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漢青
過去有俗言謂:中國最大的鎮(zhèn)是景德鎮(zhèn),最大的莊是石家莊,最大的村是周村。
現(xiàn)在呢?人們已經(jīng)把“最大的村”改成了中關村。
的確,今天的中關村早已聞名中外,無論從地理概念還是綜合實力來講,其影響已遠遠超過了山東淄博那個魯商文化發(fā)源地的“旱碼頭”周村。
兩萬多家高新技術企業(yè),其中包括全國近半、全球近四分之一的“獨角獸”,2018年GDP總值達5.3萬億元。這些硬梆梆、沉甸甸的數(shù)字,你把它與一個城市、一個省或者一個國家相對應,也毫無愧怍。
中關村也超越了海淀區(qū)、北京市的地域范圍。北京市16個城區(qū),每個區(qū)建有中關村的一個分園區(qū);河北、天津、山西、山東、上海、江蘇、浙江、廣西、吉林、青海等省市,分布有中關村的園區(qū)或創(chuàng)新中心;美國、日本、英國、芬蘭等域外城市,還建立了中關村的辦事處。
許多人更把中關村稱之為“中國科技的制高點”、“創(chuàng)新文化的策源地”,提出“八十年代看深圳,九十年代看浦東,21世紀看中關村?!敝嘘P村顯然已經(jīng)成為中國最靚麗的一個“村”名,堪稱天下第一村!
這個“村”是如何誕生的?是怎樣走來的?我們不妨追溯一下它的歷史。
清代自康熙起,在京西北海淀一帶大興土木,200年間先后修建了西花園、圓明園、頤和園等皇家園林。從此,歷任皇帝“園居”理政,常年優(yōu)哉游哉于山水亭閣之中,只有登基、大典時才回到紫禁城。
圓明園一帶成為政治中心,隨之帶來了輪值當差的太監(jiān)。太監(jiān)多在宮中內(nèi)廷服役,相對外朝外廷而言稱之為“中官”,他們便在毗鄰圓明園的海淀鎮(zhèn)東、成府村南興置了中官官房和中官義地。散差后在中官官房生活居住,去世后葬于中官義地,漸成村落。清代末期,這個地方還有“中官茶莊”、“中官雜貨鋪”的蹤跡。
后來,“中官”的名字經(jīng)常被諧音所代替。清宣統(tǒng)元年(1909年),京師陸軍測地局測繪的《京西圖》,上標“中關”地名。1915年由民國內(nèi)務部職方司測繪印制的《實測京師四郊地圖》,標成了“中灣”地名。之所以用諧音,有考究說,一是對“中官”的歷史、含義不清楚,二是避諱太監(jiān)的別稱。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建筑事務管理測量隊繪制的《地形圖》,標示為“中官村”。
中關村的第一個升級臺階,是上世紀50年代初中國科學院的落戶。
1952年,國務院文教委員會考慮在北京建立中國科學院和研究基地,竺可楨等認為應靠近1911年和1916年先后在中關村附近興建的清華大學和燕京大學。1953年底,近代物理研究所大樓竣工,“原子能所”成為中關村科學城振翅沖霄的起點。從那時起,中關村已經(jīng)成為科學城的別稱,一批批“兩彈一星”的功勛和科學戰(zhàn)線的棟梁,從這里走進共和國的歷史。
中關村的另一個臺階,是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的開啟。
1978年1月號《人民文學》發(fā)表了轟動全國的《哥德巴赫猜想》報告文學,著名作家徐遲生動地描繪了中國科學院一位“臭老九”、數(shù)學家陳景潤的傳奇經(jīng)歷,展現(xiàn)了“文革”給知識分子帶來的心靈創(chuàng)傷,呼喚對科學和科學家的尊重。2月17日《人民日報》加以轉載,迅速在全國引起了強烈反響。與此同時,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研究員陳春先,在核聚變“托卡馬克”項目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功,為探索新能源邁出了一大步。1978年初,這兩位同為44歲的科學家被破格提拔為正研究員,也是中國最年輕的正研究員。
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召開,標志著科學春天的到來。在選拔對科學有突出貢獻的人出席這次大會時,中國科學院推薦了10人,陳景潤和陳春先榮列其中。在會上,他們聽到了鄧小平代表黨中央宣布:“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chǎn)力”。
1978年6月,陳春先訪美考察。他看到舊金山硅谷和波士頓128公路新技術擴散區(qū)很受啟發(fā),回國后在多種場合提出“在中關村建立中國的硅谷?!?980年10月23日,陳春先帶領紀世瀛等成立了中國第一個民營科技公司的雛型“北京等離子體學會先進技術發(fā)展服務部”,播下了中關村的第一粒種子。歷經(jīng)挫折和詰難,在黨中央的支持下,帶動了京海、科海、四通、聯(lián)想等一批中關村的科技先鋒,掀起了中關村的創(chuàng)業(yè)熱潮。
1978年既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元年,也是中關村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元年,是中關村引領中國、影響世界的起始點。
此后,中關村還有幾個臺階:1988年,國務院在“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的基礎上,批復建立了“北京新技術產(chǎn)業(yè)開發(fā)試驗區(qū)”;1999年,國務院批復同意建立包括一區(qū)五園的“中關村科技園區(qū)”;2009年,國務院第一個批復建立了中關村國家自主創(chuàng)新示范區(qū)。
這一個個臺階,見證了中關村從一個為皇帝輪值當差的太監(jiān)村落,一步步走向科教興國之路、走向改革開放之路、走向創(chuàng)新富強之路的曲折歷程。
其實,中關村的臺階遠不止這些。每一個領域、每一個企業(yè)、每一個產(chǎn)品,都有無數(shù)臺階。40年來,中關村誕生了一批批領軍企業(yè)和科技成果,四通打字機、聯(lián)想電腦、方正照排、王碼五筆、用友軟件、漢王電紙書、新浪、百度、搜狐、小靈通、中國芯、紫光掃描、同方威視、神舟飛船、小米手機和近年來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領域的產(chǎn)品,已經(jīng)成為中國百姓生活中的不可或缺,成為共和國一張張閃亮名片。正是一代代中關村人的奮斗足跡,疊鋪起了中關村步步登高的創(chuàng)新臺階。
一片樹葉能夠知曉四季冷暖,一個村落可以反映時代興衰。中關村,這座天下第一村的變遷史,反映了近代中國從愚昧走向光明、從羸弱走向富強的壯麗征程!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70周年,中關村依靠科技打天下、改革開放不停步的變遷史,無疑是一部生動鮮活的標本和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