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嘉敏
《唐人小律花雨集》是清代薛雪所編,共二卷,另有續(xù)集一卷,共錄詩800首,多晚唐作品。此書世所罕見,有清乾隆十一年(1746)江南薛氏掃葉莊刻本,現(xiàn)藏于國家圖書館。
一
薛雪(1681—1770),字生白,號一瓢,又號掃葉山人、槐云道人、磨劍道人、牧牛老朽。祖籍河津,生于蘇州吳縣,主要活動在康雍乾三朝,以醫(yī)名世,年90而卒,生平載于《吳縣志》。薛雪家學豐贍,唐代詩人薛能是其遠祖,曾祖父薛虞卿是文征明的外孫。青年期游于橫山葉燮之門,受詩古文辭之學,有入世之志,25歲參加康熙南巡迎駕,獻詩,未遇,后54、56歲兩征博學鴻詞科不就,隱于吳縣,以行醫(yī)為主。薛雪交游甚廣,既有官場之人,也有方外之士,交好者有沈德潛、袁枚、葉長揚、黃尊古等。薛雪受儒家影響頗深,其晚年“欲自附于周、程、張、朱之后”。(
袁枚《袁枚全集新編》十五冊,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同時又欽慕釋家之學,與方外之人多有詩相贈,其他作品中也常見釋家語。薛雪心篤情深,胸次孤清,為人風雅任誕,乃吳中名士。沈巖稱其“極物外跌蕩之致,獨不耐世味猥瑣齷齪”(
薛雪《斫桂山房詩存》,《續(xù)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清雍正乾隆年間掃葉莊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沈巖序)。薛雪精于諸藝,尤工詩,然為醫(yī)名所掩,沈德潛稱“余友薛君一瓢,能文章、嫻騎射,醫(yī)學、繪事又其余也,而平生所好者,獨于詩”(
薛雪《一瓢齋詩存》,《續(xù)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清雍正乾隆年間掃葉莊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沈德潛序)。其著述頗豐,現(xiàn)存世者有《周易粹義》《醫(yī)經(jīng)原旨》《重校內(nèi)經(jīng)知要》《一瓢詩話》《一瓢齋詩存》《斫桂山房詩存》《抱珠軒詩存》《吾以吾鳴集》《掃葉山房詩存》《唐人小律花雨集》。
《唐人小律花雨集》薛雪自序中稱“乾隆十有一年,次歲丙寅上元日,書于我讀齋中”。此時乾隆朝正值太平盛世,益于文化發(fā)展,蘇州更屬人文淵藪之地,文化氛圍十分濃厚,是清代詩學最發(fā)達的地方,薛雪時年66歲,已屬晚年,入世之心已泯,潛心醫(yī)術、詩歌。選此集的原因,首先是因閱洪邁《萬首唐人絕句》,“病其拉雜漫收,略無旨趣”。故擇“音韻悠揚,豐神駘蕩,詞淺味深,令人吟繹不盡者”凡五百首,名曰《唐人小律花雨集》。其次是薛雪本人偏好七言絕句,參照其詩集,七絕所占比重最大。最后是引導詩歌的發(fā)展,指導初學者寫作,正如在《贅言》中所說“是集恐詩道淪胥,沿洄不返,故為之另開捷徑,直達康衢”。可知此集是一本十分嚴肅的唐詩選本,以審美為旨歸,是薛雪詩學思想的體現(xiàn)。其書成后,又于南園吟社中,與詩友試背唐絕句,“不拘次第,隨筆錄出,或多至數(shù)十篇,或竟不能及數(shù)篇者。各各背訖,恰得三百篇無奇焉。反復吟繹,律和聲永,語多警策”。名之為《花雨續(xù)集》,與《花雨集》并付梓。
《唐人小律花雨集》薛雪自敘中稱“小律”指即七絕,“善學者由此而遍及諸體”,全書所錄皆是唐人七絕;“花雨”乃釋家語,敦煌文中“香飯云下,天花雨空”(
