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遼東山區(qū)古石河冰緣地貌苔蘚植物的持水特性

      2019-06-17 10:18弋靈均熊丹陽
      綠色科技 2019年10期
      關鍵詞:混交林苔蘚速率

      李 娟,張 華,侯 榮,弋靈均,熊丹陽

      (遼寧師范大學 城市與環(huán)境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1 引言

      苔蘚植物是一類植株矮小、結構簡單、由水生向陸生過渡的高等植物。由于苔蘚植物特有的變水現(xiàn)象,使其能夠根據(jù)環(huán)境濕度和水分情況迅速改變自身含水量,能夠吸收本身干質(zhì)量幾倍甚至十幾倍的水分,具有很強的持水、保水能力[1]。因此,研究苔蘚植物的持水特性就成為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重要內(nèi)容。目前國外許多學者對不同區(qū)域的苔蘚特性進行了研究,在苔蘚植物分布與環(huán)境關系、苔蘚植物涵養(yǎng)水源作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2]。國內(nèi)學者對三峽庫區(qū)[3]、祁連山[4]、川西亞高山針闊混交林與針葉純林[5]、四川[6]、青藏高原東部針葉林[7]等地區(qū)的苔蘚植物持水性能進行了研究,但對遼東山區(qū)古石河冰緣地貌苔蘚植物的水文功能研究較少。

      本文運用野外調(diào)查與室內(nèi)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遼東山地古石河冰緣地貌苔蘚植物的水文特性進行了定量研究,以期為今后冰緣地貌苔蘚植物的保護、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水文效應提供基礎數(shù)據(jù)和科學依據(jù)。

      2 研究區(qū)概況

      本研究選取的古石河位于遼東山地老禿頂子東坡場子溝。遼東山地老禿頂子位于遼寧省東部桓仁、新賓兩縣交界處,地理坐標為124°49′06″~124°57′08″E,41°16′38″~41°21′10N,主峰海拔1376.3 m,為遼寧第一峰。研究區(qū)內(nèi)石海、石河及石流坡冰緣地貌廣布,其上礫石大小不一,堆積混雜無序,在地表徑流的作用下,具有潛在的移動性[8]。氣候?qū)儆跍貛Т箨懶约撅L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6.0 ℃,年無霜期139 d,年降雨量651~1315 mm,年平均相對濕度72%;加上老禿頂子海拔過1000 m的山峰近百座,山地小氣候效應顯著,降水豐富,但發(fā)育河流規(guī)模不大,常形成地下暗河[8],地帶性植被為溫性落葉闊葉林,植物區(qū)系屬長白植物區(qū)系的西南邊緣,兼有華北植物區(qū)系的過渡性,生物多樣性豐富,原生植被群落較完整且垂直分布明顯,存有古化石孑遺植物紫杉、天女木蘭,世界獨有孑遺植物雙蕊蘭[9]。

      3 研究方法

      3.1 野外樣方設置

      于2014年6~7月,在遼寧最高峰老禿頂子東坡場子溝典型的古石河冰緣地貌上,按不同森林群落類型隨機設置9塊調(diào)查樣方(每塊樣方面積為20 m×30 m),包括落葉闊葉林3塊,針闊混交林3塊,暗針葉林3塊。樣方信息詳見表1。

      表1 樣方基本信息

      注:A-落葉闊葉林,B-針闊混交林,C-暗針葉林。下同

      3.2 苔蘚植物調(diào)查及采樣

      在每塊森林群落調(diào)查樣方中隨機選取30塊礫石,測定每塊礫石表面著生苔蘚的厚度,估測每塊礫石表面著生苔蘚植物的覆蓋度(苔蘚著生面積與巖石出露總表面積的比例)。在每塊樣方中選擇胸徑大于15 cm的每一株喬木作為調(diào)查對象,估測樹生苔蘚植物的覆蓋度(樹基部和樹干表面苔蘚著生面積與總表面積的比例),測定樹生苔蘚植物的厚度。9塊樣地共采集面積大小不等的石生苔蘚樣品32份、樹生苔蘚樣品28份,風干后稱其干重。

      3.3 苔蘚植物持水性能浸泡實驗

      將采集的苔蘚植物樣品自然風干,測定風干重,利用室內(nèi)浸泡法,將苔蘚樣品分別浸泡在水中0.25 h、0.5 h、1 h、2 h、4 h、8 h、12 h、24 h,每次浸泡后拿出懸置1 min后測吸水樣本總質(zhì)量M吸水,求得苔蘚的持水量、持水率和吸水速率。

      M持水=M吸水-M干

      (1)

      W持水=(M持水/M干)×100%;

      (2)

      V吸水=(M持水/t)×100%;

      (3)

      式(1)、(2)、(3)中:M干為苔蘚風干質(zhì)量,單位(g);M吸水為苔蘚吸水后的質(zhì)量,單位(g);M持水為苔蘚吸水后的質(zhì)量減去風干質(zhì)量,單位(g);W持水為苔蘚持水速率,單位(倍);V吸水為苔蘚吸水速率,單位(倍/h);t為苔蘚浸泡時間,單位(h)。

