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
柳永,原名三變,原字景莊,中年以后改為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公元987年(一說為公元984年)出生在任城(今山東濟寧),祖籍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人。
柳永是宋代詞人中,第一個可稱“大家”的詞人。詞史上,有個說法,叫“詞至柳永,體制始備”。蓋因在柳永之前,詞這種文學體式,基本上都是小令(詞以長短來分,可分為令、引、近、慢四種,短的為令,稍長的為引、近,長的為慢。有人統(tǒng)計過:最短的《十六字令》只有16個字,最長的《鶯啼序》則有240個字),慢詞很少,加起來,也就十來首,,而柳永一人就創(chuàng)作了87首慢詞,共125調(diào)(詞總共不到1000調(diào),其中100多調(diào)都是他創(chuàng)立的。曾經(jīng)有人統(tǒng)計過,說他是兩宋詞壇,創(chuàng)立和使用詞調(diào)最多的詞人)。這從根本上改變了唐五代以來,詞一直是小令的一統(tǒng)天下的格局,可謂極大地拓展了詞這種文學體式的疆界。
柳永出身名門,從他祖父那一輩算起,到他兒子這一輩,四代人一共出了14位進士。他的祖父柳崇,南唐時,曾任沙縣縣丞;他的父親柳宜,南唐時,曾任監(jiān)察御史;后跟南唐后主李煜一起投降了北宋,歷任雷澤、費縣縣令,任城令(柳永就是在他任任城令的時候出生的)。史載:淳化元年(公元990年),柳宜到汴京(今開封)上書,授全州(今廣西全州)通判;五年,宜以贊善大夫調(diào)任揚州;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宜奉調(diào)入京,為工部侍郎、國子博士。
柳永10歲以前,都一直跟在父親的身邊,小小年紀就已到過很多地方,可謂“見多識廣”。母親劉氏(一說為丁氏)原是大家閨秀,精通詩詞歌賦,丈夫忙于事業(yè),她便承擔起了看護和教育孩子的責任。柳永的童年不僅應該是幸福的、快樂的,而且也應該是充滿了詩意的。
可是天有不測風云,父親進京上任不到一年,就因病去世了。父親去世以后,母親覺得他們在汴京也沒個親人,就不想再住下去了。于是,母親就帶著柳永回了福建老家。當時,柳家的老祖宗——祖母虞氏雖收留他們,但由于虞氏是祖父的繼室,與柳永并沒有血緣關系,生活中不免就少了一些親情。不過,他們母子對于祖母肯收留他們,已是感激不盡。從此,柳永就一邊向村姑學習制茶,一邊在母親的督導下,繼續(xù)發(fā)奮讀書,日子過得倒也平靜。
12歲時,柳永寫了一篇《勸學文》:
父母養(yǎng)其子而不教,是不愛其子也。雖教而不嚴,是亦不愛其子也。父母教而不學,是子不愛其身也。雖學而不勤,是亦不愛其身也。是故,養(yǎng)子必教,教則必嚴,嚴則必勤,勤則必成。學,則庶人之子為公卿;不學,則公卿之子為庶人。
一個12歲的孩子能夠?qū)懗鲞@樣的文章,真可以說是十分難得了。據(jù)說塾師看了他的這篇文章后,不由大為贊賞,還特意跑去他祖母那里,說道:“我教了這么多年的書,還沒見到過比您的這個孫子更加優(yōu)秀的學生呢。您一定要好好培養(yǎng)他,此子將來必成大器,前途未可限量?!?/p>
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柳永已經(jīng)十七八歲了,此時的他,可謂意氣風發(fā),并已順利地通過了解試,獲得了省試的資格(宋朝沒有童生和秀才這兩個級別的讀書人。宋代的科舉考試,只有由州府主持的解試、由吏部主持的省試和由皇上親自主持的殿試這三個級別的考試。解試過了即為舉人,省試過了即為進士,至于殿試,便沒有過不過的問題了,只是為了給這一科進士裁定名次、劃分等第。不過,宋朝的舉人與明、清的舉人有很大不同,保期只有三年,過期作廢,以后若想再考,還得從解試考起),于是,就計劃著要上京趕考了。
可是,柳永卻在赴京路過杭州時,因迷戀杭州的湖山美景、都市繁華,竟在那里停了下來,一待就是五六年。同期,還去了蘇州和揚州玩過很多次。那柳永又是靠什么在杭州,這樣一個居大不易的城市里住下來的呢?無他,就是填得一手好詞!其時,杭州有很多歌伎。歌伎想紅,不僅需要唱功好,還必須經(jīng)常推出新歌,唱功可以自己練,但新歌,就得靠詞人來為她們創(chuàng)作了。所以她們往往會主動向詞人乞詞,就是花錢向詞人買詞。而柳永正是此間圣手,寫的詞都特別適合這些歌伎演唱(俞文豹《吹劍續(xù)錄》:東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柳七?”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zhí)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zhí)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瘜W士為之絕倒。)
且他本人不僅長得一表人才,更懂得憐香惜玉,是以他在杭州時,就有很多相好的紅歌伎,她們都愿意給他大把地花錢,以能得到他的垂青為榮。甚至當時在教坊當中,還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黃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見,愿識柳七面?!庇?,葉夢得《石林詩話》:柳永為舉子時,多游狹邪,善為歌辭。教坊樂工每得新腔,必求永為詞,始行于世,于是聲傳一時。余仕丹徒,嘗見一西夏歸朝官云:“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
時,孫何(字漢公,著名學者,狀元)初知杭州,柳永很希望能得到他的賞識,奈何其門禁甚嚴,柳永一介布衣,無法見到。于是,他就寫了一首《望海潮》,讓一個紅歌伎,在孫的宴會上演唱,果然就得到了孫的接見。其詞曰: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
野史有云:金主完顏亮,就是因為看到了他的這首詞,而起了“投鞭渡江”之志。當然,這都是后話。
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柳永應該是對他這種每天都在秦樓楚館進進出出,偎紅倚翠的生活有些厭倦了。于是,又想進京赴試了。
臨行前,他還作了一首《長壽樂》,給他的一個相好的,牛皮吹得挺大,詞曰:
尤紅滯翠。近日來、陡把狂心牽系。羅綺叢中,笙歌筵上,有個人人可意。解嚴妝巧笑,取次言談成嬌媚。知幾度、密約秦樓盡醉。仍攜手,眷戀香衾繡被。
情漸美。算好把、夕雨朝云相繼,便是仙禁春深,御爐香裊,臨軒親試。對天顏咫尺,定然魁甲登高第。待恁時、等著回來賀喜。好生地。剩與我兒利市。
意思是說:我去了,就一定能夠高中,你就等著我的好消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