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前的深秋,拾荒阿婆陳賢妹伸手去救倒在路上、孤獨無助的女童小悅悅。那一幕,讓人們記住了這位好心的阿婆。
據(jù)報道,如今,陳阿婆已葉落歸根,回到了家鄉(xiāng)。當?shù)匕才潘陴B(yǎng)老院里生活,每個月還可以領(lǐng)2500元的補貼,不必再為生活而奔波勞碌。中午三個菜,晚上一個菜,陳阿婆挺滿意。人們看到她晚景安穩(wěn),也紛紛贊嘆:好人有好報,好??!
? 行善、見義勇為,應(yīng)該由做人的良知驅(qū)動,這自不待言;然而,個人可以不計得失,“漂母飯信,非為報也”,社會卻不可不對好人報之以溫柔。該表彰要表彰,該保障要保障,還要有機制支撐。
有一句流傳甚廣的話,叫“為眾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凍斃于風雪”,現(xiàn)在人們也常說,不可使英雄流血又流淚。從社會行為的框架下看,善行往往需要激勵,才可持續(xù),并形成規(guī)模。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的,并根據(jù)社會的反饋來校準自己的行為舉止。做了一件好事,哪怕自己有所犧牲,社會把后顧之憂給解決了,想必心里也是欣慰的;救助了別人,收獲的是肯定和贊許,下回碰見危急,自然還會繼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