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權
每次過年,對我來說都是一場沒有硝煙,也沒有句號的戰(zhàn)爭,因為“別人家的孩子”一直都是我家的魔咒。但凡提到“別人家的孩子”,我的父母就會“火力全開”,拿其他的孩子和我進行對比。而在一場痛快淋漓的舌戰(zhàn)過后,父母多半會指責我:“你這孩子怎么這么不懂事?!我們明明是在關心你……”于是,在經(jīng)歷一而再再而三的打擊之后,現(xiàn)在的我已經(jīng)學乖,仿若一頭在假意聆聽訓斥的小綿羊。
事實上,從出生到上完本科,我還是我,“別人家的孩子”卻換了一茬又一茬。我曾經(jīng)以為長大后就可以擺脫那個熟悉又可怕的“別人家的孩子”,然而比較的標準從學習成績變成了工作和年薪,“別人家的孩子”依然在人生的長途中遙遙領先,而我費盡全力也依然追不上人家分毫。
一直以來,父母總是打著“為你好”的名義著急地涌到我們面前,以過來人的經(jīng)驗斬釘截鐵地叮囑我們,要循規(guī)蹈矩,別冒那么多的風險,好好過完“標配”的人生,而把我們那些“私人定制”的勇氣統(tǒng)統(tǒng)消磨掉。
這種情況讓我想起一個畢業(yè)于北大的留美學生寫的那篇與父母決裂的萬字長信。在信中,這個一直頂著“別人家的孩子”光環(huán)的高才生,不停地控訴父母對自己的“肆意操控”,以此來勸誡、警醒那些家長們。他甚至拉黑了與父母所有的聯(lián)系方式,6年沒有與父母聯(lián)系,12年沒有回家過春節(jié)。
為何會演變成這樣?究其原因,我想應該歸咎于他長期被父母“過度關愛”。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對1863名家長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有68.8%的受訪家長表示對自己的孩子抱有很高的期待,57.7%的受訪家長坦言會羨慕別人家孩子的優(yōu)秀??磥?,喜歡將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的家長并不在少數(shù)。
然而,比較是一個無底的陷阱,對孩子的期望越高,就越會讓孩子陷入無邊的焦慮困境中。也許,很多父母會認為小孩子哪有這么多“傷春悲秋”的情緒,但現(xiàn)實恰恰相反,“我都是為了你好”這句話所導致的心理問題絕不會少,比如會造成孩子患抑郁癥、社交恐懼癥等。
家長對孩子的這些指責、評判,如溫水煮青蛙一般,一點點限制了孩子的社交能力,挫傷了他們的自尊和自信心。而父母決定的“標配”生活會讓他們形成嚴重的性格缺陷,使他們變成一個敏感、自卑的人,使他們劃定的安全區(qū)域縮小。
一棵樹苗的順利生長,除了需要良好的土壤,還需要自由的空氣,一味地拿別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的孩子,只會不斷透支孩子的精力。每個孩子生來都是“潛力股”,都是一個有待開發(fā)的藍本,他們對這個世界滿懷熱情與期待,他們都有自己的天賦和個性,他們童年時最需要的是被愛、被贊許、被保護,他們需要的是一個合格的領路人。
曾經(jīng)有人問過馮唐:“在成長道路上,你最感恩母親的是什么?”馮唐回答:“沒有強迫我做過任何事情。”我想這句話雖然并不適用于全部家庭,但值得我們深思。相信每一個人心中都會有一種強烈的渴望,或渴望更狂放不羈的旅途,更加驚險的生活;或渴望做勇敢的人做過的事情,做膽小的人不敢做的事情。
所以,別再以愛之名,讓一個家變得劍拔弩張。與其以一紙成績的好壞評價孩子,不如抱著孩子好好聊一聊。父母所能做的就是去理解孩子的行為,給孩子更多自由發(fā)揮的空間,放手讓他們出去闖蕩。哪怕前路再曲折,路上到處都是荊棘,但卻是他們自己想要的、喜歡的生活。就算輸了,也可以坦然接受結果,相信孩子們會以一種全新的姿態(tài)重新踏進賽場。并且,這只是敗在一時,沒有敗給自己。
就算以后可能不富有,但能做自己的主人,也是一種很幸福的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