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立萍,鄧周峰,萬劍慧,林宏堅
(上海市同仁醫(yī)院,上海200336)
流行病學研究顯示,非小細胞肺癌(NSCLC)發(fā)病率可達273~483/10萬,特別是近3年其發(fā)病率上升趨勢明顯[1,2]。不同腫瘤相關蛋白的表達,均能影響肺泡上皮細胞的生物學特征,促進惡性腫瘤的發(fā)生和病情進展。研究發(fā)現(xiàn),波形蛋白(Vimentin)主要表達于上皮組織和基底膜組織中,能促進上皮細胞間的縫隙連接和緊密連接的分解,可影響上皮細胞的極性和形態(tài)[3];鋅指蛋白(Slug蛋白)表達能通過促進上皮細胞間質(zhì)成分的分解,提高腫瘤細胞的黏附和侵襲能力[4,5]。為深入探討Vimentin、Slug蛋白表達與NSCLC發(fā)生發(fā)展的關系,本研究檢測了Vimentin、Slug蛋白在NSCLC組織中的表達變化,并分析二者的相互關系?,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收集2015年1月~2017年8月上海市同仁醫(yī)院手術治療的NSCLC患者,本研究獲得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符合2014年NCCN指南中NSCLC診斷標準;②術后經(jīng)病理學或纖維支氣管鏡取活組織證實;③術前未行放化療或免疫治療;④術中留取腫瘤組織或者癌旁組織;⑤患者或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轉(zhuǎn)移性肺癌;②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等藥物;③HIV感染。共選取90例患者的NSCLC病理標本組織(NSCLC組)及其中45例患者的癌旁組織(對照組)。NSCLC組患者中男53例、女37例,年齡(56.2±9.6)歲,鱗癌10例、腺癌80例,腫瘤分化程度為高分化26例、中分化30例、低分化34例,TNM分期Ⅰ期27例、Ⅱ期38例、Ⅲ期22例、Ⅳ期3例,發(fā)生淋巴結轉(zhuǎn)移51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8例、女17例,年齡(58.0±10.3)歲,鱗癌5例、腺癌40例,腫瘤分化程度為高分化10例、中分化18例、低分化17例,TNM分期Ⅰ期15例、Ⅱ期20例、Ⅲ期8例、Ⅳ期2例,發(fā)生淋巴結轉(zhuǎn)移27例。兩組性別、年齡等臨床資料具有可比性。
1.2 Vimentin、Slug蛋白檢測方法 采用免疫組化法。取石蠟標本進行連續(xù)性切片,脫蠟至水;采用H2O2室溫下孵育10 min,磷酸鹽緩沖液沖洗3次,每次3~5 min;加8%的蛋白粉封閉液(BSA,南京博奧生物科技公司),封閉2 h;倒去封閉液后加入一抗(兔源,濃度1∶1 000~1∶1 500),4 ℃冰箱過夜;磷酸鹽緩沖液沖洗3次,每次3~5 min。加入二抗(鼠源,1∶400~1∶500),室溫孵育20~30 min;磷酸鹽緩沖液沖洗3次,每次3~5 min。加入辣根酶或堿性磷酸酶標記物,室溫孵育10 min;磷酸鹽緩沖液沖洗3次,每次3~5 min;滴加顯色劑(DAB,南京博奧生物科技公司),復染,脫水,封片。染色分析的結果判定:Vimentin蛋白主要分布于細胞質(zhì)中、Slug蛋白主要分布于細胞核或細胞質(zhì),兩種蛋白陽性染色在顯微鏡下均表現(xiàn)為黃色、棕黃色甚至褐色。依據(jù)染色強度評分:無染色為0分、淡黃色為1分、棕黃色為2分、褐色甚至更深為3分;依據(jù)陽性染色細胞比例評分:≤10%為1分、11%~50%為2分、51%~75%為3分、>75%為4分。染色強度與染色陽性細胞比例評分相乘,≥3判為陽性表達。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計數(shù)資料以例或率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相關關系行Spearman秩相關分析法。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Vimentin、Slug蛋白陽性表達情況比較 NSCLC組Vimentin、Slug蛋白陽性表達率分別為57.78%(52/90)、68.89%(62/90),對照組分別為8.89%(4/45)、13.33%(6/45),NSCLC組Vimentin、Slug蛋白陽性表達率均高于對照組(χ2=29.539、37.039,P均<0.05)。
