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可可
專題策劃:去博物館了解一座城市
編者按:要想了解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我們不妨從博物館開始吧。這些魅力紛呈的博物館記錄的歷史悠久而深邃,展現的細節(jié)厚重而鮮活,承載的文化獨特而深刻。我們在其中不僅能與歷史對話,還能深度體會
這座城市別樣的精彩。
古都南京,物華天寶,雨花石就是其中之一。雨花石質地晶瑩,色彩斑斕,花紋變幻,觀賞價值極高。雨花石不僅是收藏愛好者喜愛的珍品,更濃縮了南京地域文化的精華,是南京乃至江蘇特有的文化名片。
南京雨花石博物館,是全國首家系統(tǒng)收藏和研究雨花石的專業(yè)性博物館,致力于宣揚雨花石文化,普及雨花石知識,展示雨花石的獨特神韻和豐富的人文內涵。
天花亂墜,雨花石的文化之路
如果說大自然是一座原始藝術宮殿,那么雨花石就是這座宮殿的縮影。國畫大師徐悲鴻曾直呼:“雨花石的顏色太豐富了,我要拜它為師?!?0世紀90年代末,在南京市有關部門的推動下,南京雨花石博物館誕生了,南京有了可以一飽雨花石之美、了解雨花石知識的文化場所。
南京雨花石博物館展廳外,有一塊云光法師說法的大浮雕,記錄著雨花石得名的傳說:梁武帝時,一天,云光法師在雨花臺講經,說到微妙之處,感動神靈,遂降下一場五彩天雨。五彩天雨敲擊在雨花臺上,變成了一顆顆瑪瑙般的石頭。雨花石因此得名,成語“天花亂墜”也由此而來。
當然,這只是一種美好的想象,雨花石自有其地質學上的來歷。據地礦學家考證,雨花石是由古長江水系河流搬運而來的。雨花石之所以有不同的色彩,是因為其在原生過程中滲入了不同的礦物質。這些礦物質本身有不同的色素,于是呈現出濃淡、深淺變化萬千的色彩。
正是由于雨花石鬼斧神工的豐富圖案,人們愛石、賞石、詠石,形成了獨特的雨花石文化。
雨花石文化的起源,根據考古學發(fā)現和文獻記載,大約是在六朝時期。當時,佛教興盛,雨花臺成為南京佛教的中心,因而孕育出了“云光說法,落花如雨,墜地為石”的傳說。因這個美麗的傳說,瑰麗的雨花石像是通了靈性,歷代文人墨客為之傾倒,雨花石文化于是發(fā)祥。
據南京雨花石博物館資料記載,歷史上第一次雨花石文化熱出現在明代萬歷年間。南京作為明朝留都,繁華依舊。明人有詩云:“于今太平三百年,獻異爭奇物華奢?!痹谶@樣的大背景下,出產于南京的雨花石,引起了文人雅士的關注。一大批文人墨客或以雨花石著文立譜,或以雨花石入畫,或為雨花石詠詩。
南京雨花石博物館科普文化展廳內.最讓人矚目的是兩座人物雕塑——王猩酋、張輪遠,即“雨花三杰”(王猩酋、張輪遠、許問石)中的兩位。近現代是雨花石文化形態(tài)的成熟期和完善期,王猩酋、張輪遠和許問石是該時期享有盛名的三位藏石家。
文史學家鄭逸梅在著作中提到:“海內藏奇石,有北張南許之稱?!薄澳显S”即上海的許問石,“北張”即天津的張輪遠。眾人皆知張輪遠,卻不知張輪遠正是受王猩酋的啟發(fā)才對藏石產生興趣。
王猩酋青年時代考中秀才,在家設立私塾,潛心教育四十余年。他對雨花石有特殊的愛好,數十年收藏雨花石500余枚。王猩酋撰寫的《雨花石子記》,對雨花石收藏的歷史、收藏標準、鑒賞品第、賞玩禁忌等,都做了深入的闡述,被譽為中國現代系統(tǒng)研究雨花石的奠基之作。
