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曄旻
粵方言,俗稱廣東話。但“廣東話”這個概念其實并不準(zhǔn)確,因為粵方言不只分布在廣東,廣東的方言也不止粵方言這一種(還有閩方言、客家方言)。在古代,粵方言的中心一直在廣州,所以也被叫做“廣府話”;近現(xiàn)代香港崛起后,成為了新的粵方言文化中心城市,但從語音上來說,香港粵方言和廣州話區(qū)別不大,雙方溝通并無障礙。
改革開放初期,隨著香港通俗文化進入內(nèi)地,粵方言中的許多詞匯也為廣大群眾所知曉,“買(埋)單”就是一個例子。但還有許多方言詞匯,仍舊只通行在嶺南一帶,“番(faan)鬼(gwai)”便是其中之一。
粵方言中關(guān)于“鬼”的詞匯很豐富,但往往被賦予恐怖、奸險的語義,很多與“鬼”有關(guān)的粵方言俗語都偏向貶義。如“疑心生暗鬼”,形容疑心重的人會產(chǎn)生不必要的猜疑;“鬼打城隍府——死都不怕”,形容連死都不怕的人;“鬼打鬼”,形容自己人打自己人;“多只香爐多只鬼”,形容多一個人利益就被分薄了一份;“閻羅王嫁女——搵鬼要”則比喻不好的東西沒人愿意要。
“番鬼”也是一個貶義詞?!胺笔恰巴鈬钡囊馑?,譬如從美洲引進的“甘薯”別名“番薯”,西紅柿叫做“番茄”,“番”與“鬼”合在一起,自然也跟外國有關(guān)。早在16世紀(jì)初期,剛剛抵達中國的葡萄牙殖民者在廣東沿海的掠奪和暴行,引起了人民的痛恨,被蔑稱為“番鬼”。從此,用“番鬼”一詞稱呼外國侵略者的習(xí)慣便延續(xù)了下來,甚至直到20世紀(jì)中葉,隨著越南抗法戰(zhàn)爭的爆發(fā),法國侵略者都還被稱作“番鬼”,并被寫進了民謠中,流傳于兩廣和越南北部一帶。
然而不止侵略者,隨著時間的推移,不論國籍與身份,凡西洋人,都被廣東人稱為“難以駕馭的番鬼”,連常住廣東的外國人自己也默認了這個稱呼。比如英國人威廉·亨特就寫過一本自傳,名字叫做《廣州番鬼錄》。久而久之,“番鬼”這一名詞,甚至多出了一個形容詞的用法,從本來的“好斗、野蠻、吵鬧的人”這一意義,演變成“蠻不講理”的意思。比如“你乜咁番鬼”,其實就是“你怎么這么不講道理”。
“番鬼”一詞相沿成習(xí),直到現(xiàn)在,很多粵方言地區(qū)的民眾,仍然用“番鬼(佬)”或者“鬼佬”一詞稱呼白種人或西方人,雖然他們并不覺得這個詞含有什么貶義,但“番鬼”一詞仍然在當(dāng)代的粵方言里留下了自己的痕跡。