《全唐文新編》第四部,第五冊,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小窗幽記》中“空門洗缽,花雨紛紛”(
陳繼儒《小窗幽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指釋家大德說法或頓悟時的殊勝祥瑞。薛雪在自敘中稱其所選之作“讀之宛如天花雨空,各各妙香新好,非殷紅委綠所能仿佛”,可見他對所選之集自負甚高。
世存《唐人小律花雨集》一為二冊本包括正集、續(xù)集,曾為程定謨(
程定謨〔?—1837〕字心宇,號醒雨,清代昭文人,歷任安徽廬江訓導,翰林院典簿)所藏,一為單冊本,僅余續(xù)集,曾為吳榮光(
吳榮光〔1773—1852〕字伯榮,號荷屋,廣東南海人,嘉慶戊午舉人,己未進士。)校閱,皆為薛雪所居掃葉山莊的私刻本。
程藏本第一面空白處有四方印章,自上而下分別是:希蜀老俠、廬江校官、程定謨印、心宇,可知此本曾為道光年間程定謨所收藏,下一頁是牌記:唐人小律花雨集掃葉莊藏板。其后葉長揚序,行款為6,行格12,字體為楷體,共三面,后有印章二枚:葉長揚印、太史之章。其余行款8,行格19。上下單邊,左右雙邊,版心由上自下分別為:唐人小律、單魚尾、花雨集、頁數(shù)、掃葉莊。卷下26至27頁夾縫印有“榮茂彩記”四字。續(xù)集前有印章兩枚,分別是元片冰山、寶菊齋,印主不詳,其后是薛雪自敘,版式與正集相同。此本無評點批注,部分詩歌有紅色圈點。
吳校本《唐人小律花雨續(xù)集》,正集已佚。封面、序,皆脫落不見,目錄之后為所選之詩,中有吳榮光墨批。行款8,行格19,上下單邊,左右雙邊,版心同程藏本。所錄詩歌結尾有“南海荷屋校閱”,此本刊刻年代不詳。
二
《唐人小律花雨集》體例周詳,其安排順序如下:首列同學葉長揚所撰之《唐人小律花雨集序》,序中對薛雪其人及其詩學造詣予以高度評價,認為其人乃“奇才與高士”,在詩歌上“辨其源流,明于歷代正變升降之故,上自風騷以迄漢魏六朝唐宋諸家,論說所至,元元本本,殫見洽聞”。同時點出編選緣由,即“以《萬首唐人絕句》之選之泛濫而無旨趣也”。指出是集價值所在“俾學者知所從入之路,實足以嘉惠后進,以昭示來茲”。次列薛雪自撰之《唐人小律花雨集敘》,敘中自述編選原因,即對《萬首唐人絕句》不滿,故而選此集以指導學詩者。同時對此集之名、所選詩歌數(shù)量加以說明,并強調(diào)了此集的選詩標準。自敘之后是薛雪所撰《唐人小律花雨集贅言十二則》,贅言中詳述了選集的宗旨,并主張“悟入”,提出“六妙”一說,從中可窺見薛雪的詩學思想。贅言后是目錄,標明各卷所選作家及其選詩數(shù)量,所列詩人順序,據(jù)有唐之世,第次而下,以虞世南為首,終于無悶。次選詩正文,按目錄逐一排列各作家,與清人用韻不合之詩標記出。選詩凡500首,136人,上卷主要為初、盛、中唐詩人,76人,226首詩。下卷為晚唐詩人60人,274首詩。不錄帝王后妃及詩人杜甫。薛雪在贅言中說是尊唐代之所尊也,尊詩家之所尊也。
《唐人小律花雨集續(xù)》前有薛雪自敘,解釋此續(xù)集的由來,其后體例同于正集。選詩共300首,王建22首最多,其次是李商隱11首,杜牧10首,錄詩與正集有重合,亦以晚唐詩為主。續(xù)集成書之后南院吟社諸人皆謂“唐人小律,除君王、后妃、杜少陵不敢去取外,可謂無遺憾”。可知薛雪此集被時人所認可,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當時的詩學思想和審美觀念。
