度,在專業(yè)人才隊伍培養(yǎng)、文化機構設置、文化設施建設、赫哲文化普及和對外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同江成為全國赫哲文化傳承保護最為完備的地區(qū)之一。
為了解決赫哲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文化傳承出現斷層的問題,同江市在街津口和八岔兩個民族鄉(xiāng)開設了民族文化課程,編寫了《赫哲族語言》《赫哲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等6套民族教材,并納入常規(guī)教學授課。其中《赫哲族語言》教材在全省推廣使用。同江市群眾藝術館定期舉辦赫哲族少兒培訓班,累計培訓民族學員6000多人次,并有50多名學員被選送到上級藝術院校學習深造。抓住2012年赫哲族“伊瑪堪”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亟需保護項目的歷史機遇,積極向國家、省、市申報赫哲非遺保護項目,開展各類非遺保護工作。其中魚皮制作技藝和伊瑪堪說唱藝術被列入國家級保護名錄;“烏日貢大會”等5個項目被列入省級保護名錄;“口弦琴”等7個項目被列入市級保護名錄。全市共建立了3處伊瑪堪傳習所和魚皮制作技藝傳習所,涌現了吳寶臣、尤文鳳、尤秀云、吳桂鳳等一批國家和省級非遺文化傳承人。代表性傳承人每年授課12課時,授課學員不少于8人。
先后成立了同江市非遺文化中心等文化機構,以及赫哲族研究會、民族歌舞團、伊瑪堪藝術團、八岔民間藝術團等文化團體;建設了赫哲族文化中心、赫哲族博物館、伊瑪堪傳習所、赫哲族風情園等項目,并成立了赫哲民俗文化旅游集中展示區(qū);中國民協在同江設立了中國赫哲族民間文化研究基地,傳承保護體系日益完善。同江市赫哲族文化中心于2014年開工建設,目前已投入使用。中心總投資4000萬元,占地面積1萬平方米,建筑面積5000平方米,共分3層,是多功能設施齊全的赫哲族文化大樓;由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伊瑪堪傳習所、赫哲族綜合文化藝術傳承基地、多功能演出劇場、魚皮制作技藝坊(車間)和樺皮制作技藝坊及魚皮、魚骨產品展示銷售中心等部分組成,目前已成為體現同江赫哲族民族文化建設的主要窗口。
以節(jié)慶活動為載體,成功舉辦了赫哲族旅游節(jié)、烏日貢大會、赫哲漁獵文化節(jié)、冬捕節(jié)等節(jié)會活動。連續(xù)4年舉辦中俄邊境文化季系列活動,推出了包括論壇交流、文藝體育、文化旅游等7大板塊共計130余項活動,打造了中俄邊境文化盛宴。創(chuàng)作了大型赫哲族伊瑪堪歌舞劇《拉哈蘇蘇》等一批經典劇目,其中《拉哈蘇蘇》在第三屆黑吉遼蒙四省區(qū)優(yōu)秀戲劇展演中獲得優(yōu)秀劇目獎,并于2017年12月參加全國少數民族地區(qū)藝術劇團晉京展演,獲得高度評價。目前,《拉哈蘇蘇》歌舞劇已實現駐場演出30余場次。加大赫哲族文化精品創(chuàng)作力度,涌現出《冬釣》《烏蘇里芒目》《月亮里的姑娘》等一批優(yōu)秀作品。
實行全民創(chuàng)業(yè)行動,鼓勵扶持赫哲族群眾發(fā)展魚皮衣、魚皮畫等文化產業(yè),延伸文化產業(yè)鏈。以馬華、劉升、岑立杰為代表的魚皮生產企業(yè)逐步發(fā)展壯大。2016年,成立了伊瑪堪赫哲文化傳媒公司,引進佳木斯馬華赫哲族魚皮文化公司進行經營,引進黑金文化創(chuàng)意公司進行赫哲族文化設計創(chuàng)意工作。馬華赫哲魚皮文化公司(同江市赫哲族魚皮文化藝術館)建有1700平方米的展館和加工廠區(qū),主要以加工生產、展示展覽、傳承培訓等為經營內容,逐步帶動全市魚皮文化產業(yè)規(guī)?;l(fā)展。組織魚皮生產企業(yè)和民間藝人參加中國國際旅游商品博覽會、深圳文博會、哈洽會等大型展會,宣傳效果明顯,僅街津口王妃山珍一品閣年銷售額就達70萬元。
依托赫哲民俗個性化優(yōu)勢,推動文化旅游產業(yè)融合發(fā)展。在八岔鄉(xiāng)建設了天賜湖公園、赫哲族漁獵文化館等文化旅游設施,開辦了赫家鱻特色餐廳和34個赫哲家庭旅館,規(guī)劃了“追隨習近平總書記腳步、赫鄉(xiāng)民俗體驗游”等旅游線路,打造出“赫哲第一村”品牌。八岔村與北京鑫福海工貿集團合作成立鑫福海赫哲文化旅游公司,正在實施黑龍江界江游船項目。街津口鄉(xiāng)整合赫哲民俗文化村、得勒乞旅游度假區(qū)等旅游資源,推出“赫哲故里”旅游線路,開發(fā)了“赫哲十大碗”菜系,帶動全鄉(xiāng)30余家餐飲企業(yè)實現營業(yè)收入近千萬元。2016年以來,兩個民族鄉(xiāng)累計接待游客100余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億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