永恒雨花,難忘的紅色記憶
雨花石很早便成為文人筆下的寄情之物,近現代的紅色文化,更為雨花石增添了一份厚重的歷史韻味。
1946年,周恩來、鄧穎超率中共代表團在南京梅園新村工作期間,每次他們到雨花臺,總要揀一些雨花石帶回去,以寄托對烈士們的敬意。郭沫若來梅園新村訪問,臨走時,鄧穎超贈送了一些雨花石給他。郭沫若不久寫了《梅園新村之行》一文,文中寫道:“正中一個小圓桌,陳著一盆雨花臺的文石。這文石的寧靜、明朗、堅實、無我,似乎也就象征著主人的精神?!?/p>
郭沫若通過詩一般的語言,將自己對雨花石的感受敘述出來,周總理的這碗雨花石也為后人留下了特殊的懷念,雨花石成為革命者堅貞不屈精神的象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郭沫若在一首詩中繼續(xù)深化了這一精神意象——“雨花有石凝鮮血”。在郭沫若心中,雨花石是烈士的鮮血浸潤出來的美麗之花。
新四軍戰(zhàn)士艾煊在散文《殉難者的圣地》中說,早在殘酷的戰(zhàn)爭年代,同他一起的許多新四軍戰(zhàn)士們、第三野戰(zhàn)軍的戰(zhàn)士們有著相同的心愿,希望打下南京后,一定要到總統(tǒng)府和浸透著戰(zhàn)友鮮血的雨花臺上去看一看。第三野戰(zhàn)軍總部于1949年7月從上海遷到南京后,將士們便懷著“朝圣”的心情去雨花臺祭奠英烈。
因為雨花臺烈士,人們對來自雨花臺的雨花石寄予了深沉的情思,紅紅的雨花石也轉化為革命先烈形象的物質載體,成為中華民族永恒的紅色記憶。
方寸之間,盡顯意蘊之美
雨花石集六美(質、色、形、紋、韻味、意境)于一身,呈現出的各種山水、人物、鳥獸、樹木等景象,巧妙地組合成一幅幅韻味悠遠的圖畫,讓人浮想聯翩。
南京雨花石博物館珍藏的雨花石,分為山水、人物、花鳥魚蟲、詩情畫意等類別,每一塊雨花石都有名字:“庭院深深”,一畦畦的春花開得正艷,如一顆顆鑲嵌在石墻古村落里的明珠;“秦淮夜景”,槳聲燈影里,畫舫與河面燈火輝映,分外迷人;“關山萬里”,長空、翠樹、石紋交融了國畫的筆調,仰觀則氣吞云夢,俯視則萬象畢俱……
南京雨花石博物館的一面墻壁上,懸掛著兩幅組合成的“雨花石金陵十二釵”雨花石畫。其中,“黛玉葬花”,黛玉荷鋤,形神兼?zhèn)洌{雅致;“寶釵撲蝶”,寶釵拿著大扇子飛舞起來,活潑可愛;“元春省親”,元春身著大紅猩猩氈,富貴榮華;“探春結社”,探春青春年少,吟詩作對,好不熱鬧;“妙玉修行”,亦仙亦人,煢煢獨立,不落塵俗……雨花石的紋理恰似畫家筆下的點線,虛實相生,構成了一幅幅跳躍婉轉、飛動搖曳的圖畫,方寸之間,盡顯雨花石的萬千神韻。
雨花石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南京故事的載體。改革開放以來,雨花石迎來了一個輝煌的新時代,收藏、研究雨花石的人越來越多。
南京市一位領導曾說:“文化是南京的靈魂,南京的特色也是文化,要以文化為靈魂,全面推進南京城市建設與發(fā)展?!蹦暇┯昊ㄊ┪镳^正在做的,就是讓更多人欣賞到雨花石的文化精髓,讓更多人愛上南京這張歷史悠久的文化名片。
(責任編校/馮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