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 初/文 劉遠鳳/圖
貝(甲骨文)
“貝”是象形字,它的甲骨文字形像一個貝殼。貝類是我們餐桌上的美味食物,也是我國古代最早用來充當交換媒介的原始貨幣。由“貝”做部首的字多和錢財以及貴重物品有關,如“購、貪、貴”。同學們常被爸爸媽媽稱為“小寶貝”,因為你們是爸媽最寶貴的??!
“負”是會意字,它的金文字形像一個人馱貝而行,因此“負”有“背”的意思。引申為“承擔、承受”之意,例如“負重”。《說文解字》上有“負,恃()也。從人守貝,有所恃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負”是自恃的意思,字形像一人持守錢貝、擁有錢財而有所依仗的樣子。例如“自負”。
負(金文)
“貝”是中國最早的貨幣。大約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會,由于生產(chǎn)力低下,物資匱乏,人們偶爾通過互相交換物品的方式來獲取生活所需。但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和人們物質生活需求的擴大,交換物品的方式已經(jīng)不能適應社會的發(fā)展了。于是人們急需尋找一種物品充當交換媒介,方便人們換取物資。當時人們居住的地方大多離海較遠,貝類比較難得,因而十分珍貴,而且貝類色彩鮮艷、外形美觀、堅固耐用、便于攜帶,便自然而然地成了交換媒介ü貨幣。
隨著商品交換的發(fā)展,貨幣的需求量擴大,海貝已經(jīng)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商朝時,人們開始用各種材料仿制貝幣,出現(xiàn)了石貝、骨貝、銅貝等。從人工鑄幣(以金屬幣為主)的出現(xiàn)到大量使用,海貝逐漸淡出了貨幣的歷史舞臺。
一直到戰(zhàn)國時期,諸侯國各自鑄幣,形狀各不相同,甚至一國之內不同地區(qū)也鑄有不同形狀的貨幣。
秦統(tǒng)一中國后,以法律的形式規(guī)定了貨幣的形狀(圓形方孔)、重量等,統(tǒng)一了全國的貨幣,結束了貨幣使用雜亂的局面。這種貨幣被稱為“秦半兩錢”。
隨著商品流通的發(fā)展,貨幣需求量的增加,到了宋朝,由于鑄幣材料緊缺、金屬幣笨重不便,紙幣應運而生。北宋出現(xiàn)的“交子”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秦半兩錢
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