2.2 NSCLC組不同病理特征NSCLC組織中Vimentin、Slug蛋白表達比較 TNM分期Ⅲ期和Ⅳ期、發(fā)生淋巴結轉(zhuǎn)移的NSCLC組織中Vimentin蛋白陽性表達率高于TNM分期Ⅰ期和Ⅱ期、未發(fā)生淋巴結轉(zhuǎn)移的NSCLC組織(P均<0.05),TNM分期Ⅲ期和Ⅳ期、發(fā)生淋巴結轉(zhuǎn)移、低分化NSCLC組織中Slug蛋白陽性表達率高于TNM分期Ⅰ期和Ⅱ期、未發(fā)生淋巴結轉(zhuǎn)移、高分化及中分化的NSCLC組織(P均<0.05)。見表1。
表1 NSCLC組不同病理特征NSCLC組織中Vimentin、Slug蛋白表達比較
2.3 NSCLC組Vimentin蛋白、Slug蛋白表達的關系 相關分析顯示,NSCLC組中Vimentin蛋白與Slug蛋白表達呈正相關(r=0.640,P<0.05)。
環(huán)境、遺傳等因素均能誘導NSCLC的發(fā)生,促進NSCLC臨床病理特征的進展。作為呼吸系統(tǒng)常見的惡性腫瘤,NSCLC無瘤生存時間不足38個月,包括手術在內(nèi)的相關綜合性治療后的3年病死率仍>35%[6,7]。另外,現(xiàn)階段臨床上缺乏對于NSCLC早期診斷的有效生物學血清分子,也是導致患者生存期較短的主要原因。本研究觀察了Vimentin、Slug蛋白在NSCLC組織中的表達變化,旨在探討NSCLC的發(fā)生機制,為NSCLC的免疫靶向治療提供基礎,為NSCLC早期高危人群的血清學篩查提供依據(jù)。
研究發(fā)現(xiàn),某些生物學因子的濃度波動,能夠在促進腫瘤細胞的早期核異型性發(fā)生,或中晚期臨床病理特征進展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其能夠調(diào)控腫瘤細胞的生物學特性,干預腫瘤細胞的擴散和轉(zhuǎn)移速率等,進而影響到患者的整體生存預后。Vimentin表達能夠促進細胞間連接蛋白的分解,降低了上皮細胞間的黏附能力[8,9]。Vimentin對于腫瘤細胞微絲和微管蛋白的激活作用,能夠提高上皮細胞的變形和浸潤能力。近年來基礎方面的相關研究還認為,Vimentin是重要的信號通路激活因子,其對于HIPPO信號通路的激活作用,能夠提高NSCLC上皮細胞核DNA的轉(zhuǎn)錄風險,增加腫瘤細胞的調(diào)控異常風險[10]。Slug蛋白能夠參與到上皮-間質(zhì)轉(zhuǎn)化過程,其對于腫瘤細胞間質(zhì)成分的分解作用,能夠為腫瘤細胞浸潤基底膜組織提供前提;Slug蛋白表達還能提高腫瘤細胞對于基底膜內(nèi)皮細胞的黏附能力,增強腫瘤細胞對內(nèi)皮下血管的浸潤能力[11]。
本研究結果顯示,Vimentin、Slug蛋白在NSCLC患者病灶組織中陽性表達率均較癌旁組織上升,提示Vimentin、Slug蛋白高表達均能影響NSCLC的發(fā)生過程。通過分析相關文獻,我們認為這與Vimentin、Slug蛋白以下的病理生理作用機制有關[12~14]:①Vimentin蛋白表達上升能夠提高腫瘤細胞肌動蛋白的活性,提高腫瘤細胞侵襲和轉(zhuǎn)移能力;②Slug蛋白表達上升能夠提高惡性腫瘤上皮-間質(zhì)轉(zhuǎn)化的速度,促進腫瘤細胞對于基底膜的浸潤過程。岳銀艷等[15]也發(fā)現(xiàn),在NSCLC患者腫瘤組織中,Slug蛋白陽性表達率明顯上升,平均升幅超過25%,在發(fā)生遠處轉(zhuǎn)移或臨床分期進展的患者中Slug蛋白表達上升更明顯。相關分析可見,Vimentin、Slug蛋白表達具有內(nèi)在的正相關關系,提示二者在促進NSCLC病情進展過程中可能發(fā)揮一定的協(xié)同作用。這主要與Vimentin、Slug蛋白表達均能夠影響到腫瘤細胞的浸潤能力,促進了上皮-間質(zhì)轉(zhuǎn)化過程有關。對NSCLC患者臨床病理特征的分析研究可見,在臨床分期較晚或發(fā)生淋巴結轉(zhuǎn)移的患者中,Vimentin蛋白陽性表達率明上升,提示Vimentin蛋白表達對NSCLC患者臨床病程有影響。這主要與Vimentin蛋白表達上升能夠促進腫瘤細胞對臨近正常肺部組織的浸潤,增加了腫瘤細胞對于淋巴結內(nèi)皮細胞的黏附過程有關。而在臨床分期較晚、發(fā)生了淋巴結轉(zhuǎn)移或者腫瘤細胞分化程度較差的患者中,Slug蛋白表達也上升,表明Slug蛋白表達與NSCLC的臨床病理特征有關系。這主要與Slug蛋白表達不僅能影響到腫瘤細胞浸潤基底膜組織的能力,同時還能夠影響到肺泡上皮細胞的分化成熟能力。由此可見,在NSCLC患者中,Vimentin、Slug蛋白表達均上升,二者與肺癌患者的臨床病理特征的進展密切相關,在促進肺癌的發(fā)生發(fā)展中起到一定的協(xié)同作用。因此,Vimentin、Slug蛋白可用于NSCLC的診斷、病情判斷,作為治療靶點亦有一定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