薛雪《唐人小律花雨集》的編選態(tài)度通達,雖有偏好,卻不拘泥一家,所選詩人甚多,初盛中晚皆有所涉及。薛雪是站在詩歌批評的立場上,選取最優(yōu)秀的詩歌作品,指導初學者寫作。
首先從題材上看,薛雪對于選擇詩歌題材觀念比較通達,各種題材的詩歌都有選錄。其中占比例最大的是贈別酬答詩約105首,閨怨類及愛情詩約85首,羈旅行役和詠物類各約50首,懷古詠史、邊塞、山水、民歌、悼亡各10至20首,另有或?qū)懸粫r心境、或?qū)懟貞?、日常生活?00余首。由此可知,《唐人小律花雨集》所選之詩以男女愛情和朋友之情為多。其次從所選詩歌的時代來看,初盛中晚詩歌占比例:初盛唐詩52首,約占10%;中唐詩174首,約占35%;晚唐詩274首,約占55%,所選詩歌以晚唐為主。所選之人,李商隱詩最多54首,其次杜牧31首,再次元稹、韓偓各24首。對于備受推崇的李白、王昌齡的七絕選錄雖高于盛唐諸家,但遠低于晚唐的小李杜、溫韋等人,分別是9首和12首。對于歷代所推重的杜甫,作者并未入選,原因并非是薛雪不推重杜甫,而是其過于推崇杜詩,正如他所說是“尊詩家之所尊”,他在《一瓢詩話》中多次給予杜甫以極高的評價。所選詩歌風格多樣,蕭散自然、清新俊逸、深婉纏綿、豪放落拓皆有,而以清新俊逸、深婉纏綿者為最多。體裁上,此集僅選七絕,清人唐詩選選絕句者不多,根據(jù)孫琴安《唐詩選本提要》所錄,今可見者僅10種,僅錄七絕者除本集外僅有陳法祖的《中晚唐七言絕句詩選》和陳溥的《唐人七言絕句詩鈔》二種,可見此集十分珍貴。薛雪選七言絕句的原因有三,第一薛雪在《贅言》中已述,他認為“詩乃絕學,必須悟入”,而七言絕句“乃學人初地功夫”?!吧茖W者由此而遍及諸體,上溯諸家,以窺風雅。若舍是而他圖,未見其能詩也”。七絕體制短小,適于表現(xiàn)一時的體悟和靈感,無須如律詩需要經(jīng)過精心的撰結,故易于“悟入”。第二是薛雪本人對絕句有特別的偏好,考察其詩集,絕句所占比重是最多的。
由以上可知,《唐人小律花雨集》所錄詩歌皆為唐人絕句,時段上崇尚晚唐,于詩人首推李商隱,詩歌題材多樣而以“情”為主,風格各異而以深婉纏綿為宗。其主要特征是兼收并蓄,但以“情致深婉”為主。
三
清初詩壇或尊唐或崇宋,詩歌創(chuàng)作上蹈襲前人,其流弊逐漸顯露出來,到了乾隆朝詩論家們開始尋求新的路徑,主張詩歌的獨創(chuàng)性,薛雪之師葉燮就是其中翹楚。薛雪的詩學思想,在一部分上是承襲其師而來,同時又有獨創(chuàng)之處,開啟之后的“性靈說”,在《唐人小律花雨集》中可見一二。
此集的編選宗旨是“合乎六義,兼乎六妙”。這樣的詩作“音韻悠揚,豐神駘蕩,詞淺味深”,令人吟繹不盡。其中“六義”即是儒家的詩學理論“風、雅、頌、賦、比、興”要求詩歌要立意敦厚,體制停勻,合乎風雅。這是薛雪詩學思想中傳統(tǒng)儒家詩學理論的部分?!傲睢币徽f則是薛雪首次提出,見于贅言:
詩有六義,人盡知之;中有六妙,人不知也。何為六妙?即所謂豐、神、境、會、氣、韻是也。豐者,豐采;神者,神理;境乃得境;會乃會心;氣是氣度;韻則該乎風韻溫柔,音節(jié)悠揚,立意敦厚,體制停勻,非若運會之運,不由學力所造者也。合乎六義,兼乎六妙,不獨唐人詩中有之,自宋及今,未嘗無此佳作,特患具眼不到耳。
首先,薛雪對“六妙”解釋為:“豐者,豐采;神者,神理;境乃得境;會乃會心;氣是氣度;韻則該乎風韻溫柔,音節(jié)悠揚?!必S采、神理、得境、會心、氣度、風韻音節(jié)六者前代論詩家多有論及,并非薛雪原創(chuàng),其貢獻在于將六者綜合起來,作為評價詩歌標準的一個方面,重視詩歌的審美效果。