      4 結果與分析

      4.1 石生、樹生苔蘚持水量

      由表2可知:3種林型中石生苔蘚持水量為422.8~1059.5 g/m2,排序為:落葉闊葉林>暗針葉林>針闊混交林。

      3種林型中樹生苔蘚持水量276.32~587.52 g/m2,排序為:針闊混交林>暗針葉林>落葉闊葉林。

      4.2 石生、樹生苔蘚持水率

      由表3可知:3種林型石生苔蘚持水率為6.48~12.75倍,次序為暗針葉林>針闊混交林>落葉闊葉林。樹生苔蘚持水率10.68~18.2倍,次序為:針闊混交林>落葉闊葉林>暗針葉林。

      表2 石生、樹生苔蘚持水量 g/m2

      3種林型中石生、樹生苔蘚變化趨勢大體一致,均為持水率隨浸泡時間的增加而增大。浸泡0.25 h時,石生苔蘚持水率最小,0.25~2 h持水率迅速增高,4~8 h持水率增加緩慢,8~12持水率增加漸趨平緩,24 h時達到最大值。

      運用回歸分析中的曲線模型,對石生、樹生苔蘚持水率W(倍)與浸泡時間t(h)的關系進行回歸分析,得出,苔蘚持水率W(倍)與浸泡時間t(h)呈對數(shù)關系,公式為:

      W=a+blnt

      (4)

      式(4)中:W為石生、樹生苔蘚持水率(倍),t為浸泡時間(h),a、b為常數(shù)。

      表3 石生、樹生苔蘚持水率 倍

      4.3 石生、樹生苔蘚吸水速率

      由表4可知:石生苔蘚吸水速率最大為35.34~3258.64倍/h,次序為落葉闊葉林>暗針葉林>針闊混交林。樹生苔蘚吸水速率15.40~2016.88倍/h,次序為落葉闊葉林>暗針葉林>針闊混交林。

      3種林型中石生、樹生苔蘚吸水速率隨浸泡時間的增加而逐漸降低,0.25 h時最高,0.25~2 h吸水速率下降最迅速,2~8 h吸水速率下降速度減緩,8~24 h吸水速率下降速度緩慢。

      運用回歸分析中的曲線模型,對石生、樹生苔蘚持水率W(倍)與浸泡時間t(h)的關系進行分析,得出,石生、樹生苔蘚吸水速率V(倍/h)與浸泡時間t(h)呈冪函數(shù)數(shù)關系,公式為:

      V=a+tb

      (5)

      式(5)中:V為石生、樹生苔蘚吸水速率(倍/h),t為浸泡時間(h),a、b為常數(shù)。

      4 結論

      (1)古石河冰緣地貌3種林型石生苔蘚持水量為422.8~1059.5 g/m2,次序為:落葉闊葉林>暗針葉林>針闊混交林;樹生苔蘚持水量為276.32 ~587.52 g/m2,次序為:針闊混交林落葉闊葉林>暗針葉林>落葉闊葉林。

      表5 石生、樹生苔蘚吸水速率 倍/h

      (2)3種林型石生苔蘚持水率為6.48~12.75倍,樹生苔蘚水率為10.68~18.2倍。石生、樹生苔蘚持水率變化趨勢一致,均為持水率隨浸泡時間的增加而增大,石生、樹生苔蘚持水率均與浸泡時間呈對數(shù)關系。

      (3)3種林型石生苔蘚吸水速率為35.34~3258.64倍/h,樹生苔蘚植物吸水速率15.4~2016.88倍/h。石生、樹生苔蘚吸水速率隨浸泡時間的增加而逐漸降低,石生苔蘚、樹生苔蘚吸水速率與浸泡時間均呈冪數(shù)函數(shù)關系。

      6 結語

      本文僅對遼東山地古石河冰緣地貌3種林型苔蘚持水量、持水率和吸水速率等方面進行了探討,表明古石河冰緣地貌3種林型石生、樹生苔蘚植物具有較好的水源涵養(yǎng)作用,為進一步系統(tǒng)研究這一地區(qū)森林生態(tài)水文過程的影響奠定了基礎。

      猜你喜歡
      混交林苔蘚速率
      “小矮人”苔蘚的大用途
      苔蘚有足夠的耐心復活
      苔蘚有足夠的耐心復活
      苔蘚能“對付”空氣污染嗎?
      盤點高考化學反應速率與化學平衡三大考點
      化學反應速率與化學平衡考點分析
      通過提高心理速率改善記憶
      芜湖市| 禹州市| 泸西县| 奉贤区| 长治市| 阳曲县| 遂昌县| 宁陕县| 和静县| 宁乡县| 玉山县| 潮州市| 保靖县| 阳山县| 内丘县| 抚顺县| 台安县| 鹤峰县| 平舆县| 类乌齐县| 湾仔区| 荆州市| 西丰县| 井冈山市| 胶南市| 老河口市| 青海省| 长阳| 九龙城区| 沛县| 邯郸县| 清镇市| 株洲县| 漯河市| 砚山县| 沧州市| 会理县| 抚顺市| 邛崃市| 铜梁县| 依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