其次,“六妙”中所包含的內(nèi)容雖“虛”,但詩歌的“體格”包含其中,贅言說:“茲集專主豐、神、境、會、氣、韻六者,其所分體格諸法,亦未嘗不在其中?!奔醋髟姷摹皩嵔?、虛接、用事、前對、后對、拗體、側(cè)體”等諸法都包含在這“六妙”之中。
再次,薛雪認為詩歌的“六妙”是“不由學力所造”,他認為:“學詩必有悟解,方能入手,不然即窮搜二酉,淹貫三通,欲歷風雅藩瀚,何啻數(shù)仞宮墻?”與嚴羽“詩有別材,非關書也”相同,是對清初以來以學問為詩,以考據(jù)為詩風氣的反撥,其“悟入”亦同嚴羽“妙悟”說,主張表現(xiàn)個人性情,已經(jīng)包含“性靈說”的色彩在里面。
最后,“六妙”要求詩歌創(chuàng)作不傍門戶,以審美為取向。在此集中雖然選錄晚唐作品最多,但在序言和贅言中卻并未刻意提及,而是說“合乎六義,兼乎六妙,不獨唐人詩中有之,自宋及今,未嘗無此佳作”。可知薛雪并不像部分選家以某個時間段為宗,而摒棄其他人或朝代的詩歌,而是認為只要詩歌本身的“合乎六義,兼乎六妙”,即是佳作。在這一點上,薛雪或受其師葉燮的影響,葉燮認為“茍于情、于事、于景、于理隨在有得,而不戾乎風人永言之旨,則就其詩論工拙可耳,何得以一定之程格之,而抗言《風》《雅》哉?”(
丁福?!肚逶娫挕飞蟽?,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即認為詩歌只要表現(xiàn)詩人的珍視情感,不悖風人永言之旨即可,沒有必要以前代為宗。
另外,此集的自序及贅言論詩中多引用佛家語如“天花雨空”“頭頭是道”“悟入”,可知薛雪的詩學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受佛家審美觀念的影響。
通過以上對《唐人小律花雨集》薛雪選詩以及對自序、贅言的分析闡釋,可見薛雪的詩學思想一方面承襲葉燮的理論,主張作詩不傍門戶,自成一家,表現(xiàn)個人情感的同時不與傳統(tǒng)儒家詩學的“六義”相悖;另一方面提倡“悟入”與“六妙”,這在一定程度上受釋家觀念影響,是對詩歌審美價值的肯定。其詩學思想已有濃厚“性靈說”的色彩。薛雪與袁枚為忘年之交,并得到袁枚的推崇,故可知薛雪詩學思想上承葉燮,下啟袁枚,為其“性靈說”的先聲?!短迫诵÷苫ㄓ昙纷鳛橛星逡淮儆械膬H錄七絕的唐詩選本之一,編選嚴謹,選詩精良,傳播廣泛,從中可略窺清中期的詩學風氣和審美觀念。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歷代唐詩選本整理與研究”(16ZDA174)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
新書架
《智囊全集》
《智囊全集》是一部講述從先秦到明代智慧故事的總集。共分為十部:上智部、明智部、察智部、膽智部、術智部、捷智部、語智部、兵智部、閨智部、雜智部。每部又有細分,共二十八個小類。這些故事有的來自正史,有的來自野史;所展現(xiàn)的或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大智慧,或是機靈善辯、能言巧思的小伎倆。本書為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編著而成,深入淺出地講述了古人的生活智慧,兼具趣味性與可讀性。
《智囊全集》,馮夢龍編著,精裝32開,鳳凰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定價3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